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把握機遇 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 十九大專題
當前全國上下都在深入學習和領會中共十九大報告的精神,以期準確把握其精髓和要義。對香港而言,值得關注的是,中共十九大報告用顯著篇幅論述了“一國兩制”和港澳工作,闡明了確保香港繁榮穩定的正確方向,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充分反映了中央對港澳工作的高度重視,表達了對港澳同胞的關懷之情,對今後香港的發展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反復研讀報告,我體會到,香港只有積極融入國家戰略發展的大格局之中,擔負起在新時期保持香港繁榮穩定的新使命新責任,才會重新煥發出生機活力,才會擁有更加美好的明天,才會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
華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傅育寧

中共十九大報告對港人處處是商機
香港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從來都是緊密相連,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新中國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都為國家作出了重要而獨特的貢獻。改革開放以來,香港為內地大力拓展轉口貿易、開展直接投資、發展資本市場,有力地推動了內地經濟發展、也促進了自身繁榮。作為根植於香港的華潤集團,積極參與這一過程,為內地出口創匯、開展投資、籌集資金,由此實現了業務轉型,壯大了規模實力,躋身於全球百強企業之列。與華潤大規模在內地發展的起步之年2001年比較,2016年華潤的經營規模、經營利潤和總資產分別增長了15.7倍、22.5倍和18.8倍,位居全球500強第86位。華潤的實踐表明,香港的商機在內地,繁榮離不開內地,未來希望仍然寄託於內地。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為港商更好地服務於內地,滿足對中高端消費需求提供了著力點。2016年12月28日,華潤網絡推出集團綜合電商平台及移動生活服務平台“華潤通”
中共十九大報告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要的政治判斷,指出當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據此提出了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鬥目標。這一論述準確標定了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的奮鬥目標之下,“強國”的標準更高了,內涵也更豐富了,無論是對香港商界還是港人自身,都充滿了無限發展空間。
中共十九大報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部分,提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這為港商參與內地健康、養老產業提供了商機。報告中還提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為港商更好地服務於內地,滿足對中高端消費、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服務業需求提供了著力點。報告指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香港完全可以發揮這方面的所長、對接國家所需,利用好這一巨大機遇。報告提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相信香港在“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人民幣國際化等重大國家戰略實施中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報告指出要“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相信隨著國家經濟總量的繼續增長、貿易與服務業需求的繼續擴大,必將為香港自由港作用的發揮帶來新的契機。總之,報告中許多戰略部署都充分考慮到港澳因素,在新需求、新機遇面前,如果香港能夠主動融合,勢必催化香港經濟發展新動能,煥發發展新活力。
香港經濟融入內地市場應是雙向的
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我認為,這是香港經濟進一步融入內地市場的重要平台和切入點,也是香港經濟發展的重大機遇。融入應該是雙向的,既要將香港本地各類要素資源加快向內地融入,從中獲取商機加快發展,也要為內地各類要素資源有效融入香港本地市場創造條件,推動香港產業升級、結構優化。雙向融合過程中,存在著豐富想象空間。
