通識科對香港中學生國民身分認同的影響

特首林鄭月娥女士於上任第一份施政報告中,表明了現屆特區政府在推行國民教育和培養學生國家觀念上的決心。其中一個重點,便是教育局落實將中國歷史科列為初中必修科。此舉不禁令人聯想起早前部分立法會議員提出以中史科取代通識科作為高中必修科的提議。


通識科的推行備受質疑

通識科自2009年推行以來一直被捲入不同的政治風波中。由「反國教」至「佔中」,通識科課程不斷被指含有政治成分,使中學生的思想變得政治化。通識科所強調的「明辨性思考」(舊稱「批判性思考」)亦被指教唆學生參與政治運動,「為反而反」。部分反對人士更認為通識科課程忽略了國民教育,令學生易受到狹隘、激進的民粹主義等極端政治思想的影響。是故有議員提出透過中史科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及文化的認識,加強國民教育以解決學生思維過於政治化的問題。

面對上述爭議,可見中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是不容忽視的,但通識科是否影響著學生國民身分認同卻仍是未知之數。當初公民教育科是港英政府為了迴避「國民」的概念而推出,用以取代國民教育。當中難免令人誤會為公民教育的通識科同樣會淡化國民身分認同。但事實上,特區政府於回歸後已漸漸將國民教育的元素加入公民教育科內。

2002年特區政府成立德育及公民教育專責委員會,將「國民身分認同培養」列為德育及公民教育科的工作之一,以循序漸進的形式培養他們對祖國的歸屬感。2009年開設的通識科同樣亦包含國民教育的元素,六大單元中的「今日香港」提及了香港人身分認同的議題,而「當代中國」則讓學生認識祖國的發展及中華文化。有部分反對通識科人士擔憂部分教師或會偏重於香港和內地的負面問題而忽略了正面的發展成就,有損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

其實教育局的課程要求已列明教師須向學生展示正反兩面的教材,因為通識科所強調的「明辨性思考」目的是要求學生考慮不同持分者的立場,避免學生於思考過程中過於偏頗或排斥任何一方。


通識科與學生身分認同的統計關係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於2016年進行了一項《香港「九十後」的公民價值及參與研究》的調查,透過全港性問卷、焦點小組訪談及深入訪談,訪問了來自25所中學共2,896名中五學生。調查根據學生對通識科的喜惡,將學生分成兩組,喜歡通識科學習方式和課程內容的學生歸類為「喜歡通識科」,而其餘的則歸類為「不喜歡通識科」。通過分析學生對通識科的喜惡,以及他們的身分認同與政治取向之別,來釐清通識科對學生國民身分認同的影響。

通識科對香港中學生國民身分認同的影響

首先,筆者直接詢問受訪中學生的自我身分認同,繼而再對比他們對通識科的態度會否造成差異。據表1顯示,認為自己是「香港人」的群組中,有58.6%學生表示喜歡通識科,而不喜歡通識科的學生則佔41.4%。乍看之下,似乎較多喜歡通識科的學生都認同自己的「本土」身分。

然而,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或「中國及香港人」的群組中,喜歡通識科的學生有59.8%。細看研究數據可發現兩組學生之間的差異於統計學上並不顯著。換言之,認為自己是「香港人」的群組中有較多學生喜歡通識科,只是由於整體樣本中喜歡通識科的學生亦佔多數,而並非由對通識科的態度所造成。

研究結果說明,在最直接的意義上,通識科與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並無明顯的直接關係。正如坊間的討論指出,年青人的身分認同受多種不同因素影響,假若將其歸因於某個學科的主導作用,恐怕是過分簡化的結論。

筆者認為年青人身分認同的「本土化」是受到社會事件、政策及媒體所影響。在與余健峰合著的《通識現場:通識科,「國民教育」的另類選擇?》中亦說明了年青人對中國的印象是年幼時經大眾傳媒耳濡目染所得,與通識科未有太大關係。所以香港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問題,並非三言兩語便能梳理清楚。


喜歡通識課的學生在政治議題上較理性

除了自我評估的身分認同外,受訪學生對一些內地與香港議題的取態亦能反映出他們的國民身分認同。普遍而言,研究數據指出喜歡通識科的學生在面對內地與香港相關議題上會比較包容。對於一些與內地、香港兩地問題相關的社會平權議題,喜歡通識科的學生整體抗拒程度較低。

通識科對香港中學生國民身分認同的影響

表2顯示,當被問及對新移民及雙非兒童的態度,喜歡通識科的學生較認同他們應享有與其他香港人同等的機遇和福利。然數據並未有顯示學生因為通識科而變得「本地主義」,或是排斥內地移民。

通識科對香港中學生國民身分認同的影響


據表3顯示,對於「限制自由行旅客來港數量」,喜歡通識科與否並無造成顯著的意見差異。同時,喜歡通識科的學生較同意「『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有需要獨立成科」,證明通識科並沒有令學生「本土化」或較多地參與激進「本土運動」;相反,當中的「明辨性思考」實際上令學生學會從多角度思考,充分考慮不同持分者的理據後才決定立場,而非隨波逐流「為反而反」。


另外,表4顯示,對於「良好香港市民」的定義,喜歡通識科的學生不單較認同良好市民應關心社區和關注及參與政治,亦應重視環保和人權的議題。這正反映出通識科作為公民教育科的成功,而且學生對「負責任的公民」的理解並非只集中於政治方面,而是全面性的。值得留意的是,喜歡通識科的學生也較認同良好香港市民應「學習中國歷史」和「尊重政府官員」。


通識和中史科應相互配合

是次調查證明通識科除了作為公民教育科外,同時具有國民教育的作用。德育及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於2012年的報告中表明國民教育應全方面了解國情,而非只有單方面向好的內容。筆者認為2008年是年青人對中國人身分認同的轉折點,若只向年青人進行簡單片面的「宣傳」、「說教」,反而會令他們產生期望落差及失望感。通識科正是透過列舉正反兩面的例子,令學生對中國國情有更全面的了解,從而更容易接納祖國及建立其國民身分認同。

新一屆特區政府於施政報告中未有提及通識科的未來發展,反而集中資源將中史科列為初中必修科,令社會部分人士擔心通識科會被取代。推動國民教育固然重要,但同時寄望特區政府能明白通識科的必要性。調查證明通識科不僅未有損害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或令他們「本土化」,更能令學生變得較開放,甚至在面對兩地矛盾的時候會相對包容,起到「慎思明辨」的作用。而當中史科成為初中必修科後,通識科有望可以與初中中史科銜接,加強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學生在對中國歷史有初步了解後,繼而可透過通識科的「當代中國」單元,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文化及當代國情。

當然,作為一門新生學科,通識科於課程設計上仍有不少進步的空間。特區政府應在發展國民教育的同時增撥資源支援通識科,並為現有課程作出檢討。


趙永佳係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

阮筠宜係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