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是16萬港漂中的一員嗎 | 朗讀

“紫荊 · 朗讀” 欄目,用粵語朗讀內地作品、用普通話朗讀香港作品,讓最美的文字搭配動聽的聲音,希望你會喜歡!

本期(第四期)我們給大家節選的是蘭月《熟悉的香港,陌生的HONG KONG》一書中的下篇《香港不只是尋常》。作者蘭月親自為我們朗讀她的作品。

朗讀者|作家 蘭月(普通話)

(滑動對照原文)

香港不只是尋常(節選)

蘭 月

香港保有著一些中國老舊、傳統的東西,這些東西就像是時尚界的衣帽,款式顏色逐漸過時,卻在輾轉幾十年後捲土重來,成為風尚新標。如今,香港這些老舊東西變得“洋氣”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西方目光,甚至走向世界舞台。大家觀察這些“老東西” ,會發現祖先曾經的生活,其實有著別樣的情趣。

新年伊始是最重要的,大年初一,很多香港人要早早到寺廟中上頭柱香,為來年祈福,為一家老小求平安。香火最旺盛的黃大仙祠,見證著這一習俗,每年周而復始。香煙繚繞的道觀中,進香人的面孔影影綽綽,他們都高擎著手中的九炷香,排成一支浩大的隊伍,在神龕前行禮、進香。那煙氣繚繞的天空,好像真的有神仙騰雲駕霧一樣,整個場面肅穆而神聖。

新春黃大仙祠進香盛況

新年進香已然成為香港人的一種生活習慣,好像訴說著:中國傳統思想並沒有停留在對太上老君的幻想裡,而是切切實實扎根在香港人的心裡,貫通著過去與現代的生活。進香習俗和這裡的風水之說一樣,它們並不會老去、死去,而是不斷地新生,流傳得越來越廣泛。

從這里傳出的東西中,流傳得最廣的是香港功夫電影。西方人看到李小龍、方世玉、霍元甲、葉問……驚嘆不已!功夫電影是香港一大特色,功夫是中國一大特色。電影與功夫里都包裹著江湖往事,蘊含著俠骨仁心,容納著中國人完整的精神世界,所以它好看。

你也是16萬港漂中的一員嗎 | 朗讀

香港街頭詠春拳學院牌匾

武學大師葉問在香港的故事廣為流傳,被拍成多部影視作品。這些故事並不全是過去時,還有一部分正在進行中。很多人就能從香港街道一堆廣告牌裡,找到學功夫的匾,比如一塊大書詠春拳法的招生廣告。不論培訓班所教拳法是否正宗,大家都要感謝那些想傳承寶貴中國武學文化的人。

在歐美動作片中,人們經常能看到類似中國武術的打鬥動作,這時候,華人的心裡可能會掠起一絲激動:中國功夫已經走到了世界面前!這不得不感謝香港功夫電影的大力宣傳,香港這座城市並沒有忘記精神深處的中國文化情,並在努力使那一絲記憶變得更加璀璨。

如今,地鐵站光亮的廣告中,不僅有歐美大片的介紹,還有脂粉濃豔的粵劇名伶演出海報。當地鐵飛馳而過的剎那,中國臉譜隱隱約約的影像依然顯現在人們眼前,讓人們知道在快速發展的衝擊下,很多東西在這裡並未走遠,很多中國人固有的臉譜和神態,香港都已經繼承。

你也是16萬港漂中的一員嗎 | 朗讀

地鐵站內中國傳統戲曲演出海報

了解了哪家商場賣什麼貨,發現了金光閃耀的大公司,嚐遍了街市上的美味,習慣了各種品牌五光十色的視覺衝擊,並不意味著已經認識了香港,更不代表誰已經成為了香港的一分子,或者香港成為了誰的一分子。真正能夠溝通人們心靈的,是中國古老的文明,和那些未曾約定卻格外相似的想法。所以不論哪國的時尚在這裡流行,這片土地依然對中國文化懷有最深厚的情感。

你也是16萬港漂中的一員嗎 | 朗讀

你也是16萬”港漂”中的一員嗎?

對於大多數“港漂”來講,香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於港產片中經典的人物場景、華麗商圈的購物狂歡,但又陌生於中西文化的交融差異、繁華都市的背後故事……

節選文段講述的是儘管受西方文化影響,香港仍然保留並傳承著中國傳統文化,例如新年進香祈福,華人功夫電影,以及粵劇名伶演出等。

文段摘自《熟悉的香港,陌生的Hong Kong》,是作者蘭月在香港求學時期的生活經驗和感想反思的結晶。

本書的上篇《香港若只如初見》,反映了從內地匆匆來往的遊客對香港的觀感;下篇《香港不只是尋常》,主要描述了香港的歷史和文化。

篇外篇《百名港漂看香港》,是別具意義和客觀可取的“史料”;篇中的百名港漂,大都在香港生活過至少一年,他們用最真實的體驗發表對香港這座城市的看法。

你也是16萬港漂中的一員嗎 | 朗讀

作家蘭月,曾就讀於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善於將文化學和傳播學的知識融入作品之中。她用紀錄片一樣的語言風格和精緻畫面,引領讀者由淺入深地走進香港、感受香港。

你也是16萬港漂中的一員嗎 | 朗讀真正能夠溝通人們心靈的,是中國古老的文明,和那些未曾約定卻格外相似的想法。所以不論哪國的時尚在這裡流行,這片土地依然對中國文化懷有最深厚的情感你也是16萬港漂中的一員嗎 | 朗讀

你也是16萬港漂中的一員嗎 | 朗讀


責任編輯:鄒李蕾

策劃編輯:李惟

歡迎點讚並轉發到朋友圈

轉載請留言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