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快樂指數和生活滿意度調查
人民幸福感並非完全取決於政策和其他外在因素,個人的心理質素往往比外在因素更為重要。圖為參加跑步比賽的小朋友
追求快樂人之常情,心理資本重中之重。例如《美國獨立宣言》中有一段話說:「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讓與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同時,該宣言亦指出:「政府行使職權旨在使人民獲得安全和幸福。」筆者非常認同政策的正確目的是為提升人民的福祉。
然而人民幸福感並非完全取決於政策和其他外在因素,個人的心理質素往往比外在因素更為重要。這些心理質素部分是與生俱來的,但很大程度上是培養或習慣使然。日積月累的心理習慣有利於當事人的話,稱為心理資本;若是有損於當事人,則是負心理資本。
用於職場上的技能稱之為人力資源,同是心理資本的一種。另外,個人的涵養,特別是愛(關愛,Love) 、智(智慧,Insight) 、毅(堅毅,Fortitude),行(行動,Engagement) 四者(LIFE)對快樂的重要性不容忽視。自2008年起,在每年的快樂指數調查中筆者加插了有關LIFE的問題,由分值0 分代表非常不認同,至10 分代表非常認同:
調查採用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的原則,要求被訪者自我評估現在的快樂指數,由0到10分代表不快樂和最快樂。然而坊間一些快樂指數調查會夾雜調查人員自身的價值觀,比如快樂星球指數調查加入了環保或生態保育方面的考慮,嘗試計算可持續的幸福感。在概念上雖有一定價值,卻加入了調查人員自己的價值觀,不能如實反映此時此刻某地國民的心境和感覺。
上述問題的回應計算出的LIFE指數與主觀幸福感呈正相關,只要樣本量夠大,統計學上的關係就會非常顯著。而文中首段提及的「別開生面的網上調查」,正是在取得受訪者對LIFE的回應後,以過往統計的數據運算獲得的系數,為受訪者評估他的快樂指數。該次網上調查破紀錄地取得來自十八區合共約8500份回卷。有趣的是,十八區的快樂指數排名,居然與各區的自殺率排名呈負相關(表一),不多不少也印證了快樂指數調查的科學性。
快樂和抑鬱的來源
部分經濟學者一直以來忽略人的心靈需要,獨沽一味地專注於人的物質需要。1965年芝加哥大學的Gary Becker教授發表了一篇題為A Theory of Allocation of Time的論著,提出了住戶生產(HouseholdProduction)的概念。他指出消費者光是從市場買入商品並不足以提高生活質素,必須透過住戶活動才能獲得最終的、真正提升生活質素的終極產品(end goods)。住戶活動指的是生產活動,所生產的產品不進市場,由自己享用,例如下廚,桌上的美食在時間投入後會進一步把食物轉化為味蕾和身體受用的終極產品。
有了住戶生產的概念,本應很容易把心理上的需要和物質上的需要一併處理,即把人的快樂視作建基於「心理上的終極產品」和「物質上的終極產品」。心理產品包括自主感、自我形象、成就感、為人接受感、關愛、安全感等;物質上的終極產品則包活解決衣食住行、醫療、免於勞累等需要。
可惜一般經濟學的教科書不會視心理產品為經濟學的內容。經濟學者應以人民福祉為念,基於心理需要真實存在,視效用(Utility)只關乎物質產品顯然不盡不實。筆者因此明確把效用視為取決於物質產品和心理產品兩者,因為完整的人生需要兼顧兩方面的需要。
如果心理需要無法得到滿足,人就可能產生抑鬱、恐慌和不安等情緒。筆者在快樂心理學和經濟學(Psychologyand Economics of Happiness, Routledge)中指出,個人的心理產品有賴個人心理資本的積累。心理資本涵蓋一切有利個人發展的心理習慣,養成了好的心理習慣將有助建立有利個人發展的良性循環,譬如遇上不如意的事,會不期然地自我檢討,尋找並改善不足,這樣便會慢慢感受到自己的進步。當親歷進步,就會逐步感受到自我效能和自信。
自我效能和自信都是透過個人歷練(或稱「住戶生產」household production)生產出來的心理產品。如果生產是為了消費,而消費最終是為提升效用,那大家更沒有理由忽視心理產品的作用,更沒有理由忽視心理資本的重要性。
2008年英國心理學專家出版了《心理資本與幸福感》,肯定了心理資本對個人幸福感的關鍵作用。心理資本不足,心理需要便難以滿足,更容易產生抑鬱。
生命教育提升心理資本
