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美關係的走勢與前瞻
文|北京楊文靜 余翔
11月9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共同會見記者(圖:中新社)
今年以來,中美關係受到“特朗普衝擊波”影響一度震蕩,但隨著特朗普執政進入角色,從4月的中美領導人莊園會晤,到11月特朗普訪華達成一系列合作大單,中美關係回到正軌。特朗普政府對華延續了過去政府接觸與制約兩手並用的老路,但中美關係也出現一些新的苗頭和變化,特別是中共十九大的召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開放進取新主張,與深陷執政困境、難以推行主張的特朗普政府形成鮮明對照;中國積極支持全球化與國際治理,與將“美國優先”奉為衣缽、反對多邊合作的特朗普更是南轅北轍,中美關係國際角色互換特徵凸顯。有必要對當前中美關係的主要特徵、進展與問題及未來前景進行分析,以更好地把握關係走向,助益兩國關係長遠發展。
中美關係的四個新特徵
中美關係發生結構性變化當屬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上升為世界第二開始。有關中國崛起是否會引發“老大”與“老二”之間修昔底德陷阱的討論增多。而這一階段與奧巴馬執政八年相互重合。
在此期間,儘管雙方在東海、南海、朝核、網絡等問題上矛盾重重,但始終積極致力於構建穩定的大國關係。中方提出以“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為原則的“新型大國關係”,就旨在在防止雙方衝突的基礎上實現更好的合作。對此美國表示部分認同,包括不衝突、不對抗與合作共贏,但對相互尊重卻不願“照單全收”。至奧巴馬後期,美對華戰略判斷再次變化。不少美國戰略界人士也對中國的發展日趨“警惕”和疑慮。美國學者白邦瑞甚至在其《百年馬拉松》一書中將中國崛起視為一場長達一個世紀的陰謀。這也是特朗普上台時美對華整體氣氛的寫照。
但特朗普並非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總統,其反建制特性使其與戰略界主流始終存在巨大的思想鴻溝。特朗普外交有四大標識:美國優先、反奧巴馬、有原則的現實主義、以實力求和平的強硬外交。這些特點不從屬於任何單一派別,而是美國孤立主義與本土主義、傳統現實主義、共和黨外交及民粹主義的結合體。具體看,一是將美國利益淩駕於國際利益之上,為了美國的安全與經濟利益,美國可以恣意退出已達成的國際協定與條約。二是重雙邊、反多邊,將謀求“公平互惠”的雙邊貿易協定視為重要的外交議程,反對TPP、巴黎氣候協定等多邊約束。三是重實利、輕理念,反對以意識形態劃線,忽略人權問題。四是重軍事、輕外交,大幅提升軍費,反對對外援助與發展議程。儘管特朗普將美國外交鎖定在非常短期、狹窄的視野上,但國務卿蒂勒森、國安顧問麥克馬斯特等重要閣員還是積極彌補,試圖將有利於美國國際領導力的戰略議程融入上述思想。由此,特朗普政府最終的政策是其“美國優先”與戰略界妥協、兼容的結果。反映到中美關係,則催生出如下新特點。
一是以“美國優先”重塑中美關係議程,朝核、經貿成為最主要的兩大議題。二是中美戰略博弈焦點變化。過去奧巴馬政府經濟上以TPP為抓手、安全上以亞太再平衡為主線,從更長遠的戰略高度謀劃對華政策,希望塑造中國崛起路徑;而特朗普則提出“印太戰略”,試圖以雙邊互惠貿易協定與美日澳印為軸心的安全合作作為兩大支柱,統籌印度洋與亞太。三是中美合作的動力改寫。從尼克松時代中美“聯合抗蘇”開始,直至“9.11”之後共同反恐,到奧巴馬時期的全球治理,中美合作需要找到共同戰略利益。朝鮮與經貿能否成為新的合作粘合劑仍未可知。四是中美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風範,引發美國內對中國是否要替代美國成為國際秩序領導權的擔憂,成為中美關係的新因素。
11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在故宮暢音閣與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婭共同欣賞京劇表演。兩國元首夫婦觀看了《梨園春苗》、《美猴王》、《貴妃醉酒》三個精彩劇目。圖為演出結束後,兩國元首夫婦同參加演出的演員們合影(圖:中新社)
