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香港貢獻一生的“性情中人”
在魯平先生誕辰90周年之際,《紫荊》雜誌2017年12月號刊登了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張曉明的文章《知遇之恩與品格垂範——憶魯平同志》,筆者讀後諸多感觸,便有感而發。
文 | 李幸
2015年5月,一位對國家、對港澳工作十分重要的人物溘然長逝。他是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的老領導,是中央制定收回香港、澳門有關方針政策過程的重要參與者,是港澳回歸籌備工作的主要操盤手。這位“一國兩制”重要的實踐者和推動者,叫魯平。
國務院港澳辦原主任 魯平
魯平先生1927年出生於上海,1945年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參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5月,他開始參與國務院港澳辦公室籌備工作。據現任港澳辦主任張曉明的描述,魯平“身材高大,滿頭銀髮,前額寬大而高聳,戴著一副老式眼鏡,儒雅中透著不凡氣度。”因為這滿頭銀髮,許多香港人親切地把魯平稱作“白頭翁”。
在工作的過程中,魯平先生無處不展現其非凡的個人魅力和高貴的政治品格。他可以在面對新人時,輕聲提醒新人如何喝咖啡,以體現得體的外事禮儀,也可以在談判桌前拍案而起,堅守原則,嚴責對方的出爾反爾;他可以兼聽則明,謙遜地協調各方意見,也可以堅守底線,不留情面地批駁對方。張曉明在他對魯平先生回憶的紀念文章裡提到,“魯平同志最突出的政治品格,就是原則性強。”
這樣的品格,在面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現——在與英方打交道的過程中,魯平是堅決維護國家利益,堅守原則底線,敢於鬥爭;在與香港各界人士交流時,魯平是觀點鮮明,態度堅決,引導有力;在內部討論問題和作出決策的過程中,魯平則是敢於堅持己見,勇於擔當。在香港《快報》記者曾慧燕所著的《在北京的日日夜夜——中英談判的我見我聞》這本書中,作者引述了港人對魯平的一句評價:“魯平是香港人信心的保證。”在魯平與英國首相梅傑的政治顧問、原駐華大使柯利達就簽訂香港新機場諒解備忘錄進行談判之後,柯利達稱讚魯平為“中國利益最好的捍衛者”。
魯平談“一國兩制”
港澳辦原常務副主任陳佐洱回憶道,八十年代中期,魯平帶隊赴港調研,形成中央關於落實“一國兩制”方針的12條具體政策,經中英談判載入《聯合聲明》附件1,成為中方對收回香港後的承諾。基本法就是用法律形式把這些政策措施規定下來。魯平在起草基本法的時候,不厭其煩地強調,在“一國兩制”的關係中,“一國”是根本,是前提,失去或忽略了“一國”,“兩制”便無從談起。他循循善誘,把來自內地和香港的起草委員會的不同意見,統一到中央精神上來。
魯平認為,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在香港過渡期所起的作用是破壞性的。他一針見血指出彭定康強推政改方案,是要“民主防共”,在香港與內地之間搞絕緣。他公開講明對政改方案的“三違反”定性,即違反中英聯合聲明,違反基本法,違反中英兩國外長達成的有關協議,著實給了彭定康一個下馬威。
魯平被記者所包圍
魯平為香港夙夜匪懈,鞠躬盡瘁,傾盡心血。1997年7月6日,在香港回歸後的第五天,魯平先生退休。退休後,魯平仍然關心香港的情況,深愛著香港。“每每聊到香港近況,都能感受到他對香港‘愛之深、責之切’的情感”,張曉明主任如此寫道。就在魯平病重住院之際,他還在談著2015年香港行政長官普選法案能否在立法會獲得通過的問題。陳佐洱副主任這樣描述:他(魯平)對自己的病況卻不願多談,只是再三表明心跡:完全擁護習總書記和十八大以來對港澳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
魯平說他自己就是憑良心、憑黨性做事,不考慮那麼多。他就是這樣的一個“性情中人”。
2015年1月16日,時任香港中聯辦主任張曉明看望魯平先生
全國政協常委陳永棋在悼念魯平時說,“魯平主任的一生都貢獻給了香港,我們作為香港的同胞很感謝他。”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在回憶與魯平的生前交往時,讚魯平為人無私、和藹,提到魯平為香港的順利回顧作出很大貢獻,“香港同胞會永遠懷念魯平”。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譚惠珠認為,魯平是“難得的好官員”。
香港回歸,我們慶幸有了魯平。香港回歸20周年的今天,讓我們再次懷念魯平。
整本《基本法》,
最後定稿的話,
我覺得很完美,
應該說很完美。
—— 魯平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毛澤東《卜算子·詠梅》
相關閱讀
-
知遇之恩與品格垂範 —— 憶魯平同志
-
曾經作為魯平手中王牌的那七封信件
責任編輯:鄒李蕾
圖片來源:紫荊雜誌
本文為紫荊原創,歡迎點讚並轉發到朋友圈
轉載請留言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