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下中國對中亞五國的貿易戰略
中國和中亞五國,近年貿易往來不斷發展和深入,中國在和中亞地區國家貿易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新疆至中歐(中亞)班列
加快亞非歐經濟合作發展趨勢的形成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一帶一路」經濟格局的建設也將取得巨大發展,這期間必須和中亞五國進行貿易,發展工業製成品貿易是中國打開雙方貿易市場的最主要方式。中國和中亞五國的工業製成品貿易如何更好更快發展,如何提升中國在其中的貿易主體地位,是困擾政府和企業的一大問題。本文重點對此給出建議。
從中國自身的發展來看,走向國際、在亞太地區平穩發展,最後整合亞非歐大陸,是中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走的一步。這些沿線國家各有各的優勢,不論是經濟資源還是產業結構,都可以互相之間進行貿易,帶動彼此發展。中國可以作為這些國家之間的紐帶,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的部署和實施,加快各個國家之間的資源流動,運用貿易、文化、交流政策等方式,加快亞非歐經濟合作發展趨勢的形成。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一帶一路」經濟格局的建設也將取得巨大發展,這期間必須和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烏茲別克斯坦)進行貿易,發展工業製成品貿易是中國打開雙方貿易市場的最主要方式。中國和中亞五國的工業製成品貿易如何更好更快發展,如何提升我國在其中的貿易主體地位,是困擾政府和企業的一大問題。從國家主席習近平選擇在出訪哈薩克斯坦時公佈「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看出,「一帶一路」的發展是以中亞地區為核心區而進行輻射發展的,不僅如此,中國也非常重視和中亞五國的經濟、政治及文化關係。中國和中亞五國貿易還存在著很大的上升空間,2014年中國在與中亞五國進行貿易的總額近450億美元,這與中國和亞洲一些重要國家進行貿易往來總額達到500或1,000億美元的情況來看,與中亞地區進行的貿易往來還遠遠不夠。習近平主席在對中亞地區國家進行國事訪問之後,相互之間的貿易往來不斷發展和深入,中國在中亞地區國家貿易中的地位逐漸提升。在這個時候,「絲綢之路經濟帶」進一步發展,也提高了雙邊之間的貿易水平。
鼓勵中國公司投資中亞五國
獲得向中亞五國出口工業製成品的優勢。中國一直是中亞五國的第一合作者,由於中國經濟越做越大,國內各個行業發展速度逐漸變慢,在此期間,公司不斷革新生產技術,生產力水平持續提高,而且都有夯實的資金儲備。中亞五國沒有完整的工業發展制度,大多數工業製成品需要從國外引進,由於存在貿易阻礙,讓許多國家無法大力度對中亞五國輸入產品。借助「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的集團具有中亞五國市場的同等發展地位,中國的集團先進的生產技術又是一種無形的亮點,奪得優先發展市場的權益。
中國在資源方面不具備優勢,絕大多數的進口貨物都是原始材料,有的是未經加工或進行簡單加工。而中亞五國原材料種類繁多且數目大。中國的集團進入中亞五國進行資金注入,可以直接將中亞五國當作建材基地,就地取材,壓縮投入的資金,簡化銷售過程,大大的提高了中國製造產品角逐市場的能力,使得效益實現最大化。
鞏固市場發展並與政府保持溝通
國家與國家相互扶持,有著良好的交際關係、和諧的相處氛圍,在市場發展中至關重要。只有國家之間和諧,交易才能繼續進行,最終實現雙贏。同中亞五國的友好往來,使得國內集團順利進軍中亞五國的商業領域。上海合作組織存在的目的是建立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六國間的恆久遠和平共處原則,積極展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交流與互助,而且定期在上海開展領導人的會晤。2016年1月,上合組織國家領導人會晤後發表文章表示,六個國家共同提出確切方案促進各國經濟發展,在規定範圍開展各項活動,增進彼此交流,加大各國家間的資源轉換。尤其是在創新科技這方面,積極合作,幫助組織建立完整的資源體系,帶動上合組織各國實現經濟跨級,挖掘各國內在的發展潛力。鞏固市場發展並保持同政府的溝通可以簡括為下面三點:
