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評第六屆澳門特區立法會選舉特點

2017年第六屆澳門特區立法會選舉已塵埃落定,33個議席均已確定。總體上,立法會議席布局沒有顯著變化,愛國愛澳陣營始終在在立法會佔據主導地位,顯示出澳門在「一國兩制」的良好實踐下,繼續維持特區既有的政治穩定。然而,在政治穩定的大形勢下,各陣營的議席分佈已產生一定改變,反映澳門政治生態已出現變化,亦為特區政府施政管治帶來新的思考。

簡評第六屆澳門特區立法會選舉特點

2017年第六屆澳門特區立法會選舉已塵埃落定,33個議席均已確定。圖為選舉投票站


澳門選舉法律制度簡介

澳門立法會選舉依循《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選舉法》進行。第六屆立法會選舉通過直接選舉產生14名議員,間接選舉產生12名議員,以及行政長官委任7名議員,合計33名議員,共組新一屆的立法會。

直接選舉方面,澳門立法會是採用「改良漢狄比例法」計算各組候選人的得票,基本規則是將每一參選組別所取得票數除以一、二、四、八及如此類推,然後將得出的票數依次分配予參選名單上的各位候選人。最後,選舉中的得票首14位的候選人勝出。間接選舉方面,五個界別分別是工商金融界、勞工界、專業界、社會服務及教育界、文化及體育界,由符合選舉資格的法人代表,在相應選舉組別的候選名單中,投票選出議員12人。

現行選舉法的設計上,原則是冀望在各個層面推動選舉的公平性,體現立法會內部組成的多元性,能夠盡量使社會上不同界別、不同群體、不同派別均在立法會中能夠發聲。事實上,相比其他鄰近地區的立法會或立法會選舉,澳門的立法會選舉制度具有以下兩個重要特點:

第一,在「改良漢狄比例法」下,單一參選組別獲得三個議席或以上的機率相對較低,從而間接使得小組別的勝算相應提高,有助促使立法會中的議席分佈更加廣泛,議員背景更趨多元化。

第二,澳門立法會選舉在為時兩星期的宣傳期中,在開始和結束時均設有冷靜期,有助避免團體資源較多的組別利用資源優勢長期進行大型宣傳,鼓勵參選組別更應長期在社會上深耕細作,以爭取選票支持。

簡評第六屆澳門特區立法會選舉特點

在政治穩定的大形勢下,各陣營的議席分佈已產生一定改變,反映澳門政治生態已出現變化。圖為工作人員準備點票


競爭激烈程度歷屆之最

第六屆澳門立法會直接選舉共有24個參選組別,較上一屆的20組增加4組,共計188人參選,角逐14個議席。分析參選政綱,候選組別關注最多的是民生議題,包括房屋、交通、就業等,其次則是公共行政和經濟發展等議題。以下為本屆立法會選舉的特點:

第一,本屆澳門立法會選舉的競爭程度為歷屆之最。由於新增參選組別數量增加,以及部分固有陣營進行團隊分拆,致使第六屆立法會選舉共有25組候選人參選,數目為歷屆之最。事實上,近年社會出現眾多不同的議題關注和民生訴求,不少群體盼望藉進入立法機關,為自己代表的利益群體爭取進一步的權益。一方面,這顯示出澳門經濟發展的同時,社會結構相應出現變化,實屬正常現象;另一方面,這卻一定程度上暗示社會的利益碎片化逐漸湧現,有機會導致社會進一步分化。

第二,不可控的突發事件未有顯著影響選舉形勢。在本屆立法會選舉打響旗號之前,不少預測均指總體形勢基本不變,各陣營的得票基本盤穩固。然而,「8.23」風災的發生,社會上有意見指特區政府在通報預警工作不足,防災減災與應急管理的體制不夠健全等問題,令選舉形勢有機會偏向反對派。可幸的是,在風災的救援及善後工作中,社會各界團結參與災後清理,不少陣營均展現各自的服務社會理念。故此,縱然部份社會群眾對政府的救災工作感到不滿,然而不少市民卻對傳統建制陣營重新有了正面、良性的新認識。

