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有希望 感到幸福 | 香港2017十大關鍵詞盤點
2017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20年來,香港的發展成就斐然,一片竹苞松茂的繁榮景象,“一國兩制”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6月29日,習近平主席重臨香江,親自為香港主持這場特殊的成人禮。香港開始以嶄新的姿態,閃耀在世界的舞台。
2017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裡,香港局勢出現具有根本性意義的好轉;新一屆特區政府開局順利;“港獨”勢力遭徹底打擊。
正值年底,紫荊新媒體根據社會反應的熱度,特別梳理出本年度香港最受關注的十個關鍵詞,是這些詞,勾勒出了一个不平凡的“香港2017”。↓
10月19日,世界的聚光燈照向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共十九大,成了世界的焦點。3個多小時,3萬多字的報告,令世界为之安靜,令血液在体内沸騰。在十九大的現場,聚集了3068個記者,其中有1818個外國及港澳台記者,其中,外國記者來自134個國家。報告中,包含10個方面歷史性成就,2個重大判斷,1個歷史使命,4個偉大,1個重大思想,14條基本方略,2個重要時期和2個階段,9個方面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這些數字,是我們向世界傳達著,中國走進新時代,中國正在強起來。
十九大和香港的關係,是香港在報告中被5次提及、3處展開,是“一國兩制”被列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報告指出要讓香港、澳門同胞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
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說:“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香港也進入‘成年禮’後新階段的歷史節點上,我們將以更宏大的視野來連接國家與香港的昨天,審視國家與香港的今天,謀劃國家與香港的明天,珍惜好、維護好、鞏固好、提升好當前香港來之不易的良好態勢。”
今年是香港的大年。1997年7月1日,香港實現和平回歸祖國,改變了歷史上但凡收復失地都要大動干戈的所謂定勢。歷時二十載,香港依託祖國、面向世界、益以新創,不斷塑造自己的現代化風貌,“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
習近平主席在今年6月29日視察香港時說道,“香港一直牽動著我的心。”這句話必定講出許多人的心聲。二十年不短,一個那時剛出生的孩子,現在也已成年。在成長的過程裡,不免會遇到一些矛盾與曲折,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正本清源,準確把握“一國”和“兩制”的關係,依法辦事,聚焦發展,維持穩定。
二十年不短,重要的是能一直陪伴。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張曉明深情地說過,“我一直在你身邊,從未走遠。”
在香港的年度關鍵詞裡,不能沒有“民主墻”。民主墻不是個新鮮詞,在香港,各大專院校都設有民主墻,它其實就是一塊立在校園裡讓老師和學生自由張貼的黑板報。9月5日,香港中文大學一名內地女生,接受不了貼在民主墻上的“港獨”海報,憤而撕下,並用流利英文義正言辭地回應前來阻止的學生會代表,駁得對方啞口無言。這位女生“撕單張”的行為被香港媒體大量的報道,在內地的網絡平台也迅速傳開,得到了數萬人的支持。
這一撕,引發了一系列跟校園民主墻有關的事件。比如周豎峰使用侮辱國家的字眼和粗口,野蠻地辱罵正常使用民主墻的內地生,還有“港獨”份子在校園內張貼歡呼官員喪子的涼薄字句等等,這些鬧劇,已經根本不是什麼言論自由的問題,而是觸犯了法律,喪失了人性。
民主墻,絕不是一塊可以隨便在上面肆意妄為的黑板。任何自由都有底線。保持國家之念、懷有惻隱之心,這是我們的應有之義。
這個DQ不是雪糕,它是英文“Disqualified”的縮寫,表示被取消資格。7月14日,香港高等法院發布書面判決,裁定羅冠聰、梁國雄、劉小麗及姚松炎四名議員的宣誓沒有法律效力,議員資格被取消。這場從2016年延續至今、備受政府及各方關注的“宣誓風波”終於有了結果。
此“DQ四人組”在宣誓中的行徑,雖不及同樣被DQ的梁頌恒和游蕙禎惡劣,但不按誓詞宣誓,宣誓不莊重,是蓄意不守法例,性質和梁游並無不同。去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就此釋法,對宣誓的形式或要求作出了清晰的界定:“宣誓人故意以行為、語言、服飾、道具等方式違反、褻瀆宣誓程序和儀式,或者故意改動、歪曲法定誓言或者宣讀與法定誓言不一致的誓言”,有關宣誓即無效。
被DQ的這些人,不知道他們還記不記得鄧小平同志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港人治港有個界線和標準,就是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
2017年,恰逢香港政府換屆,新任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將宣讀施政報告的時間提前,於是,今年有兩份施政報告(前一份是梁振英1月份發表)。10月,林鄭上任後的首份施政報告,以“一起同行 擁抱希望 分享快樂”為主題,以新的思維,闡述其施政理念。報告有8個部分,約49000字,林鄭一改全文逐字宣讀的傳統,只用40分鐘讀完重點;報告推出251項新措施,是近年來的最高紀錄。
港大民研在施政報告推出後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林鄭這份《行政長官2017年施政報告》,獲得了62.4分的滿意度,為香港回歸以來的第三高分。林鄭在記者會上表示,這份施政報告充分體現了她問責團隊在創新、互動和協作方面的努力。為了這份報告,她用了3個多月,與政務司司長、財政司司長分別主持了40多場咨詢會,進行了50次區訪,組織了100場與青年的直接對話。