首先,中國礦產資源匱乏,能源緊俏,有關能源的商品大部分依賴於海外採購,尤其是中亞五國。而中亞五國生產力水平低,技術更新速度緩慢,需要的是各種工農業大型操作機器,熱塑性樹脂各種化工產品。中國與中亞五國實現互補,共同促進貿易體系的合理規範化,採用新技術生產高端商品提升交易等級,不斷發展中國與中亞五國的交流與合作。
其次,促進外匯、信貸等交流。完成交易就需要資金流轉,舊時的資金交易比較繁瑣,現下交易可採用的方式例如:獨立第三方付款平台、信譽貸款等,這些方式簡潔利落、到賬快、準確性高,很大程度上簡化了資金交易流程。而且購買信譽貸款商品可以提供給公司短時期的資金支持。這些推動了工業製成品交易成長。
最後,中國、中亞五國雙方的高層領導們要設計規範的資源共享傳輸體系,讓雙方能夠及時明瞭對方的短板,使國內的公司及時調整新的發展方案。另外,中國與中亞五國制定詳細的發展戰略計劃,能降低雙方的經濟成本,使企業獲得快速發展,讓雙方獲得更大的利益。
發展工業製成品貿易是中國打開與中亞五國貿易市場的最主要方式。圖為2017年中哈食品加工與包裝機械博覽會
發展道路交通體系堅持技術革新
中國的道路交通體系發展非常迅速,現如今中亞五國四個季度的貨物運輸數量才是中國四個季度的1/9,由此可見,中亞五國的道路交通體系還需要有效地開發利用。就地理位置而言,中亞五國在中國以西,但是中國西部經濟水平欠發達,道路交通體系不夠完善,限制了工業製成品行業的發展。所以,不論中國還是中亞五國發展道路交通體系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五國的道路交通運輸狀況各不相同,吉爾吉斯斯坦在鐵路方面發展較為落後,它的四季度的貨物運輸總量還不到經濟水平最高的哈薩克斯坦四季度數量總和的1/250。中國的鐵路道路設計是以國際標準軌距建造的,而中亞五國則是以蘇聯時期的軌距建造,雖然蘇聯已經解體,但是中亞五國還是沿用了之前的數據,這就導致雙方的貨物無法用鐵路方式運進國內,轉換運輸方式會增加運輸投入資金,不利於雙方的交易持續發展。中國政府鼓勵國內公司進軍中亞五國的道路發展體系的構建,來實現中亞五國鐵路的設計標準與中國結合,增加工業製成品的貨運可行性。
其次,不斷推動西部地區的道路交通發展。中國沿海地區經濟發達,設施優良,線路縱橫交錯,可到達各個省市,而內陸發展相對薄弱,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尤其是鐵路這方面,到現在為止,唯有國家投資建設的一條青藏鐵路銜接了整個東西部,但是青藏鐵路主要任務不是主營貨物運輸。這些客觀因素阻礙了中國複雜加工產品銷往中亞五國。因此,不斷推動西部地區的道路交通發展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大有裨益,使得貨物運輸更加方便快捷。
最後,強化自身優勢帶動產業升級。由於中國的工業製成品技術含量高、價格實惠,海外銷售效益良好,在全球都可以發現中國的工業製成品蹤跡。中亞五國生產力落後,沒有先進的生產技術支持,所以工業製成品依賴於進口,這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經濟市場。中國與中亞五國合作多年,進出口工業製成品類型過於固定,唯有解鎖現有的生產格局,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帶動產業升級,充分利用中國工業製成品技術含量高、價格實惠等優點,不斷開發新市場新產品,實現中國與中亞五國互利共贏。
參考文獻
1 張平. 匯聚共建一帶一路的強大力量[J]. 中國經濟週刊,2017,(38):22.
2 何文彬. 中國-中亞金融合作的動力基礎與路徑設計——基於「一帶一路」的框架視角[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08):66-73.
3 劉宏曼,王夢醒. 制度環境對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效率的影響[J]. 經濟問題,2017,(07):78-84.
4 陳靜,盧進勇. 投資環境指標視角下的中亞五國投資環境分析[J]. 現代管理科學,2017,(06):27-29.
5 康磊,祁婧. 「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和中亞五國合作風險淺析[J]. 北方經濟,2017,(05):33-35.
莊太量係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
陳根霞係南京大學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