抓住機遇加快香港本地各類要素資源融入內地。內地與香港自2003年在CEPA框架下已簽署10份補充協議和6份附件,包括本年度新簽訂的《投資協議》和《經濟技術合作協議》,通過協議安排,實施了貨物貿易零關稅,擴大了服務貿易市場准入,實行了貿易投資的便利化,兩地經貿合作得到了更快、更好的發展。適應新時代內地經濟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求,相信CEPA協議將圍繞十九大提出的制定完善便利香港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的要求,繼續優化協議內容。可以作這樣的期待:未來港人在大灣區內就學、就業、就醫、養老、居住、置業將享受內地國民待遇;香港的醫生、律師、會計、教育、建造等專業人士在大灣區內執業將成為可能;香港的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大中小學將獲准到大灣區內開設分支機構;港人可以無障礙地在大灣區內進行商事登記、成立公司。香港可以協助內地國民財富實現全球配置,協助中外投資者在離岸管理在岸金融風險,可以幫助內地資金投資海外資產提供平台。香港還可以發揮超級中間人的作用,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到海外投資發展,實現國際產能合作,控制國外好產品、聯接國內好渠道、組織關鍵技術和資源。在這一進程中,香港的現代服務業只有與內地的市場和需求相結合,才會更好地發揮自身價值;港人只有主動融入內地,才能獲取新的個人發展空間。
保持香港繁榮穩定,也是包括中資企業在內的香港商界和各界人士的重要責任。10月7日,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迎接即將到來的集團80年華誕,華潤在香港中環海濱空間舉辦“20+80歡樂百分百”嘉年華活動
履行責任加快內地各類要素資源融入香港本地。保持香港繁榮穩定,也是包括中資企業在內的香港商界和各界人士的重要責任。據香港中國企業協會數據顯示,目前香港擁有近4,000家中資企業,數量較1997年的1,800家翻了一倍多,企業總資產量躍升11倍,至近20萬億港元。在這二十年的高速發展中,中資企業在推動香港繁榮穩定,促進兩地經貿往來,保障和改善社會民生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進入新時代,中資企業在履行保持香港繁榮穩定責任的過程中使命更大、責任更重。中央的要求,就是駐港中資企業履行使命的新方向;特區政府的施政重點,則是駐港中資企業履行責任的著力點。
中央要求駐港中資企業在港業務做大做優做強,為此,駐港中資企業正在產業布局、業務構建、內外關係、資源安排等方面作出進一步的調整,加快在港業務重塑,推進香港本地業務轉型升級,適應新時代香港經濟發展的新要求。以華潤為例,我們正在研究規劃重塑香港業務,在鞏固在港零售、物流、物業管理、食品分銷等傳統業務的同時,著力探索新的業務增長點。香港特區行政長官2017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的經濟民生發展新要求,為華潤履行責任,開展新業務提供了啟示和契機。
華潤可以將醫藥產業向香港延伸。2016年10月28日,華潤醫藥正式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交易
例如,《施政報告》中提出與深圳共同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打造“大灣區國際創科中心”、“與私人風險投資基金共同投資本地創科初創企業”的設想,華潤可以將醫藥產業向香港延伸,在香港科技園、河套地區設立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可以選擇一批適合本地發展的創新科技項目,以資助方式委託香港有關大學進行研發,或將華潤大學的創新實驗室、創新平台開放給香港年輕人,催化形成的創新成果由華潤通過創新產業基金方式進行孵化、組織商業化生產。
《施政報告》中提出籌備選址將軍澳中醫院、發展香港成為中藥監測和品質控制科研國際中心的設想,華潤可以將旗下大健康產業中的中醫治療業務引入香港市場,並在香港研發生產中成藥、生物製藥。
《施政報告》中提出未來五年要投入資源加強清潔、改善市容、“綠表置居計劃”等要求,華潤可以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垃圾技術,將填埋區內的垃圾清理轉化,建造公屋或發展商業地產項目,從根本上解決香港垃圾填埋區用地飽和問題,助力香港居屋發展。
《施政報告》關注有效照顧長者服務,華潤有意在包括廣東惠州在內的大灣區城市發展養老產業、港資醫院,解決港人在大灣區內就醫和養老問題。
《施政報告》關注智慧城市打造,計劃推出“快速支付系統”,華潤的電商平台可以予以積極配合,跨境通業務加快與內地移動支付、物流配送、消費金融等商家的合作,助力本地零售業態升級、便利兩地居民跨境消費。
《施政報告》關注教育和年輕人發展問題,華潤可以以資助方式,支持國內優質大中小學到香港開設分支機構,滿足新移民子女對國內文化教育的需求;可以向香港學生提供在華潤下屬企業的實習機會。
消除阻礙融合的體制機制藩籬
中共十九大報告在許多設計和推進中都考慮到了香港融入國家發展這一大局,包括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等。香港能否順利融入內地經濟重獲生機活力,關鍵在於落實好“一國兩制”,這是雙方互信的政治前提和基礎。
