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琳:絲路規劃研究中心促推“一帶一路”合作
文|本刊記者 馮琳
李小琳(本刊記者 魏東升 攝)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也在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中表示,“一帶一路”建設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2016年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絲路規劃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近日,絲路規劃研究中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大唐集團副總經理李小琳就“一帶一路”建設接受了本刊專訪。
開展“一帶一路”
全局性、前瞻性、長期性研究
記者:請問絲路規劃研究中心的創建初衷是什麼?
李小琳:絲路規劃研究中心是由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元任理事長,全國政協辦公廳作為業務主管單位,國家開發銀行、清華大學、絲路基金、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聯合發起成立的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專業化高端智庫。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大局提出了“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倡議從2013年底正式提出,到2015年3月28日頒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標誌著“一帶一路”頂層設計工作順利完成。“一帶一路”建設正式轉入到精耕細作、務實推進、全面實施的新階段,一時間國際社會熱烈響應,在各領域取得了積極的合作成果;但是,作為新型全球化戰略,“一帶一路”倡議在推進過程中同樣也面臨一些阻力,國際上存在一些質疑之聲。“一帶一路”建設既面臨諸多機遇,也需要應對很多挑戰。
圍繞落實這一重大倡議的提出和實施情況,陳元副主席提出,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整合各方智力資源,統籌謀劃,規劃先行。陳元副主席建議設立絲路規劃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這一新型智庫,開展帶有全局性、前瞻性、長期性的規劃研究,打造“一帶一路”相關問題的研究平台和交流平台,為“一帶一路”服務。中央領導同志非常支持,並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在陳元副主席的指導下,前述五家單位作為發起單位,於2015年10月8日向民政部呈交了《關於成立“絲路規劃研究中心”的申請》,開始了中心的籌備成立工作。
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能源領域存在巨大的互補性。圖為由中國電力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白俄羅斯維捷布斯克水電站。這也是中國電力工程有限公司首次打入歐洲市場(圖:新華社)
陳元副主席就絲路規劃研究中心的籌建情況向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作了專題匯報,俞主席高度肯定並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中心重點關注和研究“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結合全國政協委員的“一帶一路”理論研究、議政建言等工作,做好中心職能定位。全國政協有關領導也都先後做了批示和指示,高度支持絲路規劃研究中心的設立和發展。
記者:絲路規劃研究中心主要職能定位有哪些?
李小琳:中心定位於建設專業化高端新型智庫,服務“一帶一路”倡議,致力於整合“政、產、學、研、用”等各方面智力資源,發揮其戰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養、輿論引導、公共外交等功能。主要承擔以下四項職能:一是提供決策支持;二是推動規劃合作;三是促進對外交流;四是培養規劃研究人才。其中,規劃研究是核心,我們將圍繞“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大問題、迫切問題和關鍵問題,開展區域規劃、產業規劃、系統性融資規劃,構建國別規劃和跨國規劃結合的國際規劃體系,做好相關規劃對接政府和企業發展戰略的工作。
推動中國企業與世界同行交流合作
記者:是什麼吸引您參與絲路規劃研究中心工作?近期中心將主要開展哪些工作?
李小琳:“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主席親自倡議並領導的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舉措。這一倡議以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推動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美美與共、世界大同”的理想,也特別打動我,一直想參與其中,投身其中。所以當初陳元副主席給我介紹中心基本情況,邀請我參與中心工作時,我感到很振奮,覺得中心的事業非常有意義,很想通過中心的平台為國家做一些事情。
陳元副主席認為我在央企工作多年,尤其是在對外投資中,積累了一些經驗。我在探索和實踐當中也有一些感悟和思考,近些年來,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上取得了豐富的成就,也遇到了產業規劃缺失、同類競爭現象嚴重、項目過度超前、高端人才缺乏等情況,需要進一步加強規劃、溝通與協作,贏得當地政府、合作方及各界的認同和尊重,推動中國企業與世界同行之間合作、交流。這些正是絲路規劃研究中心應該落實的事情。
在“展望香港下一個二十年暨‘一帶一路’倡議與香港機遇”高端論壇上,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元為絲路規劃研究中心頒發紀念牌時與李小琳合影 (本刊記者 魏東升 攝)
