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藏精为要

点击上方蓝字“紫荆健康bauhiniahealth”可以订阅哦!

冬三月,包括了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是北半球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冬季养生之道,应眼于一个「藏」字。

冬季养生,藏精为要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黄帝内经·灵枢》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就指出,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以期防御外邪的侵袭。


中医学认为人类机体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与二十四节气同样紧密相连。二十四节气养生是根据不同节气阐释养生观点,通过慎起居、调饮食、练形体等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因此,中医养生学的「天人相应」观着重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环境观念和生态观念。


藏精为要

冬三月,包括了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是北半球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傲雪凝霜,朔风凛冽,昼长夜短,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用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人体此时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成形胜于化气的态势。因此,冬季养生之道,应眼于一个「藏」字。其内涵包括:


一者减少精气的耗损宜「藏」。在冬季,草木凋零,水寒成冰,大地龟裂。许多动物都入穴冬眠,不见阳气。人在这时也应当顺从自然规律,让自己处于闭藏状态。对待体内的精气,要像获得了自己渴求的东西,非常珍惜它,把它很好地藏起来一样。


二者选择适宜进补。进补应根据体质进行调补,如畏寒体质补阳,虚火体质滋阴,以达到阴阳平衡、身体强壮的最佳效果。当然,进补的方法多样,可根据自己适宜的方法进行。最好还是先请中医师辨别一下自己的体质, 选择最佳的方法进行。


冬季养生,藏精为要


起居调养

《千金要方》记载:「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在寒冷的冬季里,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们的起居作息不应当扰动阳气。因此,宜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至于防寒保暖,也必须根据「无扰乎阳」的原则,做到恰如其分。如果衣着过少单薄,室温过低,则易耗损阳气,容易感冒。反之,衣着增多过厚,体温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袭。此外,冬季适度在冷空气中活动可增强神经调节机能,提高造血功能和抵抗力,但锻炼不宜出大汗,以防受凉外感。避免在大风、雾霾、雨雪等恶劣天气中锻炼。


冬季养生,藏精为要


饮食调养

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进补在我国历史悠久。冬季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亦是休养生息的最佳时机。故饮食调养应讲究「养藏之道」,适时进补,更好地发挥食材、药材的作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民间更是有谚语云:「冬至进补,春天打虎。」全国各地的冬节时令习俗,无论是北方的饺子,还是南方的羊肉、汤圆,多与数九寒天里的食补有关。


从现代养生学的角度来看,寒冷的冬季确实是进补的好时节。因为进入冬季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消耗相对减少。冬令进补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具体地说,在冬季进补大致可分为平补、温补、滋补三大类。一般说来,绝大多数人适合平补、温补的食物。如猪肉、鸡肉、蛋类、山药、蜂蜜等平补食材,亦可选羊肉、牛肉、乌贼等偏温补的食材。


冬季养生,藏精为要



防病保健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今年公布的一组资料显示,我国冬季心血管病患者死亡人数比夏天高41%。冬季由于中老年人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抵抗力较弱,气温的骤降以及雾霾的多发很容易导致原有疾病的复发和急性加重,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此时,尤其要注意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首先应该密切注意各种「小疾」,如在冬季遇发热、咳嗽、气紧、胸闷、心痛、乏力等症状,必须及时治疗,以防患于未然。其次,注意预防感冒,做好防寒保暖。外出戴口罩、手套、帽子,空调房间应定时通风。再者,「三高」患者应定时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慢性呼吸病患者注意定期注射流感疫苗,心脑血管患者常备急救药物等。



冬季养生,藏精为要

作者

簡介

陈建萍

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副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中成药注册评审专家,香港学术委员会专家及香港乳癌中医康复协会会长。



紫荆健康baunihiahealth

《紫荆养生》杂志立足香港,汇聚全球最新养生信息,为广大读者提供权威养生知识,全面提升读者身心幸福。


微信公众号ID :

bauhiniahealth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