堅持“一國兩制”是前提。十九大報告把“一國兩制”列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中的第十二條,指出“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必須把維護中央對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確保‘一國兩制’方針不會變、不動搖,確保‘一國兩制’實踐不變形、不走樣”。確保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從中共十六大的“嶄新課題”,到十七大的“重大課題”,十八大的“根本宗旨”,直至十九大的“基本方略”,這是一個不斷遞進的政治要求,與習總書記“七.一”視察香港時強調的“我們既要把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地建設好,也要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建設好”的“兩個建設好”重要論述一脈相承,提出了“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踐的新使命、新要求。我認為,香港與內地融合發展與保持兩制差異並不矛盾,“一國”可以使內地放心地讓香港去努力為內地服務,“兩制”可以讓國際社會更加信任和擁抱香港。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有一句話關係港人切身利益,即“制定完善便利香港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這充分體現了中央政府對港人的關懷,在堅持一國的前提下,什麼事都好商量,加之香港擁有國內外投資者都認可和熟悉的法治和語言環境,大家應該對“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未來充滿信心。
如何更好地落實“一國兩制”?我認為首先要嚴格依法依憲辦事,完善與基本法實施相關的制度和機制;其次要明晰香港的高度自治權來自於中央的授權,中央對香港擁有全部主權和管治權,這樣才能把維護中央對香港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處理好中央與香港特區的關係;第三,特區政府要擯棄以往那種積極不干預的施政理念,依法施政、主動引導、積極有為,這樣才能在推動香港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產業升級中做出擔當、發揮作用、造福未來;第四是香港各界人士要履行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憲制責任,不能容許“港獨”之類的毒草有生存空間,危及國家安全和政權穩定;第五要不斷增強港人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促進人心真正回歸;第六要融洽行政、立法、司法三者關係,形成既相互監督制約,又共謀繁榮發展的施政合力。以上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商界的期盼、更是民眾的期許。
消除制度藩籬是保障。在堅持“一國兩制”實踐不變形、不走樣的前提下,我們也要認識到,在推進香港融入內地市場,促進市場一體化進程中,在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相互暢通,幫助兩地企業更好地參與大灣區建設中,還存在著許多體制機制障礙。因此,在通過變革催生制度紅利發展方面,兩地政府還有很多文章可做。
華潤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9月27日,深圳華潤萬象天地開業
例如吸引港人融入內地方面,需要在大灣區內發展符合香港標準的教育、醫療、養老機構,在職業准入、公積金繳納、購房資格、社會保障、稅制稅率、資格認證等方面掃除香港居民到內地生活、發展的制度障礙,使港人願意向大灣區流動,香港年輕人願意在大灣區學習、創業、生活,老年人願意到大灣區就醫、養老。
還有兩地互設醫療、養老、教育機構問題,需要兩地政府在市場准入、社會福利延伸、執業資格互認等方面予以政策調整。實現了生活便利,沒有了後顧之憂,才能吸引人才、舒緩民怨,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長期困擾香港的民生問題。
影響創新科技發展的政策瓶頸也應儘快予以克服。中資及內地科技企業擬在香港發展創新科技,需要港府在產業引導、市場准入、政策鼓勵等方面寄予支持,需要港府推出吸引海外科研人才來港工作政策,使他們在子女教育、醫療、住房、社會福利、專業資格承認等方面享受與本地永久居民相同待遇。同時,港府還應推動本地大專院校調整科研成果評價機制,將推動科研成果商業化納入職務職稱評定和教職續聘的依據,對科研成果商業化收益在法律上予以承認、在個人稅務上予以減免。
總之,中共十九大報告關注香港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民主推進、社會穩定,在這些方面著墨頗多、用心良苦。我認為,這充分體現了中央政府對廣大香港同胞的關懷,以及對香港的殷切期望。維護“一國兩制”、確保香港繁榮穩定是基本國策,我們應倍加珍惜時代賦予的機遇,不辜負國家和民族的期望,共擔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7年12月號
新媒體編輯:鄒李蕾
請掃二維碼 ↘關注紫荊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