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關懷的缺失和批評
沒有文藝評論,文藝的發展和創造也就是一句空話
文藝評論是文藝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文藝評論,文藝的發展和創造也就是一句空話。大家看不清方向,沒有價值觀,便不知好壞優劣,難辨是非善惡,不分高貴低俗。愚昧和無知總是喜歡這樣的同路人,它們朝夕相隨、無孔不入,令個人、集體常常陷入泥潭,跌入無底深淵。對於一個國家、民族來說就沒有了凝聚力,也缺乏力量和智慧。
人與人交往,國與國往來,物質的基礎很重要。但是,真正戰勝人,得到人心的,還是精神性的東西。文化藝術的魅力能長久佔據人們的心頭,也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文藝評論不是風花雪月、卿卿我我的圓舞曲,也不是草草不工的文人畫和一批文人雅士的飯後消遣。很多時候它像是一門大炮、一柄看不見的利劍;有時它又像一朵帶刺的鮮花、一杯開胃的香檳,不能小覷,掉以輕心。舉例來說,目前中國政府正在大力反腐,文藝家、藝術家和政治家在這方面的作為卻總是後知後覺。
法國傳統久經歷練
文藝評論應是一種高層次的、屬於精神中不能缺乏的東西。這不是老調重彈,而是每一代人都要不斷地「接受教育」,做到「學而時習之」。上一代弄懂了,做好了,不代表下一代人會「無師自通」。所以社會需要「牛虻」和「助產士」──「牛虻」讓你保持警覺和信念,而「助產士」則幫你獲得新生和智慧。
大家都喜歡說「百花齊放」,喜歡一派鶯歌燕舞、歌舞升平的日子,但是筆者認為後面一句「百家爭鳴」更有價值。「爭鳴」就是「評論、批評」,現在的批評還是太少,或者說大家還不懂真正意義的評論和批評是什麼東西。一個人要有方向感,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要有方向感,這樣的話國家才會興旺、發達,做到真正的強盛。
法國盛產真正影響著世界的重要人物,羅浮宮更是他們的精神堡壘和偉大的精神遺産。圖為法國羅浮宮
一個國家必須要有主旋律,要有一個理念。而文藝評論,也要有主旋律、方向感、理念和「魂魄精神」。大家都說法國是一個自由、浪漫的國家,像是與生俱來、命中注定的,卻忘記了他們偉大傳統的歷練和自身嚴格的約束和追求。法國盛產真正影響世界的重要人物,羅浮宮更是他們的精神堡壘和偉大的精神遺產。要是沒有了羅浮宮,它的魅力又該如何展現?所以他們都是有主旋律、方向感和共同理念的。
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和理念一直影響著它們。文藝復興、工業革命、近代科學的文明和政治制度相結合的成功,都是從古至今文明精神性的影響和發展的結果。他們在追求自由的同時,懂得約束自己,雖然國家很小,但是精英輩出。如今他們許多優秀的精英仍然在為國家和民族作出巨大貢獻,依然推頌工匠精神和數學理念,捍衛和守護偉大傳統的價值體系。
俄羅斯藝術上的自我超越
法國文化深刻地影響著俄羅斯,特別是18世紀的俄羅斯。到19世紀初,俄羅斯已經留下了一批極其珍貴的文化藝術遺產,無論在文學界、音樂界、繪畫界、甚至建築,都留下了一批永恆的珍寶。在藝術技巧和思想深度上,至今仍然是世界首屈一指,甚至比肩他們的老師(法國、西班牙、英國)。同時,他們亦超越了許多藝術和文化的流派和風格,不管是「現實主義」還是「批判現實主義」、或「巡迴畫派」、「當代主義」,他們均以自己的作品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所有一切全靠一批傑出學者在「文藝評論」的高度參與,其中作家托爾斯泰、屠格涅夫;評論家斯塔索夫;音樂家柴可夫斯基;藝術品收藏家特列恰科夫;畫家列賓、克拉姆斯柯依、蘇里科夫和列維坦這些閃光的名字,構建了俄羅斯文化藝術的輝煌一頁。屬同時代的人,比如雨果、庫爾貝、莫內、巴爾扎克等都曾在歐洲城市長期居住,所以西歐的現實主義批判精神不能說對他們沒有影響。
