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 致力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文|香港 金文暉
淨空法師
淨空法師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深切的體悟,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他認為,中華傳統文化不僅是屬於中國的,也是屬於世界的,不僅可以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也可以為整個人類文明的前途發展貢獻智慧。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說過,“拯救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的只有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淨空法師對這句話印象深刻,令他更加確信了自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
淨空法師認為,中華傳統文化是“大國學”的範圍,國內各地域文化和56個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這一範圍之內。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又共同構成中華文化這一文化共同體。這一文化共同體有著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歷史,對人類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不僅如此,他還認為,國學決不是“發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過去文化的,因此過去有一些學者使用“國故”這樣一個詞兒。但實際上,它既與過去有密切聯繫,又與現在甚至將來有密切聯繫。據淨空法師介紹,他在新德里時親耳聽到印度總理引用中國《管子》關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話。在巴基斯坦也聽到巴基斯坦總理引用中國古書中的話。他認為,這足證中華智慧已深入世界人民之心,它產生於中國的過去,卻影響了中國和世界的今天,連將來也會受到影響,這是中國人應該感到驕傲的。
正因如此,淨空法師一直致力於弘揚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在這一過程中,也促成了他與《國學治要》、《群書治要》的一段不解之緣。
淨空法師組織專家精心編譯《群書治要 360》
淨空法師很多年前曾在台灣買了一套《四庫全書薈要》。“這套書分量太大,一般人哪有時間看?”淨空法師就想把書中重要的內容節錄下來,編成一本書。於是,他找幾位退休的老教授,請他們從《四庫全書薈要》中摘錄現代社會可以用得上的內容,但摘錄完成送給他的時候,他卻感覺這些摘錄並不適用。後來,他發現原來民國時候已經有人做了這件事情,“沒想到已經有人做了這件事,跟我的想法完全一樣。”他感慨道,“這個本子民國十九年出版的,他們不是用《薈要》,而是用《四庫全書》,依照經史子集把裡面重要的部分節錄出來,取名為《國學治要》。”
淨空法師後來在同修的幫助下找到了這套書,精裝本共八冊,很完整沒有缺頁,字也很清楚,他心想真是心想事成!“他們編這套書用了十年功夫。編寫的時候我還沒出世。我看序文是丁卯年寫的,我那一年出生,我出生他們就完成,又四年才出版了。”淨空法師認為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四庫全書》精裝有1,500冊,很難閱讀,而《國學治要》能引導讀者走入《四庫全書》,其內容都是精闢詞句,讀後對《四庫全書》就有了大致了解。於是,他將這套書印製了一萬套,希望能夠廣為傳播,繼續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揚發揮作用。
淨空法師與《群書治要》的緣分則更為深厚。據淨空法師介紹,《群書治要》這部書是唐太宗下令,由大臣魏徵等搜集三皇五帝到隋兩千年,取材經史子典籍六十五種書,關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容,大概五十多萬字。《群書治要》是治國重要的理論與方法的指導,集千百年古聖先賢治國的智慧和經驗。然而,這部書從唐朝滅亡之後,在中國就失傳了,《唐書》、《宋史》、元明清《藝文志》裡,連目錄都沒有,《四庫全書》也沒有收入這本書。幸運的是,日本金澤文庫藏有日本僧人手寫《群書治要》的全帙,並於清乾隆六十年,由日本人送回中國本土。民國初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和台灣分別以此版為底本影印出版。2010年,淨空法師幸得此書,反覆翻閱,深刻體會其價值所在,於是印出一萬套,希望能夠有益於當今社會。
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聽淨空法師介紹此書,急切希望看到英文翻譯本,於是淨空法師請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的老師們編輯《群書治要360》,從全書中節選精華的360小段,加以註解,翻成白話文,再譯成英文,供讀者每天讀一段,一年讀完。此書英文版剛編譯好之後,淨空法師即當面送給馬哈迪,他非常喜歡。首相納吉閱讀此書後也給以肯定,認為這部書可以幫助政府為人民的利益執行健全的政策。
談起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情,淨空法師說:“歷史上所講的四大文明古國,只剩中國。如果我們在這一世不能把中國傳統文化復興起來,怎麼對得起祖先?怎麼對得起國家民族?所以,今天復興傳統文化是我們很大的責任,每個人都要盡心盡力來做。”
復興傳統文化對淨空法師來說,不僅僅是一份責任,也關乎人類文明的前途命運。他認為,西方哲學或者思想方法是分析的,而東方的則是綜合的,而目前西方的分析已經走得夠遠了。雖然還不能說已經到了盡頭,但是已經露出了強弩之末的端倪。東方的綜合可以濟西方分析之窮,可以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7年12月號
编辑: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