第三,民主派內部形成碎片化格局。吳國昌和區錦新兩位資歷較深的立法會議員,近兩年開始脫離新澳門學社,使得「泛學社」今屆拆分為三張候選名單。「泛學社」之間,既存在吳區合併競選的良性互動,亦存在學社內部的矛盾內訌,以及學社與吳區之間的暗中指責,使得三張名單的得票形勢並不明朗。此外,高天賜的「新希望」代表公務員團體及土生葡人社群,一直票源穩定,然而他在年前參選葡萄牙國會議員引發「雙重效忠」的風波,以及選舉前爆出其兩子涉嫌販毒一事,使得大家對該組別的競選形勢不感樂觀。

簡評第六屆澳門特區立法會選舉特點

新一屆立法會中,愛國愛澳陣營仍佔主導定位。圖為選舉前候選人在街時探訪


中間派候選人受選民青睞

第四,中間派在澳門政治的崛起。本次選舉中,部份參選組別旗幟鮮明地開闢中間路線,受到不少選民的青睞,尤其是澳門的中產階層、青年人及文藝界人士等。中間派標榜以專業、理性的方式議政,既以不同於傳統社團的批判角度監督政府施政,同時亦主張以理性方式為政府建言獻策。未來,可以預期的是,澳門居民將更着重政治人物的專業議政參政能力,中間派作為非建制光譜的一大陣營,可望在澳門政治格局中繼續佔有一席之地。

第五,青年人渴望表達聲音的訴求更趨明顯。由於澳門的人口結構和社會結構使然,中老年一輩往往對傳統社團、鄉族社團產生強烈歸屬感。然而,回歸後澳門社會經濟急速發展,青年一代普遍受過良好教育,對大型社團的傳統、保守的活動並未有太大好感。此外,近年來,在部分媒體的過度渲染下,傳統社團及鄉族社團皆被指責在具爭議性的議題上偏幫政府。這些因素,均不利於建制派吸納青年票源。

第六,間接選舉首次出現競爭。包括香港及澳門在內,間選制度一直被坊間非議,認為各個界別毋須經過選舉洗禮,便能晉身立法會。今屆澳門立法會選舉,間選的專業界別首次出現差額選舉,出現兩張競選名單爭奪三個議席,出乎社會的預料,實乃澳門間接選舉的一大突破。間選制度的競爭性提高,改善了總體社會對間選制度的總體觀感,有助提高間選議員的論政議政質素。

簡評第六屆澳門特區立法會選舉特點

特區政府未來應積極改善立法與行政關係,維持特區政治穩定。圖為澳門特區政府


愛國愛澳陣營續佔主導地位

今屆立法會選舉投票人數為17.5萬人,投票率為57.2%,較上屆上升約2.2個百分點。投票率上升與眾多因素具有密切關係,但普遍相信在「8.23」風災下,吸引了不少新增選民參加投票。同時,由於本次選舉較往屆訴求更多、競爭更加激烈,因此各組別動員較早、拜票更下功夫,以致讓更多比例的選民出來投票。

第六屆立法會選舉是去年特區修改《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選舉制度》後,舉行的首次立法會選舉。在新法框架下舉行的本屆選舉,運作更加順暢規範。選舉結果反映出愛國愛澳力量基本盤未發生本質變化,且傳統建制派表現較為出色。直接選舉中,麥瑞權、李靜儀(間選轉直選)、施家倫、高天賜、何潤生、區錦新、梁安琪、宋碧琪、吳國昌、黃潔貞及鄭安庭這11位議員成功連任,而林玉鳳、蘇嘉豪及梁孫旭則首次晉身立法會。間接選舉方面,12名當選議員中,有9人為現任議員。以下為本次立法會選舉的結果評價。

