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粵港澳三地智庫協同創新推動大灣區建設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在深入推進,相關規劃和政策安排正在加緊謀劃。今年7月1日,習近平主席在香港見證了《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儀式,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這對於粵港澳三地來說,既是重大機遇也是重大挑戰,亟需理論準備、戰略謀劃和協同創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粵港澳三地智庫的主動參與尤為重要。只有凝聚共識,創新模式,整合資源,明確定位,才能打造國際一流的粵港澳大灣區智庫平台,為深化粵港澳合作、引導灣區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

以粵港澳三地智庫協同創新推動大灣區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在深入推進,相關規劃和政策安排正在加緊謀劃


灣區建設智庫先行智庫合作正當其時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香港、澳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作用將進一步提升,廣東也將獲得承接國家戰略落地、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戰略機遇。如何找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實現三地協同發展,合力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需要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的研究成果作為決策參考,這為三地智庫發展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智庫合作提供了巨大空間。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粵港澳三地智庫的共同實踐課題。就目前來看,對大灣區的研究闡述主要側重於政策宣傳和基礎性知識的解讀,其主體以媒體和學術機構為主。也有一些專家學者參與,但總體上碎片化嚴重,還不成系統、不成規模,原則性的宏觀闡述多,深入具體的政策性研究少,智庫在謀劃大灣區發展中的作用和影響力還不夠,遠不能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腦力」需要。

粵港澳三地智庫運作模式、發展狀態存在差異,但各具所長,互補性強,具備協同創新的現實基礎。在內地,智庫已經成為國家和地方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以黨政軍智庫、社科院智庫、高校智庫及民間智庫為主的板塊格局,呈現出體制內智庫與體制外智庫互相補充、共同發展的特色和態勢。香港是亞太地區重要的資訊、咨詢中心,是世界信息網絡的重要節點,近年來各類智庫發展迅猛,政策影響力大大加強。澳門的智庫發展也開始步入快車道,在促進自身發展和三地合作中發揮積極作用。港澳智庫天生具有國際化基因,自帶「開放」屬性,正是內地智庫所缺和不足之處,三地智庫的合作具有強耦合性。

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廣東的做法就是智庫先行,把思想和政策準備做足,進而推動實踐前進。今年6月29日,在廣東省委省政府的推動下,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廣東省港澳辦、廣東省社科院和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共同發起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研究院將聯合粵港澳地區及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專家團隊,以政府、企業、機構、投資者和社會等為主要服務對象,打造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高端智庫,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決策咨詢服務和智力支持,並通過構建高端論壇和發佈平台,著力提升大灣區的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我們注意到,近期港澳地區相繼舉辦了一些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主題的論壇,在海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這表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智庫先行、智庫合作業已成為三地專家學者的共識。

以粵港澳三地智庫協同創新推動大灣區建設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粵港澳三地智庫的共同實踐課題


認清使命明確灣區智庫發展定位

構建具有國際水平大灣區智庫,是三地面臨的重要議題。在此,灣區智庫的發展必須立足時代,著眼長遠,明確好發展方向和功能定位。

一是堅持家國情懷與國際思維相結合。中央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表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僅是為了謀三地人民之幸福,更重要的是要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偉業。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創新的新高地,相對更有能力參與全球最高端競爭,更有基礎代表中華文明圈走向世界。這就要求灣區智庫必須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高度,以全球化的視野、國際化的思維去開展大灣區研究,而不能眼光狹小、目光短視,只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只看到當下,不積極從全球競爭態勢出發去看待大灣區的使命擔當,不善於從全球配置資源的角度去謀劃大灣區發展之道。

二是堅持共同問題意識和自身問題意識相結合。相比於世界上的其他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特」在「一國兩制」,也必「勝」在「一國兩制」。「一國兩制」是粵港澳大灣區研究的核心命題,也是最需要三地智庫攜手研究的命題。實際上,即使是粵港澳三地各自事務和問題,也往往與其他方有密切關聯。因而,灣區智庫要更加鮮明地強化共同問題意識,圍繞開拓「一國兩制」實踐更加廣闊前景這個核心命題,深化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研究。

三是堅持官方智庫和民間智庫相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研究既要有官方智庫的研究,以提升權威性、引導性和決策影響力,同時也要有廣泛的民間智庫的參與,讓研究更加具有多樣性。相對來說,內地以官方智庫為主,具有較大決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的智庫大都具有官方色彩;港澳的民間智庫則相對發達。因而,灣區智庫要善於學習其他智庫的優勢,推動不同類型智庫共同發展。

四是堅持應用決策導向與基礎理論導向相結合。應用決策研究與基礎理論研究是思想理論研究的兩大方面。相對來說,高校偏向基礎理論研究,智庫偏向於應用決策研究。但這絕不是說,智庫可以拋開基礎理論研究而不顧。世界智庫的發展歷程表明,一個智庫一旦缺乏足夠基礎理論研究的支撐,必定走不遠,行無力。對於粵港澳大灣區智庫來說,堅持應用決策導向與基礎理論導向並重尤為重要,因為「一國兩制」下的灣區建設,本身蘊含比其他區域更多的基礎理論問題,亟待我們去深化認識。

五是研究屬性和行動屬性相結合。隨著時代的發展,智庫的功能屬性開始更加多元化,從研究層面向社會引導、政策實踐甚至產業化層面不斷拓展。對於粵港澳三地智庫來說,特別要探索從研究層面向政策實踐層面拓展。目前,大灣區建設面臨諸多政策和體制層面的障礙,政府層面的協同面臨不少掣肘。在這種情況下,智庫作為連接政府與民間、理論與實踐的第三方機構,既不失政策謀劃的權威性,又不失實踐操作的便利性,在特定領域、特定環節、特定項目上,可以先於政府或替代政府,推動政策措施或項目落地。所以,在大灣區建設中,灣區智庫要敢於「行動」起來,實質性打通政策研究與政策操作之間的「通道」,推動智庫發展與灣區建設「同步」。

廣東省委省政府的推動下,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廣東省港澳辦、廣東省社科院和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共同發起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


在大灣區建設的實踐驅動下,粵港澳三地智庫的交流與合作正在向縱深發展。當前,三地智庫之間的人員往來、交流研討、課題合作趨於頻繁。但要看到,目前的交流合作還處在零散、淺層狀態,缺乏深度合作機制,協同創新效益不明顯,與大灣區建設的要求差距較遠。在此,建議打造融匯粵港澳三地智庫研究資源的「粵港澳大灣區智庫聯盟」,作為大灣區研究領域的組織、協同、發佈和轉化平台,在機制上實現三地智庫深度協同。

在此需特別指出,繁榮成熟的大灣區,需要有灣區民眾共有的「灣區意識」作支撐,而這是目前粵港澳三地所缺乏的。智庫作為思想生產傳播機構,在民眾意識形成上具有極大的導向性影響力。所以,打造大灣區智庫聯盟,是推動三地民眾形成「灣區意識」的重要一步,必須加快推進。


作者係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