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嶺南精神 鑄博雅大學輝煌
文|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
鄭國漢校長指出,嶺大能夠走過艱辛的歷程,獲得卓越的成就,必須歸功於大學創辦人的意志和決心,以及整個嶺大社群一直的支持
今年是嶺南大學(嶺大)在香港復校50周年。過去50年來,嶺大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從復校之初需要借用中學教室上課,到發展成為“亞洲十大頂尖博雅學院”,所走過的路不但體現出對嶺南精神的傳承與堅持,更是香港人艱苦奮鬥、互相扶持、為未來打拚的寫照。筆者希望在此與讀者分享嶺大這個歷時半世紀的動人香港故事。
從借用教室到亞洲百強
1967年嶺大在港剛剛復校的時候,僅有百餘學生,一度需要借用嶺南中學的教室上課。如今,嶺南大學已成為國際知名大學,提供高度國際化的博雅教育。目前嶺大在校學生共有約3,100人,擁有佔地約11公頃環境優美的校園,能夠提供約2,600個宿位,可以讓本科學生四年全宿。九成本科生有機會到海外交流,亦有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在校學習。2015年,嶺大獲《福布斯》評為“亞洲十大頂尖博雅學院”之一。今年慶祝嶺大金禧之際,嶺大在2018年QS亞洲大學排名創下佳績,成功晉身亞洲首百間最頂尖大學之列,這是對本校春風化雨五十載耕耘的肯定,包括筆者在內的所有嶺大人均對此引以為傲。
嶺南大學在本地高等院校中不但歷史最悠久,亦是香港第一所提供博雅教育的大學。嶺大的歷史可追溯至1888年,前身是在廣州創校的“格致書院”,1927年正式命名嶺南大學。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調整,嶺南大學的校園變成中山大學的校園,原有的課程或科系併入中山大學及廣州其他院校。1967年,廣州嶺南校友及支持者在香港創立嶺南書院,踏上在港恢復嶺南大學之路。
嶺南校友於1967年9月在香港成立嶺南書院有限公司,籌辦嶺南書院,開始了嶺南大學復校的第一步。此後與嶺南中學有限公司合併,成立嶺南教育機構有限公司。創設伊始,嶺南書院借用嶺南中學的課室上課,第一年只錄取了約130名學生。在嶺南書院師生及校友的努力下,到了1974年,超過70家北美的大學承認嶺南書院具有高等學府資格。1978年,嶺南書院成功註冊為專上學院,並隨即更名為嶺南學院,同時推行政府資助的專上學制。
嶺南大學堅持博雅教育,在香港高等院校中地位獨特
博雅教育展現獨特魅力
在時任校長陳佐舜的帶領下,上世紀80年代初,嶺南學院重組學術部門,並改革課程結構,推行通識教育。“英國國家學歷頒授委員會”隨後對嶺南進行全面評審,評審團對嶺南多年來的努力和成績,予以高度評價,並認為嶺南的學術水平足以媲美“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的院校。1988年,嶺南學院獲政府批准開辦榮譽文憑課程,為後來申請開辦學位課程打下了基礎。1991年,經評審後,嶺南學院獲升格納入為“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體系,成為頒授學位的大專院校之一。為了進一步發展大學教育,嶺南學院於1995年遷入屯門新校舍,此後在陳坤耀校長的帶領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包括重整學術及行政架構、推行質素保證機制、全面檢討教職員聘用程序,以及致力提升研究水平,為升格大學作好準備。經過30年的穩步發展,嶺南學院於1998年獲得自我評審資格,並於1999年正式命名為嶺南大學。隨後嶺大不斷向前邁進,增設研究生課程,並先後成立持續進修學院及社區學院。
從復校到正名為大學,嶺南教育機構在促進書院、學院及大學的發展中擔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嶺南教育機構成員除了出任校董會及諮議會成員,更成立獎學金、推動實習計劃及籌募捐款改善校園設施。嶺大與嶺南教育機構轄下的學校保持緊密聯繫,除了沿用同一個校徽,更重要的是共同體現了嶺南精神。
在過去20年,嶺南人懷著堅定意志和無比勇氣,經過不斷探索和試驗,令嶺大的博雅教育在本地高等教育中展現獨特的定位。嶺大的博雅教育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扎實的知識基礎、確立人生目標,以及培養他們靈活運用習得的技能,使他們日後無論從事任何職業都可取得成就。
嶺大的課程內容廣泛,涵蓋一系列的通識教育和跨學科課程,讓學生通過不同學科,以不同角度認識世界,能夠廣博而又深入地追求知識。為了提供能貫穿各知識層面、培育人文精神的全人教育,嶺大分別於2001年、2012年及2015年引進“綜合學習課程”“核心課程”及“科學教研組”。
