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 文化自信最重要是要落實落地
文|本刊記者 魏東升 馮琳
馬未都正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 (馮琳 攝)
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
在北京,有這樣一位收藏家,他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器物,並於1996年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他就是馬未都,一位四十年來一直在“拾起”民族之魂的文化踐行者。除了收藏,馬未都還是超級暢銷書作家、古董鑒賞家和電視節目主講人。初冬北京的傍晚,馬未都在結束了一場博物館講座後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用他獨特的視角闡釋了中國的文化自信。
文化只在“屋裡”自信是沒有用的
“我覺得‘文化自信’這個口號的提出,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它比較明確地讓我們知道了文化的分量。過去,‘文化自信’一直沒有提升到國家方略的層面上。”馬未都說,“‘文化自信’對於我們從上到下幾代人而言,都應該是一個長期的國家方略。提升和展示中國的文化自信,除了我們有文字史以來將近四千年的文明,除了我們對中華文明這些常規的傳播和表達外,國家文化戰略中應該有一些有效的方法。”
作為一名文化學者,馬未都指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應該加大當前青少年國學教育的比重。他感慨道,“現在孩子們的精力基本都放在數理化上面了,可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數理化的實用性反而在降低,所以浪費了很多時間。我認為,應當從小抓起,讓青少年多學些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青少年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提升文化的自信力。
文化自信還要積極“走出去”。“要想文化自信,要想讓外國人目睹我們中華文化的神彩,不‘走出去’,只在‘屋裡’,只有‘自信’是沒有用的。所以國家在允許文化‘走出去’的時候,心態要放得更寬松一些。”馬未都透露,自己最近正計劃赴日本辦展覽,卻面臨著國內政策出於對文物保護設置的多重關卡,所以恐怕還是“走不通”。他同時呼籲,申請到好的出國展覽項目,在當前“一帶一路”大背景下,國家是否可以設置一個專門的基金提供一定的支持。
另外,馬未都提議,博物館之類的文化機構,國家應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目前,他經營觀復博物館所耗水電都屬於商業用電,比民用水電貴了許多,而且每年還要交稅。“各種稅費負擔,造成我們這些博物館‘長不大’,我們‘長不大’又怎麼能‘走出去’?”
馬未都表示,“文化自信”要落實、要落地,不要光喊著,喊口號其實很容易,具體應當考慮怎麼讓做文化的能夠良性地生存下去。
文物不應“在庫”而應“在途”
這種文化“走出去”的理念,在馬未都付出大量心血所經營的收藏事業中可見一斑。
馬未都素有“京城第一收藏家”之稱,北京人愛稱呼他為“馬爺”。在開始做收藏之前,他曾當過工人,也做過出版社編輯,一直喜愛文學,更熱衷於在北京各大古玩市場流連“撿漏”。1996年,由他創辦的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獲政府批准成立,收藏由此正式成為馬未都的全職事業。
“觀復”兩字取自《道德經》——“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其義一是萬物滋生,我看著你們輪回,二是一遍又一遍地看。如今,觀復博物館還相繼開到了廈門、上海和深圳。
打開觀復博物館的官方網頁,可以看到它囊括了文藝講座、觀復秀文物觀解、觀復貓卡通漫談以及由馬未都本人錄製的《嘟嘟》文化脫口秀等各類線上和線下的文化衍生品。“觀復”,儼然已經形成了一個品類齊全的文化實體。
馬未都表示,他希望把觀復博物館做成一個品牌式博物館,並且計劃在全國至少建十座,讓它們依靠品牌生存。“我們知道故宮博物院現在展出的東西還不到收藏的百分之一,剩下的都在庫裡浪費了。文物不展示是沒有用的,單純地保護一萬年都沒有意義,必須得利用它。”
“我想讓這些文物不‘在庫’,而‘在途’。不在這展出就在那展出,這樣文物就可以轉起來了。”馬未都說,“等我有十座博物館的時候,如果每個館各準備一個展覽的話,一‘轉’起來一共就有一百個展覽了。這樣一來,文物資源就可以得到有效地利用,博物館的運營成本也會降低。”
據統計,現在觀復博物館每年的參觀人數已經突破百萬。“我做博物館最初是因為興趣,那時候也不知深淺,到今年都已經做了21年了。現在博物館做得很正規了,大體獲得了社會的好評,各級領導也經常來看。”看著自己一手打造的“觀復”在成長壯大,馬未都顯然是很欣慰的。
“我最大的願望是,自己可以儘快地離開博物館,而它依然可以很好地生存。待我晚年突然有一天想,喲,觀復博物館好久沒去了,我在門口買張票進去,看到哪哪都比我在那時還好,那這事就做成了!別我一離開,它塌了,那就不行。”
觀復博物館舉辦的“座上賓”特展,以《紅樓夢》故事的繪畫為背景,展出明清時期的各種硬木坐俱
借助餐飲打開文化“走出去”通道
在馬未都看來,文化要自信地“走出去”,還要打開“通道”。而他認定的“黃金通道”,不是古董文玩不是語言文學,而是餐飲!