第一,愛國愛澳陣營始終在立法會佔據主導地位。愛國愛澳陣營在14個第六屆立法會直選議席中佔有10席,而對於全體33個立法會議席中,愛國愛澳陣營更佔有當中的29個。在得票率方面,對比近幾屆立法會選舉,愛國愛澳陣營的得票率均穩中有增,反映「一國兩制」優越制度在澳門得到良好實踐,愛國愛澳的主流價值觀深入民心。

第二,傳統社團選情全面告捷。「工聯」、「街總」及「婦聯」在本次選舉中可圈可點,整體得票上升近四成,在直選中重奪4席。從得票來看,「工聯」、「街總」及「婦聯」的得票升幅均相近,說明「街總」及「婦聯」分拆的選舉策略取得成功。傳統社團得票上升,主要由於其在過去四年為基層市民做了不少的工作,而「工聯」、「街總」及「婦聯」亦各自在僱員權益、家庭建設及婦幼權益方面持續為社會發聲,得到社會的認同。

第三,鄉族派表現個別發展。上屆首次在「改良漢狄比例法」下獲得3席的福建鄉族派,今屆分拆「民聯」和「民眾」兩張名單出選,劍指4席。然而,受到其他福建鄉親的出選團體,以及族群領袖陳明金急流勇退等因素影響,總體得票有所下滑,最終更未能保住3席,只能獲得兩席。另一邊廂,代表江門派的「澳粵同盟」則表現平穩,團體上下未有受不利消息影響,結果兩位現任議員均成功連任。

第四,博彩工商整體選情未如理想。今屆「澳發新連盟」的梁安琪,與上屆得五千多票的「關愛澳門」合組一張選舉名單,然而得票沒有增長之餘,反而大幅下挫超過四成,最終僅僅保住1席。「改革創新聯盟」的陳美儀,則以100多票之差,未能成功爭取連任。近年來,博彩員工權利意識抬頭,今屆立法會亦出現博彩員工領銜的獨立參選團體,使得以員工為主要票源的博彩工商團體選舉形勢出現動搖。未來四年,博彩工商若不擴大自身的社會服務範圍和受眾,下屆選情料將更見艱鉅。

第五,民主派保住現有議席數目。因為在風災中有關駐澳門部隊的言論不當,以及電視辯論表現遜色,區錦新在選情中一度告急,在最後關頭與吳國昌動用悲情牌,公開宣稱本屆為最後一屆參選,最後兩人均成功連任,得票不跌反升。「新澳門學社」的蘇嘉豪則成功爭取較多青年選民的支持,機身立法會,成為澳門歷來最年輕的立法會議員。究其原因,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出身的蘇嘉豪,曾投身台灣學生運動和香港非法「佔中」,獲得了政治運動的實際經驗。他的言行舉止較能打動和感染新一代的年輕人。在選舉宣傳中,他努力尋找能引起社會共鳴的話題,並成功地將抹黑危機,轉化為博票契機,其選舉策略較預期中成功。新希望的高天賜選情並未見太大影響,得票亦錄得增加,繼續保住現有席位。民主派的基本盤未有太大改變,然而蘇嘉豪的當選,有機會令立法會生態帶來一定改變。

第六,中間派表現超出社會預期。社會求變的呼聲日趨高漲,中間派作為民主派的過渡選擇,亦獲得不少澳門選民的支持。「公民監察」的林玉鳳是澳大助理教授,形象偏向獨立、專業和理性,今屆選舉夥拍澳門青年團體新青協,最終在其第三次參與選舉之下,首次當選立法會議員。作為傳統社團「工聯」的前成員,「傳新力量」的林宇滔獨立參選,以貼近中產、專業的議題為招徠,配以良好的議政論政技巧,成功開拓新票源,最終以七千多票的高票落選。中間派的順利當選代表專業、理性的聲音正在立法會中崛起,反映出選民希望更多專業、中產背景的人進入立法會為他們發聲。