中心圍繞四項職能定位,在今年下半年和2018年主要是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具體工作:
一是建設政協委員“一帶一路”智慧平台。全國政協委員來自社會各方面,享有較高的聲譽,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其中不少企業家都是實施“一帶一路”的主力。絲路規劃研究中心應充分發揮政協委員們的智力資源,吸收委員們或進入理事會,或聘為專家、顧問,或請他們參與重大課題調研,或參加重要會議及活動,積極為“一帶一路”建言獻策,為政協委員們搭建“一帶一路”的智慧工作平台,服務國家戰略的實施。
二是進一步開展國家級重大課題研究工作。在現有課題基礎上,發揮中心在國家級重大課題研究方面的智庫優勢,圍繞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地緣政治、中國法治文化體驗、中醫藥國際發展戰略、跨歐亞及海外新戰略等方面展開橫向和縱向的重大課題研究工作,為國家、企業、機構提供更全面的決策支持和服務。
三是組建“一帶一路”智庫聯盟。由全國政協作為指導單位,以絲路規劃研究中心為牽頭,聯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世界研究中心、新華社、“一帶一路”智庫聯盟等國內智庫,以及俄羅斯國際事務理事會、印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等國際智庫,圍繞產業規劃目標、問題研究計劃、評估服務等任務,組建絲路規劃研究中心智庫聯盟,加強研究平台建設。
此外,我們還和有關各方發起成立了絲路產業和金融國際聯盟,我們還將推動在沿線國家建設“一帶一路”體驗中心,建設“數字絲路”平台和“一帶一路”網絡數據庫,建設“一帶一路”大學,舉辦絲路文化大講堂等重點工作。
電力產業借助“一帶一路”
加大“走出去”步伐
記者:作為中國電力能源行業的領軍人物,您認為電力能源領域在“一帶一路”合作中的潛力和地位如何?
李小琳:能源合作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基礎和支撐。“一帶一路”沿線是世界能源的心臟地帶,分布著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生產國、消費國和通道國,集中了世界上一半的石油供給潛力和七成的天然氣供給潛力。加強“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有利於歐亞大陸能源市場穩定,有利於助推沿線國家的互利共贏和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和能源進口市場,也是最大的清潔能源生產國,中國與沿線國家建立區域能源利益共同體,有利於開啟更加包容的全球能源治理新模式,推進全球能源結構轉型。
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能源領域存在巨大的互補性。一是許多沿線國家的能源基礎設施薄弱,解決沿線國家人民的能源可及,是中國能源企業可以沖在前面的任務;二是沿線國家能源資源充足,通過與中國市場對接,擴大能源貿易,既有助於中國優化能源結構、擴展能源渠道,又有助於沿線國家增加出口收入,加速現代化進程。三是中國清潔能源技術發展迅速,性能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都走在世界前列,可以幫助沿線國家更快地提升清潔能源比重,優化能源結構,改善環境質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電氣化水平普遍不高,存在很大的提升和發展空間。據統計,沿線國家人均發電裝機和人均用電量分別為330瓦和1,700千瓦時,遠低於世界平均的800瓦和3,000千瓦時水平,電力緊缺嚴重制約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沿線國家很多人口都還沒有用上電,僅亞洲地區就尚有14億人無電可用。當今時代,沒有電就意味著隔絕於現代社會之外。加速電力設施建設是這些地區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而中國在這方面有很好的經驗和很強的能力。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的電力工業以每年兩位數的增速持續高速發展了20多年,現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電力系統,電源裝機容量世界第一,電網規模世界最大,電壓等級世界最高,供電可靠性居世界前列,各項電力技術如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技術、火電超超臨界和大型空冷、高效熱電聯產和分布式能源、核電技術等都世界領先,在電源、電網基礎設施的設計、建設、運營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和模式很值得沿線國家複製和推廣。
記者:下一步中國電力能源企業應如何借助“一帶一路”加大“走出去”步伐?
李小琳:我認為,下一步中國的電力能源企業借助“一帶一路”加大走出去步伐要注意以下四點。
一是要加強政策研究和政策溝通,要加強與“一帶一路”重點合作國家能源政策、能源標準和機制的對接。
二是要規劃先行,加強規劃合作。能源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規劃先行,能源先及,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決條件,在這方面中國既有經驗,也有教訓,可以很好的與各國分享。中國企業可以參與到目標國家的規劃合作中去,強大的規劃引領有助於能源行業健康發展。
三是要加強能源與金融合作,建立能源多元化融資模式,推動資金融通,充分發揮絲路基金、亞投行等多邊金融機構的帶動作用。
四是要加強能源人才培養。既包括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人才培養,也包括沿線國家的電力、能源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培育,要注重能源合作的本土化。而這些方面,恰恰都是絲路規劃研究中心的使命所在、職能定位所在。我相信,在包括電力能源行業在內的“一帶一路”合作中,絲路規劃研究中心能發揮很好的作用。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7年12月號)
责编:邹李蕾
编辑:小树
《紫荊》 2017年12月號(總3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