中美關係頂層架構更完善
今年以來,中美關係主要在以下方面取得進展。
首先,首腦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個人關係。近年來,首腦外交在中美關係中發揮著重要的樞紐作用。從領導人熱線到高層互訪以及在國際多邊舞台的會晤,中美領導人保持著常態化接觸,也成為深入提升兩國關係的契機。美國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稱,特朗普清楚記得上任後曾與習近平主席進行過3次會面和9次通話,並形容這是“前所未有的”。中國提出以“相互尊重、互利互惠、聚焦合作、管控分歧”定義中美關係,更為中美關係提供了戰略指引。
其次,四大交流機制進展順利,使中美關係的頂層架構更加完善。4月中美元首宣布兩國建立外交安全對話、全面經濟對話、執法及網絡安全對話、社會和人文對話等4個高級別對話機制。在特朗普訪華前,四個對話已全部完成首輪對話。安全方面,兩軍將致力於擴大各層級交往與對話,中方歡迎馬蒂斯國防部長明年上半年訪華,美方歡迎中方高級別軍事代表團於明年下半年訪美。雙方年內還將舉行兩軍聯合參謀部對話機制首次對話和人道主義救援減災聯合實兵演練和研討交流。網絡方面,雙方同意繼續執行2015年達成的網絡安全合作五點共識,用好打擊網絡犯罪和網絡安全熱線機制,加強在打擊網絡犯罪和網絡保護問題上的合作,考慮在關鍵基礎設施網絡安全保護方面開展合作。人文方面,雙方將努力促進雙向留學,推動兩國教育機構和學者間交流合作。
經貿合作是中美關係的重頭,特別是對於商人出身的特朗普而言。當前中美經貿合作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規模大、領域廣。目前中美間既有貿易項目,也有雙向投資,既有貨物貿易,也有服務貿易,涉及能源、文化、基礎設施、人工智能等諸多方面。二是潛力巨大。今年以來,“百日計劃”、“全面經濟對話”和“中美企業家對話”取得了一系列具體成果和重要共識。特朗普訪華,中美更是簽下史上最大規模、總額超過2,500億美元的合作意向和合同。三是就敏感領域加強溝通合作。雙方同意就美商品進口、外資安全審查政策加強溝通。中方將大幅度放寬金融業,包括銀行業、證券基金業和保險業的市場准入,適當降低汽車關稅。要求美方放寬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管制、公平對待中國企業赴美投資、慎用貿易救濟措施。
第三,在具體議題上有所進展。朝核問題是特朗普政府對華關注的首要議題。今年以來,雙方在聯合國框架下加緊對朝制裁,特朗普對中國所做的努力表示讚賞。此次特朗普訪華雙方重申致力於實現全面、可核查、不可逆的半島無核化目標,不承認朝鮮擁核國地位,將通過全面、嚴格執行安理會涉朝決議對朝核導活動保持壓力,同時推動通過對話談判和平解決問題,是二者調整彼此立場、尋求最大公約數的結果。對美而言,中國表示不承認朝鮮擁核國地位,並將嚴格實施制裁等符合美“極限施壓”戰略,對中國而言,美表示願意推動對話解決也符合中方利益。此外,特朗普重申美方將繼續奉行“一中”政策。
5月5日,在中國駐美國紐約總領館舉行的“感知中國”活動中,一名老師為美國學生展示古箏彈奏(圖:新華社)
中美關係將面臨雙重壓力考驗
儘管取得進展,但囿於結構性原因與特朗普政府本身的外交傾向,未來中美關係仍面臨不少挑戰。
首先,雙方戰略認知有差距。特朗普上台以來,以強硬態度制約中國崛起成為美戰略界共識,“印太戰略”最主要的目標就是推回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並通過強化美日澳印為核心的“印太”合作在安全上制約中國在亞太與印度洋地區的實力拓展。中國則要求美國給予更多尊重,一方面穩住中美關係,一方面以自身為主,對外採取更加積極有為的外交政策,迂回化解美對華戰略圍堵,雙方深層戰略矛盾始終存在。