嶺大緊湊的規模是緊密師生關係的基礎,亦得以在各學系推行小班教學,並採用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式。嶺南大學強調雙向的互動教學方法,培養學生高水平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獨立研究的能力。同時,嶺大亦採用新穎的教與學方法,包括實習、海外遊學、沉浸式語文研習、指導研究、協作學習及行動學習等。
嶺南大學的歷史可追溯至1888年,在香港高校中歷史最悠久。圖為嶺南大學廣州舊址
積極推動內地或國際交流
此外,嶺大積極推行不同的實習計劃,為學生提供實際職場體驗,讓他們建立人際脈絡,汲取經驗,為畢業後投身社會及早裝備自己。超過一半嶺大學生能夠參與實習計劃,除了本地實習,大學更安排多個國際實習計劃,地點遍布全球五大洲,學生可循興趣選擇不同行業,包括商界、傳媒、藝術及文化等,有助了解各行業的前景和運作模式,把握就業機遇。
鑑於宿舍生活是博雅教育重要的一環,嶺大積極為本科生提供全宿,以培育他們的團隊精神。在知識的灌輸以外,亦同時著重學生的社交能力及道德教育,亦就每座宿舍獨特的學習主題,安排一系列凝聚宿生的舍際活動,讓學生置身於多元生活學習舍堂,在文化互融的氛圍下共同成長。在時任校長陳玉樹的領導下,“賽馬會博雅堂”宿舍於2014年落成,嶺大遂成為香港第一所能為本科生提供四年全宿的大學,學生住宿率亦是全港大學之冠。
國際交流是嶺大博雅教育的一大特色,嶺大一直努力為大比例的學生提供海外交流的機會。早在上世紀90年代,嶺大便與海外大學主動建立協作關係,與澳洲、日本及美國的院校合辦學生和學者交流計劃。與此同時,嶺大一直致力邁向國際化,2011年的交流伙伴院校有97所,而目前嶺大與約40個國家合共超過190所高等教育院校合辦交換生計劃。另外,參加內地或國際短期交流(一個學期或暑假)的本科生比例,亦由2011年的36%,增加至2017年的90%。此外,除了國際化的教學人員外,在嶺大就讀的海外交換生亦從2010/11年的220人,增至2016/17年的270人。
除了學生和學者交流,嶺大近年致力與內地及世界各地知名院校建立策略性協作關係,以促進研究及學術發展,推動研究合作計劃,學術會議等。比如2012年,嶺大加入“世界博雅學府聯盟”,以及於2016年與國際伙伴院校合作成立“全球高等教育中心”。嶺南大學與世界各地的院校、研究中心及協會結成合作伙伴,成功地促進合辦課程及研究合作,以及教師和學生的海外交流活動。
通過原創研究和社區服務貢獻社會
嶺大秉持校訓“作育英才.服務社會”,一直鼓勵教師與學生通過原創研究和社區服務貢獻社會。近年,嶺大鼓勵學者參與知識轉移工作並取得長足的進展,而且成功建立平台,創造機遇。項目數量和受惠社群人數不斷增加。知識轉移的受惠者從2015年的14,200人增加至2017年的37,900人。
大學鼓勵教員善用並發揮其學術天賦,透過豐碩的研究成果貢獻社會,以知識改變世界。各研究中心積極開展創新研究項目,以深化學術研究水平並促進知識轉化應用。
服務社群是嶺南人引以為榮、不懈承傳的悠久傳統。在2006年,嶺大成為全港第一所成立服務研習處的大學。參加本地服務研習計劃的學生人數,由2011年的407人,大幅增加至2017年的900人;而學生參與內地及國際服務研習計劃的時數亦達3,700小時,總計服務時數更超過47,400小時,足見嶺大成功培育學生服務社會的精神。自2016/17學年開始,服務研習成為所有新入學學生的畢業要求。
嶺南大學一向致力為學生創造赴內地或海外交流的機會。圖為參加內地實習項目的嶺大學生
嶺南精神引以為傲
憑藉嶺大教員、學生、校友及支持者長期以來的共同努力,令真正的嶺南精神得以展現。這些年來,嶺大取得許多引以為傲的重大成績。2003年,教資會公布的《教與學質素保證過程檢討報告》對嶺大在改善教學質素方面予以高度評價;2010年,教資會轄下質素保證局公布的《嶺南大學質素核證報告》讚揚嶺大致力通過不同的體驗學習方略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嶺南大學在高等教育領域的獨特地位亦獲得新的認可。2016年,《嶺南大學質素核證報告》表揚嶺大致力提供優質的全人教育,融合了中西最優秀的博雅教育傳統,嶺大推動博雅教育的成績再次獲得肯定。
嶺大能夠走過艱辛的歷程,獲得卓越的成就,必須歸功於50年前大學創辦人的意志和決心,以及過去半世紀以來整個嶺大社群一直的支持。過去多年來,秉承著嶺南精神-熱情、忠誠、堅毅、包容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並積極為社會作出貢獻,當年小小的一所大專學院,終於蛻變成為今天獨特的博雅大學。
﹙小標題為編者據文意擬定﹚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7年12月號
編輯:李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