現在的一些文藝家、評論家,往往過分強調自己的獨創性和風格,卻忘記自己的責任感、義務性
後來這批俄羅斯畫家接受了印象派室外的光色創作效果,使原來的古典主義風格揉合了印象派的光色,將兩種最優秀的藝術語言結合得非常完美,其中以謝洛夫的作品最為耐人尋味,遺憾他英年早逝,作品數量不多。又如列賓的《伏爾加夫縴夫》、《伊凡雷帝殺子》、蘇里科夫的《禁衛軍臨刑的早上》、列維坦的《無名高地》、《深淵》、別羅夫的《葬禮》都是中國文化人,特別是藝術界中非常有名的作品。這些「具象寫實」的作品在今天看來依然散發著無窮魅力,意味深遠。
當時正值法國印象派興起的時期,在影響著世界同時,他們亦非常慎重地研究和吸收,其創作理念緊密地聯繫著自己的土地和人民。他們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風景畫中的物體堅實、可視、可觸,並不似莫內把物像放在第二位。這批藝術家有理想、有抱負,洞悉現實生活的殘酷,同情勞苦大眾的疾苦,熱烈追求時代的進步和平等,勇敢探索世界的普世真理。
他們部分人之間私交甚篤,比如畫家列賓與作家托爾斯泰關係非同尋常。列賓前後幫托爾斯泰畫了70餘幅作品,當中包括油畫、素描甚至雕像。他們深諳歐洲文化的精髓、反對為藝術而藝術、反對對西方的麻木崇拜,堅持藝術文化創造必須要有自己民族特色和基因。同時他們都有非常深沉的俄羅斯民族觀念和意識。無論是文學、繪畫還是音樂都完美結合,獨具一格。列賓、蘇里科夫、列維坦等等的油畫作品牽動著俄羅斯民眾的心靈,對中國藝術家的影響也非同小可。
至於柴可夫斯基和托爾斯泰的作品至今還是歷久不衰的世界性流行名著。哪怕今天重溫和鑑賞他們的作品,還是會為他們卓越的技巧和思想深度感到驚歎。
人與人只有通過情感的交流,才會有更高一級的精神升華和共鳴。圖為正在創作的藝術家
現代藝術缺乏精神批判
20世紀初,中國曾派一批留學生到俄羅斯留學,遺憾時間較短,隨後而來又是一連串的政治運動,使得他們才剛掌握的藝術技巧,即被政治的洪水沖洗的乾乾淨淨。對於那些深度的思想,包括人性、人文方面的知識更是望洋興嘆了。後來文化大革命,留學活動停止了數十年,直到改革開放,中國才繼續派留學生到歐美學習。可惜那個時候歐美已經流行「當代和現當代」的「概念藝術」了。流派紛呈、泥沙俱下,很多人招接不住,仍處於消化和思考的階段。「假藝術」、「臭藝術」、「為藝術而藝術」、「金錢藝術」等四處橫行、招搖過市,茫然不知「羞耻」二字。其中思想深度的挖潛、人性深刻的描繪都是現代藝術家極度缺乏的東西。
當今的世界藝術領域,庸俗化、平面化、商業化已經達到忍無可忍的地步。只有作者的思想有了深度,作品創作才會有生命力和境界,如同意大利15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一樣,永遠不能缺乏「牛虻」和「助產士」的精神批判。
後來歐洲文化(主要是法國文化)被美國人學習和消化了,同樣造就了美國本身文化的崛起,使得它在短短的一百年時間裡突飛猛進,「從野蠻人變成文明者」,成就了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如果離開了它們文化的基因和對自己偉大傳統的認識和重新塑造,這些都是不可能做到的。
個體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精彩。同樣,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只在於是否有生命力與價值體現。單說歐洲的城市建設,每個國家和地區特色明顯,八仙過海、各顯千秋,古建築的保護也是盡善盡美,而中國的城市建設卻千篇一律、很多地方的古建築蕩然無存。