其次,現實利益有矛盾。特朗普視經貿、朝核為對華發力的兩大重點,但中美在該兩個問題上仍有結構性矛盾。經貿上,雙方就貿易失衡進行了大量頻繁的對話磋商,但雙邊貿易摩擦依然層出不窮。具體看主要面臨三大難題:一是美方不承認中美貿易失衡是個結構性問題,一味強調其“受損面”,而只字不提其“受益面”。如中國雖對美經常性項目有順差,但在服務項目下對美方有逆差的。此外,美方不承認失衡背後有其客觀原因,即是由中美兩國消費結構和產業分工不同造成的。二是對未來世界貿易方向存在不同認知。特朗普上台後,美國政府表現出越來越強烈地要脫離WTO貿易框架並轉向雙邊機制的趨勢。對此,中方立場明顯不同。中方明確指出,WTO是推動當前國際貿易最為重要和成熟機制,中方的態度和立場是完善而非拋棄WTO。三是美方對解決貿易失衡應通過協商而非脅迫的方式認知不足。中方認為應從長期角度來看待所謂的貿易失衡問題,如將眼光集中在“一城一地”的得失上,就看不到“合則兩利,鬥則雙輸”戰略大局。而特朗普政府卻堅持所謂“美國優先”原則,通過加強貿易執法,打擊所謂不公平貿易行為,對中國發起多起雙反調查、301調查,以及至今未得出結論的232調查等。朝核上,特朗普政府以“極限施壓”為對朝新戰略,全面要求中國配合其制裁,積極尋求與中國軍方探討朝鮮半島危機事態的處理方案,並對中國有關實體和個人發起“第三方制裁”。特朗普動輒言戰,與金正恩高調“互懟”,戰爭始終處在一觸即發的邊緣。這些均對主張維和促談,尋求半島不戰不亂的中國政府形成張力。此外,美借朝核問題在韓部署薩德、加強美日韓三邊一體化並開放在韓部署戰術核武器可能性等,均嚴重傷害中方戰略利益。
第三,發展認同有差異。中共十九大確立了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發展“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新型國家關係的對外戰略思想,高舉全球化與自由貿易旗幟,鼓勵多邊合作與全球治理,積極推動亞投行建設與“一帶一路”倡議,凸顯新時期大國外交。特朗普對外戰略則可謂是“美國優先”與美國主導的“自由開放國際秩序”的結合體。其含義是,美國既追求自身經濟與安全利益的絕對優勢,也致力於維護其主導的國際秩序。未來,美會繼續使用航行自由、和平解決爭端、國際法等制度武器加強對中國掣肘,雙方理念鴻溝與秩序之爭畢現。
綜上,未來中美關係將面臨特朗普效應與對華戰略制約雙重壓力考驗,但特朗普政府內部問題重重、“美國優先”與對華戰略存在矛盾等,為中國做工作預留空間。
一是繼續深化首腦外交,促特朗普“正確”引領中美關係發展大局。二是本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原則處理中美關係。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展自己,也決不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讓中國吞下損害自身利益的苦果。”折射到中美關係,既要不卑不亢、敢於維護國家利益,也要善於合作,妥善處理矛盾。三是尋求與美在“一帶一路”上的合作,改善中日關係,發展中印關係,搞好中澳關係,巧妙化解“印太”壓力,並對相關規則構建持有開放態度。四是將攸關雙方重大安全問題及經貿發展經貿打造為中美新時代合作的戰略支柱與壓艙石。妥善處理南海、台海問題,並將中美秩序之爭轉化為秩序共建。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應將中美關係的維護與中共十九大提出的各項發展議程相結合,以主動塑造未來方向。如可集中在環保、創新、青年人文交流、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與美互通經驗、共促發展。
(楊文靜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美國研究所美國外交室主任、
余翔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美國研究所美國經濟室主任)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7年12月號
新媒體編輯:李惟
請掃二維碼 ↘關注紫荊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