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灣畔之掃管笏村
青山灣古稱屯門澳,東有九逕山,西有青山。圖為青山灣全景
青山灣古稱屯門澳,東有高504米的九逕山,西有高583米的青山,兩山夾護,南部沿岸則為青山灣及屯門西海。填海前海灣深入,可避風浪。位九逕山南麓,為屯門區內少有之大面積平地,內建有掃管軍營,其東鄰有掃管笏村、掃管笏新村、小秀村及掃管灘村等客家村落,而昔日村民多以漁農為業。當中有大山澗,沿掃管笏村旁下達掃管灘,並與附近的嘉和里大河渠同時流出青山灣。
掃管笏村、掃管笏新村、小秀村及掃管灘村等客家村落的村民多以漁農為業
該地原稱「掃管鬱」,今稱「掃管笏」。該地盛產一種多年生灌木,名崗松。村民喜用作掃桿(即掃把),而客家人習慣將「掃桿」讀作「掃管」;至「鬱」字有聚積、繁多之意思,因「鬱」字難寫,故村民將其簡化,以「笏」字代替。
圖為前掃管軍營
早至漢代時已有商貿活動
據古籍文獻資料顯示,掃管笏村落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與中華電力有限公司於2000年曾於該處進行大規模搶救發掘,掘出新石器時代史前遺物,及出土漢代至明代的各類陶瓷器皿、鐵器和大量銅錢等,證明掃管笏山地遠至漢代已有與製鹽有關的商貿活動。事後該處設置了長期展覽,介紹是次發掘工作及重要發現,並展出新石器時代至明代的出土文物仿製品,希望藉此提高市民對本地考古工作及文物的認識。
圖為陳氏宗祠
掃管笏村以陳、李、程三姓居民為主,其中以陳姓人氏最多。陳姓祖籍江西,初移居廣東五華,三百年前遷入掃管笏定居。其時,該處河涌之地極宜農耕,近海又可捕魚,生活頗見豐裕,故落戶定居,後人口漸多,開發更廣。該族亦與大嶼山二白村陳氏同宗。其後李姓遷入,更壯村勢。該村之李氏原籍福建上杭,北宋間遷廣東長樂(即現今的五華)。清初,維良公之長子鼎元與次子鼎漢二公始移居掃管笏村定居。最後復有程姓入住,隱入較近山窩處開發。
圖為李氏家祠
村內有兩所李氏祠堂,其一門額為「奕世其昌」,為兩進單間式建築,門旁聯云:「敦倫飭紀,本德行仁」,祠內供奉著鼎元公神位。另一所李氏家祠亦為兩進單間式建築,內供鼎漢公神位。於李姓屋群包圍中,有一單間式建築之陳氏宗祠,前新界鄉議局主席陳日新便是系出於此。另一陳氏祠堂,為桂馥堂陳氏宗祠,位村內天后古廟旁。面前有一風水池,祠前有牌樓,更顯氣勢。該祠為兩進三間式建築,門額「桂馥堂」為前新界鄉議局主席陳日新所題,門聯為「穎川獻瑞,鳳卜傳芳」。祠內有二功名牌匾,其一為「光緒十八年壬辰科殿試,欽點探花及第,臣陳伯陶恭」;另一為「光緒二年,欽點户部主政,丙子科第十七名進士臣陳嘉謨恭」,祠內尚保留昔日農具及漁具作展覽用,亦可見證昔日村民漁農生活遺風。
圖為含英書室
掃管笏路北走盡處舊有掃管笏公立學校,校舍今已夷為平地,但清末書塾卻深藏村群中。著者有含英書室,結構完整,尚作鄉村茶室用途。
圖為天后古廟
重建古蹟 延續掃管笏文化
位於屯門青山公路掃管笏段,有掃管灘天后古廟。該廟原座落在海灘邊,始建年份無考。相傳創建於清朝初年,為陳、李、程三姓村民所建。八十年代擴建青山公路時,將古廟納入黃金海岸歐陸式建築群內,於1992年重建落成。該廟為綠瓦頂單間中式建築,廟內主祀天后,配祀神農。
圖為關帝古廟
青山公路與掃管笏村路交界旁,有關帝古廟。該廟面朝青山公路及青山灣,在廟道入口旁有佛號石碑一塊,相信該處常有交通意外。該廟名關聖帝宮,建於清朝初年,為陳、李、程三姓村民所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 重修一次。現址為上世紀90年代擴建青山公路時重建,廟門石額「關聖帝宮」上刻有庚午年(1990年)及大眾重修字樣,門聯「名垂千古英雄氣,中超日月義雲天」為毗連之黃金地產題贈。廟為綠瓦頂單間中式建築,神壇正中為關公像,旁立為其子關平及護將周倉。
掃管笏村之主廟為掃管笏村天后古廟,位屯門東南部掃管笏村,毗鄰桂馥堂陳氏宗祠,建於清朝初年,為附近青龍頭及屯門之鄉民集資興建,現址為90年代重建。該廟為兩進三間式建築,門額「天后古廟」為辛未年(1991年)重修時立,神壇正中供奉天后坐像,其前旁立千里眼及順風耳兩護衛神像。
圖為黃金海岸
青山公路青山灣段二號前掃管軍營對面,是1994年由信和集團購地發展成為黃金海岸的低密度住宅區、會所及酒店、遊艇會及避風塘。掃管灘村前則發展成為人工沙灘,稱黃金泳灘。該處北面山腰上,有無數山路及小徑,可通元朗八鄉等地,包括著名遠足徑之麥理浩徑十段。
作者係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教授暨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