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採購公共服務 促進志願者事業發展 ——訪香港志願者協會名譽主席李中

|本刊記者 莊蕾

2017年1月香港志願者協會名譽主席李中組織志願者參與“送福袋到長者家”活動


據香港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的數據,截至2016年底,在香港提供或參與義工服務的慈善機構共有2,927間,登記義工多達127萬餘人,約佔全港人口的1/5,全年共進行逾2,400萬小時的義務工作。究竟是怎樣的力量,得以凝聚這麼多的義工?本刊記者對香港志願者協會名譽主席李中進行了專訪。

政府採購培育壯大了香港的志願者服務

記者:香港志願者服務事業發達,經驗豐富。內地志願者服務近年來也風生水起。您覺得有哪些香港經驗是內地可借鑒的?

李中:首先,香港特區政府為志願者服務提供了法律保障。慈善機構都需要經過特區政府依法認定審核,才可以獲頒慈善機構牌照。擁有牌照的慈善機構才可以公開募捐籌款。

在此基礎上,香港特區政府主要通過向NGO購買服務的方式承擔公益職能,自己並不組織志願者活動。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使政府從志願工作的組織者變為客戶,促進了市場競爭,令志願者組織的服務在競爭中得到極大提升。

舉個例子:特區政府有一個“青年服務團”計劃,該計劃是招募香港的青年人到內地、主要是廣東的貧困地區義教,時間為半年到一年。這個項目至今已經做了7年。最初兩年,特區政府選擇了一個社會機構負責項目落地,後期經過評估,特區政府認為沒達到預期效果,就再次進行市場招標,選擇了香港志願者協會來承接這個項目。

我全程參與了這個項目。因為我們知道如果我們也做不好,就可能也會被換掉,這會對我們日後發展產生很大影響。所以我們全情投入、精益求精,精心設計流程,儘量周到照顧志願者們的各種需求,以及與地方政府做充分的溝通等等。

項目效果也出乎意料的好。到貧困地區支教是非常苦的,對這些香港青年人來講,不僅僅是要中斷自己的工作、放棄一部分收入,而且要放棄優渥的生活,但是很多志願者與貧困地區的鄉親結下了深厚友誼。有團員參加完一期項目後又要再報一期,說舍不得那些孩子。有個團員在義教期間才發現自己懷孕了,家人擔心她的健康,但她仍然堅持完成了項目。

從我的親身經歷就可以看出,香港特區政府以採購公共服務的方式,培育壯大了香港的志願者服務,從而實現了用較少的資源調動更大的社會力量,形成了良性互動。這是可供內地借鑒的一個模式。

專業化是內地志願者服務需要加強的部分

記者:您認為中國內地的志願者服務組織和香港比較,最大的差距是什麼?

李中:我認為專業化是內地志願者服務最需要加強的部分。我的這個體會,來自於2011年深圳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志願服務經歷。當時從世界各地來參加大運會的外國人有75%是先到達香港機場或口岸,然後進入深圳。這就意味著需要大量香港志願者把他們從香港口岸引導到深圳,與深圳志願者交接。因此,香港志願者協會組織了800名香港志願者,前後20天對大運會進行全程服務。

在服務大運會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深圳有很多醫生、護士做志願者,但是非常缺乏大型運動會醫療志願服務流程設計、組織安排和志願者管理方面的專業人士。於是,我們第一次將香港的聖約翰救護隊引入內地。聖約翰救護隊是一支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專業救護隊,在大型活動的急救保障工作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在為大運會提供專業化的醫療服務的同時,也促進了深圳醫療志願專業服務的發展。

從這次合作中我深刻感到,志願服務不能只靠一腔熱情,更不能是一時興起,而是要鼓勵志願者組織逐步往專業化方向發展,把它變成社會進步的持續動力。

兩地的交流合作有利於

促進雙方志願者服務發展

記者:您剛才提到,內地和香港的志願者交流合作日益頻繁,這些交流合作對兩地志願者組織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李中:內地與香港的交流合作有利於促進兩地志願者組織的成長。目前,內地的志願者服務在法制化、制度化方面都有所進步。深圳已經開始對志願者進行登記、注冊、培訓。

此外,深圳對於志願者是有分級制度的,從一星級到五星級,志願者的分級是有量化指標的,成為五星級志願者後會授牌,這種儀式感對鼓勵更多人參與志願服務很有意義,就像香港的授勳一樣。我同時也是深圳市政協委員,曾在深圳市政協大會上提案,建議五星級志願者落戶深圳可享加分。這個提案被接納并成為現實,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應該說這種制度的建立就是深港交流的一個成果。

對於香港志願者組織來說,與內地的交流合作也促進了自身的增長。最明顯的一點是拓展了香港志願者組織的市場空間。例如我們每年都會選擇一些香港大學生到北京故宮進行為期6個星期的實習,此間我們也會組織他們在休息日與北京志願者一起探訪北京社區、做義工。

希望內地和香港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不斷地交流合作,推動兩地志願者服務事業的發展,共寫志願服務的新篇章。政府採購公共服務 促進志願者事業發展 ——訪香港志願者協會名譽主席李中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7年12月號


編輯:李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