“美國人傳播文化通過什麼?就是‘一吃一看’——一個是好萊塢的電影、另一個是麥當勞。我認為,最容易獲得外國人認可的其實是中國的餐飲文化。”馬未都之所以力推中餐“走出去”,是因為他覺得中餐有先天的優勢,因為中餐特別好吃,外國人一吃就上癮。
可是做好吃的不難,做獲得足夠認同的餐飲卻不易。馬未都稱,今天我們在世界各地,要吃到中國菜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它在海外尚未形成一個良好的文化形象,而且沒有反映中國文化比較強大的一面。現在中國的餐飲文化仍然沒有世界級的餐飲品牌出現,也沒有真正代表中國傳統餐飲文化的一支隊伍。
常年遊歷海外的馬未都注意到,在歐洲和美國,一般中餐的檔次都比較低,尤其紐約的許多中餐館看上去還很混亂。西餐和日料都會被當地人用作商務宴請,但是沒有人以中餐來正式宴會賓客。目前,中國餐館在國外的形象屬於會友的檔次,想再上升比較難,這和企業受到國家財稅政策上的一些掣肘有很大關係。
“其實國內有很多很強大的中餐企業做得非常好,但是它‘走’不出去。為什麼呢?因為做中餐的成本比做西餐高,一般在海外的初期經營肯定是不掙錢的。可是現在按國家的稅收政策,不允許這些企業走出國門後回到國內做通行的賬目報表。這樣一來,中餐企業在國內掙錢、在國外賠錢,要‘走出去’成本太高。”馬未都直言道,“我所接觸的一些大型餐飲企業老板,他們也都想‘走出去’,可是難度很大、做不起來。”
“我曾經在德國慕尼黑看到過一家達到國際標準的中餐廳,可是這個餐廳的老板居然不是中國人,而是德國人。”馬未都由此建議,中國應該至少允許12個餐飲品牌實行國際國內通行財務報表,允許餐飲企業“走出去”的初期營業虧損在國內得到適當補貼。這樣,中餐文化就可以比較“高大上”地自信“走出去”了。
香港是全球文物中心和中國文物重鎮
作為內地的頂尖藏家,馬未都與香港這一全球重要的文玩藝術品市場自然交往密切。“我對香港可熟啦!前幾年我們在香港買回了很多東西,那時候去香港買古玩的人少,大家買了隨身帶過來也沒有人管。可現在不行了,東西一進來就得要征稅,而且稅很重,差不多得收百分之三十,所以大家也就買得少了。”
在馬未都看來,香港是全球文物的一個中心,尤其中國內地市場形成之後,原來紐約和倫敦的國際地位被弱化了,香港就變成了中國文物的重鎮。他認為,如果內地和香港之間沒有了關稅關卡,香港的藝術品市場會更加繁榮,中國文化也有了一個更順暢且國際化的“走出去”通道。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7年12月號
编辑: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