2015/16年學童快樂指數調查發現,越認同學校有提供生命教育的學童越快樂,而且關係非常顯著。今年則訪問學童其學校有否透過不同活動教育「鼓勵尊重和珍惜生命」 、「鼓勵減少攀比」、「鼓勵奮發自強不怕困難」,以及「鼓勵尋找興趣發揮所長」,計算出每所學校的生命教育深廣度比率 (深指同意或非常同意;廣指LIFE內容均包含在內) 之後,再計算每校每級的平均快樂指數,從而計算三個級別(小四至小六或中一至中三)的平均快樂指數,即為學校快樂指數。
201617年學童快樂調查顯示,小四至中三的學童快樂指數回升,其中十五歲以上的學童快樂指數由5.79急升至6.51。圖為香港某小學課堂
研究顯示,學校快樂指數和生命教育深廣度比率呈正相關而且關係均非常密切。單是生命教育深廣度比率一個變數便足以解釋學校快樂指數方差的四分之三(adjusted R-squared=0.75),故學校應加強生命教育。
市民對自身存在價值評價高
2016/17年學童快樂調查顯示,小四至中三的學童快樂指數回升,其中十五歲以上的學童快樂指數由5.79急升至6.51。14歲學童的快樂度亦由6.15升至6.46,這是非常可喜的跡象,筆者認為現象可歸功於近年生命教育逐漸流行。
接受調查的十所小學中,生命教育深廣度由49.0%至76.4%不等;而接受調查的十所中學,生命教育深廣度則由35.2%至49.2%不等。可見香港的中小學均不同程度地推行生命教育,而其核心在於提升關愛、智慧、堅毅、行動等心理資本。
成年人應以身作則,切勿把自己追求的目標無限放大,因一時得失便鑽牛角尖感到氣餒。永不放棄的堅毅精神固然值得讚揚,但最重要的是人性中關愛智慧和自強不息的光輝,把眼光放闊正是生命教育核心內容之一。
市民對施政的滿意度變化不大,其中30歲以上人士對施政的滿意度不減反增。圖為2017施政報告小冊子
近年全港快樂指數呈下跌趨勢,自2011年的71.3,至2016的67.6,為過去15年來的新低。奇怪的是市民對施政的滿意度變化不大,其中30歲以上人士對施政的滿意度不減反增,反而只有30歲以下的年輕人對施政的滿意度下降。
此外,市民對活在世上的價值評價要比對整體快樂的評價為高,反映部分市民回答活在世上是否有價值是以整個自己的人生作判斷。他們的理解近乎英語中的 Total LifeSatisfaction 對整體人生的滿意度,可惜香港人習慣了把「生活滿意度」作為 Life Satisfaction 的翻譯,結果不少以Total Life Satisfaction為主要指標的國際調查長期低估了香港人對整體人生的滿意度。
以2016數據為例,市民對「生活上的一切感到很滿意」的評估分別是6.17(30歲以下) 、6.44(30-49歲) ,和6.47(50或以上) 。
同年三個年齡組別對「活在世上很有價值」的評估則分別為6.63、7.28,和7.29。
三個年齡組別的快樂指數則是6.38、6.71,及6.96。人生不如事,十之八九。一個人很難對生活上的一切都感到滿意,但這不代表很難快樂。若能透過生命教育提升市民的心理資本,面對逆境和困難時,人也可以活得快樂且有意義。
參考文獻
1.識鐵:個人的快樂最終是自己責任 回應黄任匡醫生,明報2017年09月22日
2.黃任匡:打氣?不必了,明報2017年09月13日
3.Ho, Lok Sang (2014)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of Happiness: Love, Life, andPositive Living, Routledge.
4.Ho, Lok Sang and Patrick Ip(forthcoming) What Accounts for the Decline ofHappiness of Children as They Grow into Their Teens:
AHong Kong Case Study, Pacific Economic Review.
5.Foresight Mental Capital and Wellbeing Project (2008). Final Project report.
6.The Government Office for Science, London. Downloadable from:
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292450/mental-capital-wellbeing-report.pdf
作者係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