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齊下力推香港發展智慧城市

多管齊下力推香港發展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發展對香港未來舉足輕重,絶對不宜早早完成,充分的調硏及諮詢是必須的。圖為香港某科技展覽


「智慧城市」是香港特區政府於《2017施政報告》提出的香港重點持續發展計劃之一。創科局去年9月聘請了國際顧問公司展開全面研究,並於今年6月公佈《香港發展智慧城市藍圖顧問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發佈的《施政報告》的重點之一也是發展香港的創科產業。政府將總共撥款超過 142 億元,作為大學研究資金、本地學生就讀大學研究課程的助學金、創科局「科技專才培育計劃」及發展智慧城市的資金等。特區政府未來應從推進應用科技發展,科學技術轉移,充分利用不同場地特點等方面著力推進智慧城市發展。


多管齊下 集思廣益

《報告》出台後不久,有IT業界人士撰文提及特區政府過去三年曾發表過其他三份有關「智慧城市」的文件,包括(1)政府資訊科技辦公室的《2014數碼21》資訊科技策略、(2)起動九龍東辦事處的《發展九龍東為智慧城市區-可行性研究》及(3)中央政策組的《智慧城市研究》等報告,間接地指出特區政府在有關方面推動緩慢。不過事實未必如此,雖然三份報告的目標類似,本質卻不盡相同。《2014數碼21》宏觀地刻劃香港未來整體資訊科技的發展藍圖,而發展「智慧城市」只是其中一項建議而已;第二份報告針對性地為九龍東制訂智慧城巿的框架和倡議,以及建議有關智慧城市的措施和其推行策略;而中央政策組發表的是一份學術性的研究報告,旨在簡介「智慧城市」的定義、回顧國內外「智慧城市」的發展狀況及探討香港作為「智慧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儘管三份文件各有針對,但當中不少建議對本次《報告》的確甚具參考價值。筆者認為「智慧城市」發展對香港未來舉足輕重,絕對不宜早早完成,充分的調研及諮詢是必須的。反之,若然特區政府操之過急或揠苗助長的話,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另外,筆者殷悉特區政府接納了「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數年前針對《2014數碼21》策略書所提出的意見。該策略書是由特區政府聘請某國際電腦公司轄下的顧問分公司編寫,結論之一是建議香港建設及推行「智慧香港,智優生活」。雖然策略書內的結論與這次「智慧城市」計劃不謀而合,但參與的國際電腦公司似乎有「瓜田李下」之嫌,因為該公司擁有自己研發的「智慧城市」平台及相關方案技術,而且全球過百經濟體均有使用。因此,在顧問公司的身份不夠中立之下,不禁令人懐疑策略書中的技術建議是受到其「智慧城市」產品設計的影響。

多管齊下力推香港發展智慧城市

香港科學園應為全港院校提供創新創業及科技轉移服務。圖為靠近香港科學園的香港中文大學教學樓


43項建議力推科技應用

《報告》提出43項行動建議,涉及6大智慧範疇,包括「智慧出行(交通)」、「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及「智慧經濟」。從創新科技的含量而言,筆者認為除了「智慧經濟」範疇所建議的行動之外,其他範疇的建議大多聚焦在先進科技應用。當中「智慧出行」提出了14項行動建議,為6大範疇中之最。《報告》倡議特區政府善用科技(例如「物聯網」)去提升交通及運輸管理,方便市民出行。再者,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與機場及客運渡輪服務相關的3項行動建議之外,其他的都可以先試先行,率先在九龍東實踐。

要有效應用先進科技,特區政府必須做好事前規劃,確保在運作時管理妥善。推行上述6大「智慧」範疇的工作必然會牽涉到政府內部跨局及部門之間的緊密協作,可是由於政府部門往往各有各忙,部門之間各自為政的現象頗常見。要打通部門之間的溝通,促使他們充分合作並不容易。因此,筆者十分同意《報告》內建議特區政府開設一個獨立部門(「智慧城市辦公室」),專責所有「智慧城市」發展相關的事務,尤其是牽涉到跨局及部門的協調工作。這種做法並非創新,特區政府曾經多次設立類似跨部門的專責辦公室,經驗豐富,例如「香港投資推廣署」(InvestHK)和「創意香港辦公室」(CreateHK)等部門運作多年,成績有目共睹。

多管齊下力推香港發展智慧城市

要有效應用先進科技,政府必須做好事前規劃,確保在運作時管理妥善。圖為B-KOO「香港起飛」環球之旅啟航儀式


《報告》進一步建議特區政府分短期(2017-2020)、中期(2021-2025)及長期(2026-2030)推行「智慧城市」發展計劃,在各階段制定「關鍵成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定期評估計劃的成效,並在有需要情況之下針對性地改良計劃。在管理學而言,在執行大型計劃過程中採用KPI進行「持續質量改善」(Continuous QualityImprovement, CQI)是企業常用而行之有效的措施。然而,據筆者多年觀察,不少政府部門一般抗拒為自設計劃公開制定KPI,因此筆者認為這建議十分之進取,但願特區政府不會只當「耳邊風」,為「智慧城市」的藍圖制定合適的KPI。

發展智慧城市,市民大眾也應積極參與公開討論,多發表意見和建議。圖為Sonar+D音樂創意科技匯日前於香港科學園舉行


不同場地各展所長

《報告》建議特區政府盡快在不同地區起動計劃和準備工作,例如九龍東、落馬州河套地區、香港科學園和中文大學合作「智慧區域」(Smart Region)。筆者認為在推動「智慧城市」創新及科技方面,三區能各展所長,優勢互補:首先是上游技術轉移,香港科學園應為全港院校提供創新創業及科技轉移服務。因近水樓台,香港中文大學位於科學園旁,兩者在創科研發上一直合作無間。中大研究的尖端科技,不少被轉移至科學園孕育及進行應用測試。因此,科學園與中大合作建立「智慧城市」技術測試區,把中大相關科技發明轉移,包括「無現金社會」(cashless society)、「自動駕駛汽車」(autonomousvehicle)、「大數據分析」(big data analytic)等技術上的合作。

第二是,中游綜合方案測試。特區政府於年初宣布在接壤深圳及香港的河套地區與深圳市政府合作,興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創科園」的面積是香港科學園的4倍,可以成為香港科研應用方案的「測試床」(testbed)。河套區是未開發的土地,「創科園」將從頭開始規劃及開發,因此建築師可以把一些成熟的「智慧城市」應用方案加入園區設計中。

第三,下游實境應用。相比其他地區,九龍東的發展比較成熟。它是個舊區,區內的城市結構及設施已就位。因此,測試成功的「智慧城市」方案及系統便可以直接應用於該區,有助活化區內生活環境。


市民大眾應積極參與討論

《報告》只是一份特區政府公開的諮詢文件,最終的「智慧城市2030」發展藍圖將會於2018年第三季出爐。建設「智慧城市」牽涉的項目繁多,因此必須做好項目管理設計工作,包括制定KPI,進行定期項目監管及優化,從而减輕計劃風險。最後,筆者希望在未來一年除了創新及科技專家之外,市民大眾也積極參與公開討論,多發表意見和建議,讓特區政府了解市民未來所渴望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的需求。


作者係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