「8.23」風災的發生令不少市民對傳統建制陣營重新有了正面、良性的新認識。圖為駐港部隊正在協助災後救援


未來澳門立法會工作展望

本次立法會選舉已經塵埃落定,新的一屆會議籌備工作亦正密鑼緊鼓進行。雖然愛國愛澳陣營始終佔澳門立法會的多數議席,然而,各政治陣營的子版塊已出現一些細微變化,為未來立法會工作的展望帶來端倪。筆者認為,來屆立法會工作展望如下:

第一,議員議政論政質素將有所提升。在最近行政長官公布委任的七位議員名單中,有六位是高校任教和專業界別的專家學者,一改社會以往對官委議員的負面形象。另外,新當選的直選和間選議員大多具備良好議政論政技巧。因此,可以期望的是,科學論政、理性討論的風氣將帶入立法會,勢必改變澳門的立法會文化。

第二,提防立法會文化受到衝擊。鑑於個別較為激進的民主派人士成功當選,新一屆立法會需嚴加提防抗爭型立法會文化登陸澳門,以免立法會對政府的合理監督功能受到阻礙。早前,立法會主席賀一誠亦特意提醒,當選議員需要遵守《議事規則》。為此,建議立法會要嚴格執行《議事規則》,對不合規的立法會行為零容忍,確保立法會的順利運作。

第三,鞏固公眾對立法會的信心。以往,一些人對立法會的感覺是橡皮圖章,實質監管政府成效不佳。為重拾社會對立法會的信心,新一屆議員必須加強與選民溝通,更理性、全面、有效地把所代表選民的聲音帶到立法會中,營造各種聲音在立法會理性有效表達的氛圍,讓社會的各種意見能夠在立法會中得到更充分的討論。同時,行政當局在此過程中也應配合參與,各方積極攜手達至更全面的共識。


未來澳門特區政府工作建議

與此同時,特區政府亦要做好有關工作,在焦點議題上的施政需符合公眾期望;另外,應改善立法與行政關係,維持特區政治穩定。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可做好以下三點工作:

第一,做好經濟民生的工作。從本屆立法會選民訴求作出分析,大眾比較關注經濟民生的相關議題,例如經濟發展、就業、房屋、交通、醫療、家庭等。故此,在往後的施政工作上,特區政府需多加關注這些範疇的發展,設定政策時既要有長遠目光,亦應考慮居民的當下需求,重視社會的總體獲得感。此外,在制定政策上需要通盤考慮,以澳門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重要前提,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避免政策偏向某些特定利益團體,同時亦需盡量避免發生重大錯誤。

第二,重視建制派與非建制派的工作。澳門的特殊政治環境下,建制派在部份社會民生領域上,成為了公共服務的實質提供者,因此建制派與政府的關係頗為緊密。然而,建制派內部亦存在不少較為對立的利益團體,例如勞工代表及工商代表等。政府需要處理好此類的利益協調和平衡工作,消除分歧、尋求妥協和建立共識。在非建制派的工作上,政府亦應考慮改善政府與民主派關係,着力尋求對話空間;在提出重大決策或提案前,政府應主動聽取非建制派的意見,全方位把握社會民意,務求令施政更加暢順。

第三,加深社會對立法會工作的認識。立法會是監督政府施政運作的重要實體。然而,部分市民認為議員工作是優差,立法會並未能起到實質約束政府的功能。這種錯誤的觀念,源於公眾對立法會工作不熟悉,有必要盡快糾正。議員在立法會的短暫發言及質詢,其實背後需要進行大量資料梳理和發言準備。故此,為了減少社會對立法會的偏見,特區政府應當加強對立法會的公關宣傳,令公眾對立法會得到正確認識。


連信森係澳門學者同盟監事

邱志樺係中華新青年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