這是一份接地氣的報告。林鄭希望這份報告能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房屋、教育、醫療等領域帶來新的起點,她相信香港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她說:“我的願景是讓所有生活在香港的人都抱有希望、感到幸福。”11月,林鄭月娥及特區政府民望明顯上升,達9年最高。
香港明年就要通高鐵了。7月,香港特區政府通過廣深港高鐵香港段“一地兩檢”方案並向社會公布。“一地兩檢”,顧名思義,是指兩個地區的邊境口岸,在同一處地點完成兩地的出境與入境檢查、檢疫手續。這樣的通關程序,讓離港及抵港的旅客能在同一個樓層,以非常短的時間完成兩個地區的轉移。
高鐵開進香港,使香港首次納入國家高速鐵路網,搭上國家經濟發展的快車。高鐵時代的香港,可以發揮各種想像力,憑藉區位優勢,再一次騰飛。經濟發展了,交往頻密了,生活便捷了。早上去香港喝個早茶、晚上回北京吃盤烤串兒,再也不是什麼難事。
而“一地兩檢”無疑是有效的催化劑與定心丸。它的提出,廣大市民表示認可,專家們表示歡迎,各種團體站出來力撐。1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香港與內地關於“一地兩檢”的合作安排作出了批准與確認,接下來,就等香港特區立法通過實施了。
“拉布”,是議會政治的專業術語,原指在議會故意發表冗長辯論或演說來拖延表決。近年來,香港立法會“拉布”情況愈演愈烈,反對派濫用議事規則,以各種手段阻止會議順利進行。他們故意減少出席人數,大量修改無關緊要的字句,跑題演講,肢體衝突,甚至顛倒黑白、言語猥瑣,其行為被批評為“無所不用其極”,令人發指。
“拉布”變質,導致大量的會議時間和公款被浪費,更重要的是,許多與民生相關的議題因之停滯,條例政策無法推行,項目工程遭到破壞。據統計,2012年至今,立法會至少損失479小時會議時間,消耗1.1億元公帑,多項工程未獲撥款、造價上升。
12月,立法會將修改議事規則提上日程,吹響了反“拉布”的號角。反“拉布”、修改議事規則,對轉變香港政治生態具有積極的意義,使香港重回發展的正軌,成了年末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在十九大召開之後,全面管治權迅速成為香港熱議的概念。但其實這沒有什麼好解釋的。中央對香港特區享有全面管治權的問題,在回歸前的中英談判時就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中國政府從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之時起,即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的高度自治權,來源於或派生於中央的全面管治權。主權和治權合二為一。中央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和香港擁有的高度自治權,從來都是有機結合的,是“一國兩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還有錯誤的理解,那一定是忘了當初談判的提法,望文生義;又或者,是否還在打著當年英國人“以主權換治權”的如意算盤,刻意歪曲和詆毀全面管治權。
全面管治權的提法並不突兀,而是一直都有。十九大將這個提法重新帶回大家的視野,給了香港明確的導向。強調中央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針對的是那些以“高度自治”為由公然挑戰“一國”原則和有關底線的錯誤言行,並不會以“全面管治”為由限制和干預基本法賦予香港的高度自治權。
8月,強颱風“天鴿”掠過香港,給香港帶來了5年來的首個“十號風球”,帶來了132年來的最高溫記錄36.6度。23日那一天,香港多個公共服務停運,公共場合停開,商鋪停業,學校停課,醫院停診,航班停飛。那一天,有121名市民受傷急診,有700宗樹木倒伏報告,有8宗水浸和1宗山泥傾瀉報告,另外開放26個庇護中心,共380人入住。
“天鴿”在肆虐完香港之後威力不減,繼續襲擊澳門,令澳門這座小城遭受重創,損失慘重。好在是“小城有大愛”,澳門在各方的努力和幫助下,迅速恢復了正常。滿滿的正能量。
颱風在香港很常見。出現“天鴿”這樣的“十號風球”,從1946年至今,這是第15次。由此推算出,大約每逢5年,香港就會遇到一次“十號風球”。
最後一個關鍵詞,港珠澳大橋。這個橋如果還沒有聽說過,可以把屁股撅起來打板板了。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長55公里,其中海底隧道6.7公里。7月,這座超級大橋實現了主體工程全線貫通;11月,大橋進入驗收期。
港珠澳大橋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標準最高、最具挑戰性的跨海橋樑工程,被譽為橋樑界的“珠穆朗瑪峰”,曾被英國《衛報》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將深度造福香港,香港、珠海、澳門會形成“1小時生活圈”。港珠澳大橋是中央支持港、澳及珠三角區域更好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是“一國兩制”下粵港澳密切合作的重大成果。
“一橋飛架三地,大海變通途。”人們這樣評價道。
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網購 —— 新四大發明
前段時間,北京外國語大學在留學生中做了一個調查,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20個國家的青年,將“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網購”評選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
2017年,再見!
出品:紫荊新媒體
2017.12.29
主筆:李幸
策劃:鄒李蕾、李惟
視頻:鄒李蕾
圖片來源於網絡
點擊“閱讀原文”
觀看視頻版“香港2017年十大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