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依然如此美 沒有落櫻與紅葉
「一期一會」是日本茶道裡的詞,在我的理解中,它與「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是,少年遊。」異曲同工。此時此景此情,一生唯此一次,所以相聚的宴、相見的面、相記的顏,一定要用最好的樣子,打磨末節細枝,成為一種儀式。
文|謝靜
茶道:一小時與一碗茶
褐瓷壺、青花桶、漆繪杯、香竹勺一字排開,靜立竹席,以待揭幕,一尺扇,深鞠躬,一方巾腰間出,三振,回音,幾片紙,迴旋,吻碗。尺扇致敬,方巾拭杯,片紙淨碗。滌茶碗、落茶粉、入沸水、研茶湯,半個鐘的醞釀,一碗翠竹綠,一縷抹茶香。
也許正因儀式之重,面前的這碗茶變得異常特別。三轉茶碗,一席六人輪飲,以紙巾擦拭碗緣。幾句寒暄中,得知情侶來自伊朗、母女來自德國,伊朗少年還問我是否來自上海。一碗茶,在四個不同國度的人手中傳遞,緣分比茶香更妙不可言。在這個十月初的晴朗上午,在遠離家鄉的京都小屋,調和斑駁的竹影,和文化迥異的偶遇人一起,共嘗一碗茶裡的和敬清寂。一期一會,在一碗醞釀半小時的茶香裡,在離開茶屋互相告別,明知不會再見的那一聲GOODBYE裡。
和服:六件衣飾,一次驚豔
決定租和服的時候,已是傍晚。臨近入夜,京都的氛圍讓我不再猶豫。
月圓京都,花見小路,紅色燈籠,琥珀燈光,風拂起居酒屋的簾,月色石板跫音陣陣,一期一會的好光景,只需一件和服來襯。
曾在《藝伎回憶錄》裡看過sayuri穿和服的過程,現實中的穿著卻比之更為複雜,肌著、腰帶、圍巾、繩子,如此反覆,穿了三層,才最後將一套華裝披上,選過挎籃、盤起頭發,穿上木屐,出門去,京都夜幕已臨。
和服必須露出脖頸、手腕,不似西方低胸露骨的張揚,卻在東方含蓄美的底蘊裡,吐露曖昧的性感,和服的裙擺太緊,只能搭配小碎步,腰帶也緊,只好挺直背脊。
碎步慢走,生活不得不慢下來。遠到京都,一身和服,重疊時空,夢裡不知身是客。中秋之月,和花間小路的盞盞燈籠,一起點亮心裡的某個地方。
儀式感不僅在他們古香古色的京都,甚至也在現代都市大阪,就在齊整的妝容上。無論是出入地鐵、還是行走街頭,幾乎所有女生都妝容精緻、點著仿佛微醺的腮紅,甚至連上了年紀的大媽亦複如是。而男人,身著西裝、眉毛整齊,老頭會戴一頂紳士帽,將雨傘勾在手臂上。
我不說他們長得有多美,只是這種對生活態度,真的很美——「一期一會」,會的不僅是客、光景,更是自己。
儀式感是某些人眼裡的「作」,是某些人眼裡不可理喻的講究和自我束縛。但和服因緊而美、神社因遠而聖、妝容因為夠講究而迷人,日本人似乎正因這樣的克制、束縛,才能掌握人性之「彈性」,向前進步。
小日本的大智慧
那一天在宇治平等院鳳翔館看展,面對一張日本年表,朋友忍不住拿起相機,被工作人員婉言制止。隨後她問,你是中國人嗎?朋友冷答一句是啊,認為又要被貼上「素質標籤」。
等我們走到了下一個展館,這個女士追上了我們,遞上牛皮紙袋,裡面竟是方才牆上的日本年表,而且是中文版。
一種溫暖浮上心來,也許很多年以後,我早已不記得鳳翔館裡的展品,卻永遠不會忘記這個追了我們兩個展館,給我們一紙「禮物」的友善日本人。
小細節體現尊嚴,創造感動,以上經歷只是其中一個。在大阪的某天,電車因意外延誤,一堆「遲延證明書」擺放籃中待取。便利店的串燒包裝袋,都會教你從什麼位置撕開,不沾手享美味。
小細節還突出了體驗。走在茶鄉宇治,仿佛置身在一棵巨大的茶樹之中,咖色的建築、鬱蔥的樹葉、綠水流淌的宇治川,讓「宇治」等於「抹茶」,讓「宇治抹茶」名揚天下。我們談及日本,總喜歡在他人國名上加一個「小」字。但在我看來,日本最大的智慧就是知道這個「小」字,在所有「小」細節上用功到極致,每個細節都像是一個閃閃發光的字,串起來,就是發達國家的詩。
日本知道自己「有多小」,所以京都只像京都、大阪只是大阪、宇治就只有茶香、平屋和綠川,可是偏偏這樣的「小」吸引了你,也吸引了我。
六天京阪,因為短暫,來得及看的都是我愛的樣子。小而極致的美,儀式感的珍貴,讓它即使沒有落櫻、沒有紅葉,依然令人無法拒絕——而旅行是最美妙的儀式,學習活得精緻,是對這「一期一會」的生命最好的堅持。
編輯:莫潔瑩
本文發表於《紫荊養生》雜誌2017年冬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