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鄉風情
文|香港 鄧予立
農家院攝影基地是雪鄉最著名的場景(鄧予立 攝)
我第一次到黑龍江省的牡丹江,就有種一見如故的感覺,緣於我青年時期一部愛不釋手的長篇小說《林海雪原》。這部小說講述在1946年,一支東北民主聯軍小分隊在參謀長少劍波的率領下,深入牡丹江一帶的深山野林,為民除害剿滅土匪。小說裡面塑造出多位智勇雙全的英雄人物,如智取威虎山的楊子榮、伐木工人李勇奇等,內容高潮迭起,深深感染著我。而故事發生的地點就在牡丹江地區,因此我見到途中所行經的地標,都不覺得陌生。旅途中,同車的乘客和我不分年齡老幼,共同討論起小說中的細節,互相交流閱讀的心得。
“中國雪鄉”原來叫做雙峰林場,與東北眾多普通的林場一樣寂寂無名,因為被攝影愛好者發現,在此取景的作品頻頻在國際攝影賽中獲獎,“中國雪鄉”的名字由此不脛而走,遍及整個中國。
雪鄉的位置就在牡丹江市內長汀鎮禿頂子山側的張廣才嶺,高1,500多米海拔的山坡上,佔地約500多公頃,由於地理上的關係,這裡同時受到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的雙重影響,出現特別的山區小氣候,夏季時雨水充沛,而冬季來得早而且很長,一般在十月仲秋時已是瑞雪紛飛了,降雪一直到翌年四月才結束,不單雪量多,雪質優良又具有較高的黏度,把雪鄉的景色裝扮得更加獨特秀麗。
中國雪鄉地標(鄧予立 攝)
當我們抵達雪鄉國家森林公園時,天色已晚,黑夜早就籠蓋大地。為了保護園內的自然生態環境,市區過來的車輛一律不能內進,只能停泊山門前的車庫,再轉乘園內專用車,直駛進雪鄉盡頭唯一的度假酒店。東北熱炕頭的民宿旅館一般都沒有獨立衛浴設備,所以特別安排住在星級酒店。可惜酒店裡面暖氣維持在三十度以上,房間內悶熱得很,使我徹夜輾轉難熬。
為了感受雪鄉日夜不同的景致,我們徒步走到雪鄉唯一的主要幹道──雪韻大街,我這才注意到雪鄉原來不大,整個村落就圍繞著長四百多米的大街,兩旁旅館、餐廳和商店林立,慕名而至的旅客愈多,使得許多原來是伐木工人的宿舍和民居紛紛改為旅館和餐廳,當地人也熱衷起追求經濟效益,濃郁的商業氣息代替了過去淳樸的風貌。
晚上六時多,每家每戶都把掛在門前的大紅燈籠點亮起來,燈光照在白雪地上,格外通紅透亮。遠處還另闢一隅讓旅客燃放煙花鞭炮,整條村充滿濃濃的幸福喜慶的氣氛。
我們先就地解決晚飯,就在大街上的餐廳享用東北老鄉的特色菜:殺豬菜、貼餅子、拉皮和鹿肉,我還破例喝了高粱燒酒,保持身子暖和。
雪韻大街上旅客熙熙攘攘,我也與其他人一樣,無懼寒風如刀,在飄雪低溫的環境下外出夜遊雪鄉。不過手機和相機都不爭氣,電池一下子就耗光了,原來戶外溫度太低,電池消耗特別快。後來我把相機捂在身上保暖,過了好一會,它又恢復狀態,繼續為我留下神奇夢幻的雪鄉風情。
雪韻大街一景(鄧予立 攝)
戶外是天然的冷凍庫,農產品直接放在室外保存(鄧予立 攝)
第二天一大早,我獨自走出酒店外,見到對面群山層層的柏樹林,與山上的白雪形成強烈的對比,猶如一幅美麗的水墨畫。
我坐上當地老鄉的狗拉雪橇,自酒店前往雪韻大街,雪橇主人嘹亮的吆喝聲劃破了雪鄉寧靜的清晨,我朝大街兩旁望過去,民房屋檐鋪蓋著厚厚雪白的積雪,有壓倒屋檐之勢,有些積雪甚至還伸延到屋檐外約一米多長,懸著又不落地,潔白的程度使我想起生日蛋糕上的一層奶油,讓人垂涎欲滴。此時家家戶戶炊煙裊裊,襯著門前一列挺拔整齊的柏樹,勾勒出一幅美不勝收的畫面。無論站在哪一個角度取景,拍下來的照片都達到最佳效果。
我坐在雪橇上,迎著刮面的北風,唯有圍上圍巾把面頰遮住,眼鏡卻因為呼吸而蒙上了一層白霜,遮住視線,只好摘下眼鏡解凍,遇到這樣的狀況還是第一遭呢!
雪鄉的最高峰是羊草山,我為了極目遠眺乘上登山車,在山峰上才感受到“朔風吹,林濤吼,峽谷震盪;望飛雪,漫天舞”的自然景象,“巍巍叢山披銀裝,好一派北國風光”的壯麗景色。一時忘形之下,我還不小心踏進齊腰深的雪堆裡呢!
山上的積雪在風力作用下,隨物具形,幻化成不同形態的造型,如蘑菇、雄鷹、熊和奔馳的馬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樹枝杈上結滿了晶瑩剔透的樹掛,真是人生難得遇上的仙境。在登山車司機頻頻呼喚下,我這才心不甘情不願地結束如夢的觀雪旅程。
最後回到農家院攝影基地,聽說這裡曾是多部電影、電視的實景拍攝場地,可惜我未能找到明信片和介紹雪鄉的書籍,將“仙境”寄回香港與我的同事一齊分享。
令人留連忘返返的雪景
(作者係香港亨達集團創辦人及名譽主席)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7年12月號
編輯:莫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