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穀≠絕食,吃與不吃的辯證法 | 紫荊養生
「辟穀」最早的記載源自《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它源於先秦,流行於唐朝,這種古人的養生方法卻常常被現代人誤解,把它與「絕食」劃上等號,其實並非如此。
辟穀並非絕食
傳統的辟穀分為「服氣辟穀」和「服藥辟穀」兩 種主要類型。辟穀服氣,主要是一種淨化身心的鍛煉 方法。它可以消除體內多餘的儲存物和毒物,使身心 減輕負擔,提高機體的采攝吸收功能。在具體的實踐 過程中,古人認為應在逐漸減食的同時,漸次加強服 氣,將體內宿便留毒排出體外。辟穀期間不提倡再吃 食物,免滋「滓穢」。
服氣又稱「食氣」、「行氣」,其名出自嵇康《養 生論》中的:「呼吸吐納,服氣養身」,其意即指通過呼吸吐納鍛煉,達到五臟氣血通順身心舒暢之目 的。 現代科學證明,辟穀食氣不僅能消除體內多餘的 毒素,而且還能減肥健美,健腦益智,降低血脂和穀 丙轉氨酶。但切忌僅憑自身的生理忍受能力,餓上幾 餐,就自詡是辟穀。作為一種延年益壽的養生術,辟 穀不是絕食,更不是簡單的挨餓,否則就背離了古人 的辟穀養生原則,反而損害健康。
「辟穀養生與饑餓有本質區別。」有著多年辟穀 經驗的鄧耀華老師解釋說,辟穀的正確方法或前提條件是精滿氣足,只有精滿氣足才能達到氣滿不思食的 境界。氣滿不思食是正確的道家辟穀方法,而思食者 則可以肯定地說是辟穀方法不正確。「所以辟穀一定 要在正確的指導下進行服氣、吞氣、靜坐冥想,吸收 能量,才是辟穀養生的核心」。辟穀除了要服氣以外, 還要修習靜功打坐、叩齒、咽津。同時在辟穀期間, 每天保持中等強度的運動,比如散步一小時左右,這 樣保持運動,肌肉就不會被當做能量白白的燃燒、萎 縮。
辟穀期間能吃什麼?
古人眼中的辟穀,主要是不吃五穀,並非絕食。 當時最流行「服藥辟穀」,辟穀者會每天食用藥丸, 「藥」之主要作用,是讓人在辟穀之間無飢餓感或減 輕飢餓感。由於辟穀之目的旨在練氣,而「藥」又起 到益氣作用。常見的的藥物成份有豆類、茯苓、蜂蜜、 紅棗、白朮、枸杞、黃精、松脂、黑芝麻等都是益氣溫補的藥材。可見,辟的本質,是少吃、慎吃。它 與《黃帝內經》說的「飲食有節」、「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可謂異曲同工。運用辟穀藥餌替代正常飲食,在保障機體基本營養需求的基礎上,消除飢餓感, 減少飲食和熱量攝入,從而發揮限食所帶來的健康維護優勢。
因此,服藥辟穀是在不吃主食(五穀)的同時, 通過攝入其他輔食(堅果、中草藥等),對身體機能進行調節。鄧耀華解釋,中醫傳統上的辟穀,有前期的準備、中間的過程和後期的回穀,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如果不明白不了解這種方法就無法進行真正的辟穀。
科學辟穀可預防慢性疾病
眾所周知,中醫講求陰陽平衡,世間萬物均由陰和陽兩部份組成,陰陽一旦不平衡,就會產生各種問題。「當下很多疾病都和過度飽食有關。」鄧耀華說, 過量的營養攝入會給身體帶來不少麻煩。
中醫認為,常量五穀進入人體後,會通過脾的運化轉為人體所需的氣血精津,但若進食過多,則會產 生不利於身體健康的「痰濕」,即現代醫學認為的脂肪、血脂、代謝異常等,因此傳統的養生說法中又有這麼一句話,「若要身體安,常帶三分饑和寒」。臨床實驗證明,辟穀養生不僅能使機體進行自身的自調節、自穩態、自組織能力起到自我「淨化」的作用。 而且還可以協調組織細胞和臟腑之間的功能,使機體 陰陽保持相對平衡,抵禦外邪。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 是一種全面而平衡的合理營養,與現代營養學不謀而合。
「作為傳統的養生方法,在生活方式急劇變化, 營養過剩的今天,選擇辟穀的養生理念是有益的。」 但鄧耀華也表示,前提必須是在保證自身營養均衡、 維持自我能量基礎代謝的基礎上,因人而異,循序漸 進,切不可盲目地將「辟穀」養生方法理解為絕食。
復食之後吃些什么?
除去糖和白米白麵的成功小貼士:
1. 試著在開始 第一階段 5-7 天前清除糖和白米白麵。
2. 復食後早餐 要有蛋白質,如雞蛋、堅果、全穀物(雜糧雜豆)、 種籽(如葵花籽、南瓜子、亞麻籽等)、堅果油(紫 蘇籽油、核桃油、橄欖油、亞麻籽油)、蔬菜、水果、 豆腐或蛋白質點心。
3. 每頓飯要有蛋白質,有益的脂 肪(橄欖油、亞麻籽油、山茶油、魚、堅果、種籽) 和有益的碳水化合物(豆子、蔬菜、粗糧和水果), 有益的蛋白質是豆類、雞蛋、魚、堅果和粗糧。
4. 不要食用低脂飲食。
5. 每 3-4 小時就進食堅果點心(一把就好)還有種籽如杏仁、南瓜籽。
6. 一天至少喝 6-8 杯弱鹼性高鈣鎂礦泉水。

編輯| 鄒李蕾
本文發表於《紫荊養生》雜誌2017年冬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