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妙方 讓皮膚水水過冬 | 紫荊養生

楊明霞

秋冬溫度降低,天氣乾燥,隨著秋收冬藏的自然定律,人體腠理緊密,汗孔多閉,出汗減少,油脂分泌減少,皮膚調節功能減弱,皮膚容易出現「缺水」、乾燥情況,加上夏天的熱毒仍積滯於體內,濕疹、暗瘡、玫瑰痤瘡等問題便一觸即發。

香港屬亞熱帶地區,由於四季並不分明,在季節的轉換間,容易出現乍暖還寒或者至而未至的氣溫。隨著全球氣溫不斷上升,香港的冬季亦愈來愈短暫。十月八日寒露,卻未發寒意,夏天餘熱未盡。《內經》謂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餘皆倣此,不及者,其氣迫,則所勝妄行,所生者受病,所不勝薄之也」,九月至十月,陰氣漸盛,開始冰凍,地氣也隨著閉藏;但由於天氣仍炎熱,加上秋燥,寒熱相爭,若人體無法適應,容易造成氣血不和,陰陽失調,百病乃變化而生。

「生津」、保濕抗敏感

中醫認為,想擁有美麗的肌膚,除了保持氣血充足外,亦須保持體內津液平衡。津液是指身體中的各種生理水液,包括各臟腑組織內的體液,散佈於肌膚表面,滋潤皮毛及肌膚,使皮毛肌膚潤澤健康而富有彈性。

冬天的護膚大法,不但要為皮膚保濕,更要從肌底「生津」。在選擇護膚品時,多選用一些保濕及鎖水力較強的產品,改善皮膚水份及油脂失衡的問題。在食材方面,多選用一些滋潤性強的食物,例如: 雪耳、蜜糖、花無果、馬碲、百合、麥冬等等。

避免過度清潔皮膚

皮膚的角質層為一層由死亡的細胞所構成,角質層提供了人體最外層的防護,另外角質層以下的活細胞層存在有「朗格罕細胞」,它是免疫系統防衛的前哨站,一旦偵測到細菌入侵就會啟動免疫反應,通知白血球前來將細菌吞噬,使皮膚表層的角質層自成一個生態系。過度洗面或洗澡反而會使角質層變薄,增加細菌入侵的機會,增加皮膚敏感的風險。

6個妙方 讓皮膚水水過冬 | 紫荊養生

尤其在冬天,皮膚的分泌減少,防衛薄弱之際,若每天多於一次清洗皮膚,加劇水份流失,誘發乾燥症狀。

膏梁厚味損脾胃

一些大節日如中秋、聖誕、新年,多集中在冬季,巿民外出食飯機會增加,很難避免大魚大肉、飲酒、燒烤、打邊爐等活動,大餐後便容易上火,令皮膚問題惡化。中醫角度,膏梁厚味指肥甘滋膩、氣味濃厚的食物,包括雞、鴨、煎炸、熏烤、油炒、火燉製品、糖果糕點甜食等。肥膩食物引致生痰化熱,甘甜易膩胃有礙脾胃消化,一旦脾胃濕熱,便發於肌膚,加重暗瘡、濕疹的情況。

6個妙方 讓皮膚水水過冬 | 紫荊養生

調節冬季生理時鐘

古代人飲食營養並不及現代充足,但身體卻比我們健康,這情況是否值得反思?其實,古人順應自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休養得宜,即使缺少美酒佳餚,亦可保持強健體魄。冬天的日照時間比夏天提早結束,部份動物更進入冬眠,人體在冬天亦需要較長的睡眠時間去補充日間的活動能量,如果在冬天「捱夜」,會阻礙氣血運行,出現手腳冰冷、面色蒼白、皮膚乾燥等問題。

注意保暖

「腰為腎之府」,「腳是第二個心臟」,所謂人老腳先衰,雙腳匯聚人體一半經絡,與大腦及心臟關係密切。女士們應避免在冬季穿短裙,以免下體受寒,寒凝則血滯,氣血運行不暢,減慢人體新陳代謝,寒性體質多大便不調,毒素難以排出體內,積聚於腠理間,而發於肌表,造成痤瘡印色暗瘀難退。

6個妙方 讓皮膚水水過冬 | 紫荊養生

茶療保持好心情

秋冬草木凋零,景象一片肅然寂靜,使人觸景傷情。茶在中國有數千年歷史,茶的應用幾乎無分四季。冬季可選用紅茶、黑茶,因個人體質適當調入玫瑰花、桂花等,除了穩定情緒,兼具美容效果。

6個妙方 讓皮膚水水過冬 | 紫荊養生

楊明霞註冊中醫師,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內科)碩士、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榮譽)學士。

本文發表於《紫荊養生》雜誌2017年冬季刊


編輯:莫潔瑩、李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