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習主席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
在團結香港基金成立三周年慶典之際,我與各位分享一下我對中共十九大、對習近平總書記報告的感受。
文|全國政協副主席 董建華
中國走向復興的成功關鍵
談到十九大,我們應該先了解十八大以來的五年國家做了些什麽。過去五年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領導下,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為國家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事實上,國家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亦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五年來辦的大事很多,例如:
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30多年來平均每年10%的經濟增長很明顯是不可能持續的。如何做到穩中求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是一個重大而艱難的挑戰。五年來,在中央強而有力的領導下,通過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和適當的貨幣政策,國家經濟保持了6.5%-7%的平穩增長,成功實現了“軟著陸”。中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階段。
二、五年來國家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依法治國已經成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同時,中共也以最大的決心、勇氣和力度進行反腐反貪,成績有目共睹。有關從嚴治黨,習主席多次說“打鐵必須自身硬”,五年來從嚴治黨成效顯著。
三、精準扶貧工作全面推進,在多年來扶貧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過去五年裡國家貧困人口再減少了6,000多萬。目前國家扶貧脫貧工作已跨進最後的階段,有望在2020年實現全國貧困人口脫貧。中國脫貧工作已成為全球最成功的脫貧故事,足以載入人類文明發展的史冊。
四、軍隊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基本實現了現代化,強軍夢開始變為現實。中國軍隊執行了海上維權、海外撤僑、國際維和、人道主義救援等重大任務,深得民心。
五、我相信各位都能切身感受到,最近這些年,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中國提出的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倡議深入人心,特別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首次寫入了聯合國安理會決議,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還有無數的耀眼成就,在此我就不一一細數。總之,過去五年的政績大家都有目共睹。
很多外國朋友問我,為什麼他們的領導人在任期內能幹成一、兩件事情都那麼困難,而我們國家能夠在五年內幹了這麼多大事?
中國的成功是因為她的政治體制,中國根據自己的歷史、文化和國家發展的需要而走自己的路,堅持共產黨的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我注意到,習主席在報告中也提到其他的要點,有些你們也許有興趣知道,我在這提一下。
第一是關於“不忘初心”,以人為本。他提出了中國共產黨要“不忘初心”。這個初心就是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習主席很年輕時已經加入鄉村工作,深刻體會民情,所以他的施政一直以人為本。在這次十九大報告中,“人民”這個詞被提及203次。
第二是關於深化改革開放。他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而的確,改革開放為中國經濟帶來巨大動力,為中國人民生活帶來顯著提升。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最近剛出台的有關進一步開放金融服務業和自貿港建設的措施就證明了這一點。
第三是關於提升人民美好生活。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最重要任務,是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這些需求並不限於提升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而是要滿足人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的需求。滿足這些要求就是黨和國家要努力的方向。
第四是“牢記使命”,謀民族復興。十九大為中華民族復興描繪了詳盡的路綫圖以及實現這個目標的方略。那就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用15年時間,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現代化。再奮鬥15年,到本世紀中葉,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周年的時候,建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這個挑戰沉重艱巨,但我對達到目標充滿信心。大家應該記得習主席剛開始第一任期的時候,外國媒體報導了擺在他面前的重重困難和挑戰: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中國經濟增長乏力,環境污染嚴重,黨內腐敗問題嚴重、黨在群眾中的威信下降,等等。但是看看五年來他帶領中國共產黨所取得的全方位、開拓性、前所未有的成就,大家就會明白我的信心來自哪裡。我充分相信,習主席有能力、有魄力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實現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復興。
美國黑石集團董事長蘇世民評論十九大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他說“中國奇跡”的重要部分,是執政的共產黨總是勇於先設定一個目標,然後為之努力奮鬥,直到最終實現目標。這個正面評價,道出了中國走向復興的成功關鍵。
國家新時代香港新機遇
當前,國家發展正步入新時代,必然走向更加開放、更加繁榮之路。對於香港而言,如果我們能夠配合國家的發展,我們將會有更大機遇,當然亦會面臨不少新挑戰,但前途肯定會比固步自封更加光明。
事實是,國家正規劃進一步深化開放。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曾親自撰文表示,國家正在参考香港、新加坡及世界其他著名自貿港的發展經驗,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有消息說,上海已經提出申請成為自由港。
香港有人會擔心,面對國家一步步加大改革開放,香港的傳統優勢會日漸減弱。這確實是我們要面對的一個挑戰。
但是,我們亦應該看到,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市場預計,在2030年至2035年間,中國可能會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屆時,龐大的消費市場會對我們的金融、醫療、專業、影視、文化娛樂、品牌推廣、設計等服務出現無窮的需求,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重要窗口,只要我們進一步裝備自己,提升競爭力,我們不單能夠為祖國提供最好的服務,亦能夠為香港帶來無限機遇,特別是為我們年輕的下一代。
最近,《經濟學人》智庫發表全球宜居城市排名,香港排到第45位,遠遠落後於區内其他城市如東京和新加坡等。一直以來,我們有非常良好的治安,有高水準醫療服務、有非常發達的交通運輸系統,有優良的司法制度,有自由開放和繁榮的都會、環境優美的海岸沙灘和郊野公園,只要有好的規劃,香港絕對有條件成為區內最適宜居住的美麗城市。
其實,香港多年來都是一個舉世聞名、備受讚揚的國際知名大都會。我們位處遠東地區交通樞紐,亦是東西文化以及經商活動交流薈萃的寶地,加上四通八達的通訊網絡,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分析,香港獨特的優勢可以說是數之不盡。
當然,香港最大的優勢,是來自中央的支持。習主席在十九大指出“一國兩制”實踐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功,“一國兩制”是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十九大明確提到,中央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重新定位配合國家發展
我認為香港必須重新定位,香港社會上下必須儘快掌握中央的戰略布局,配合國家的發展,制定互惠、互利的協作規劃。
今次中共十九大報告是非常重要,它勾劃了國家往後數十年的治國藍圖和方略,不僅是涉及13億多內地人民的福祉,亦深切影響到香港的未來。香港社會各界應該深入學習和了解報告內容,我們適逢其會,而且亦具有優厚的條件參與發展和作出貢獻。
我亦注意到在過去一段頗長日子,香港社會對國家每五年一次制定的總體發展規劃感覺疏離,不夠重視,因而未能全面掌握國家的發展方略,以致錯失了許多良機。因此,我們必須認真了解目前國家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以及今後的每一個五年規劃,同時深入認識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的發展計劃,好讓我們能夠更有效益,更加準確地進行自己的規劃和參與。
在這些方面,團結香港基金希望匯聚香港最出色的思想和智慧,透過仔細的研究和討論,推出新的思維,提供給政府、公共機構和整個社會考慮;我們鼓勵公眾參與討論,廣納民意,凝聚社會共識推動政府的重視,令困擾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逐步得到化解。
縱觀今日香港的社會民心民情,令我感到欣慰的是,特首林鄭月娥不負眾望,上任不到半年便展現她勇於承擔的幹勁和魄力,為社會帶來講道理、講實事、講實踐的氣氛。希望大家全力支持特首,與她同行,同心協力為香港打好新基礎,帶領香港步向更美好的明天。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7年12月號
新媒體編輯:鄒李蕾
請掃二維碼 ↘關注紫荊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