「真善美」的光輝黯淡
筆者為了體驗一下中國的高鐵,曾特意去福建一個著名的僑鄉福清市度假。結果,整個大廣場沒有一處遮蔭的地方,一下火車只得曝曬在太陽底下。同在回程的時候,巧遇大雨,也是沒有一處避雨之地。還有,受朋友贈送一箱書籍,到車站時竟發現沒有自動電梯,許多更年長的旅行者只得顫顫巍巍地拉著大包小包走著百級階梯。
當筆者在候車平台上正要喘一口氣之時,竟又發現整個平台幾乎沒有立身之地,頭頂上的鋁板居然在漏水,幸有殘存的也都鏽跡斑斑,面對如此的施工和設計,實在不敢恭維。
一些領導者在文化素養、審美意識和審美境界方面水平未到,以致失卻了人文關懷和文藝批評。很多人是「美盲和藝盲」、或者「色盲」和「色弱」之輩,不利於建設和發展中國的偉大事業,所以必須從小接受優秀的美術教育和熏陶才能解決。筆者認為,凡是先進和發達的國家,總是擁有極高審美能力的民族。歐洲19、20世紀的輝煌似乎逐漸衰敗,無非是它們正在丟失自己偉大的傳統,沒有找到自身的精神共識凝聚力。
「真善美」已經缺席一百多年了。歐洲很多地方的人價值觀混亂,對自身真實身份持質疑和否定態度,乃至毒品泛濫、連槍支彈藥隨手拈來等問題。藝術界鼓吹「什麽都是藝術品」、「人人都是藝術家」,導致藝術從雲端跌入在泥坑裡,徹底將藝術文化平庸化、低俗化、商業化,在大眾心中失去了崇高和敬畏的地位。
政治家為了選票可以出賣任何東西,可以進行全面的妥協和讓步。文化界、思想界也莫衷一是,各執一詞。上帝被徹底打倒了,結果每個人都成了上帝,百年來「最偉大的藝術家」杜尚先生也不過是把「尿盆」當作藝術品的人……
「以人為本」是藝術的宗旨
歐洲目前面臨著很多危機,恐怖危機、金融危機、移民問題、歐元問題、英國脫歐等,他們散盡了老祖宗的「財富」,使得凝聚力越來越弱。沒有左派、右派、中間派,全變成了「迷糊派」。所謂的精英階層也不過是人云亦云、朝三暮四。美國的霸權主義越來越不得人心,隨著自身問題的暴露,經是強弩之末。所以歷史給了中國人一個最好的教訓,要學會珍惜和自愛,自強不息,奮發圖強。
人類不斷地重覆犯過的錯誤,使得歷史上一些「先知先覺」的金石良言、高屋建瓴的偉大思想不能被及時欣賞。現在的一些文藝家、評論家,往往過分強調自己的獨創性和風格,卻忘記自己的責任感、義務性,把自己凌駕於大眾、強加於人、漠視生我養我的大地和眾生。他們只怪別人不懂他的東西,卻沒有考慮別人為何要欣賞你的作品。
文化藝術有一條根本的規律:只能通過作者與觀賞者的心靈溝通,並且能產生強烈的共鳴時才發生作用。人與人只有通過情感的交流,才會有更高一級的精神升華和共鳴,所以「以人為本」仍然是穿越時空的最大強音。要是沒有溝通和共鳴,一切都是空中樓閣,水中撈月的假象。
香港回歸20年了。人文情懷嚴重缺失,國民教育更是無人問津。2013年香港西九文化區做了一個名叫《複雜物堆》的巨型糞便原型,還有大蟑螂和豬內臟等……這就是美國人所謂的當代作品。到底這是香港西九文化區,還是英國倫敦文化區?這是中國香港的文化中心,還是美國的當代藝術商業區?
歷屆香港特區政府花費大量財力物力追逐威尼斯雙年展,可惜十幾年來卻未能培養出大藝術家,反而遭到越來越多人的反對和抗拒。圖為2017威尼斯雙年展的一個主題館
香港本土藝術底子有待加強
香港在自家歷史畫、風俗畫、風景畫等方面都是相對缺乏的,卻對「舶來藝術品」來者不拒、亦步亦趨。有些人鼓吹「視覺大藝術」,卻在《香港當代藝術雙年展》取消了水墨畫、油畫、雕塑。反而那些在一個碗裡滴些許水墨,就是「新水墨視覺藝術」;在一張凳子上塗抹幾筆油畫色就是「新油畫視覺藝術」了。
今年代表香港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是一張《地圖》,據說這張地圖會說話,可以感受音樂的美妙。歷屆香港特區政府花費大量財力物力追逐威尼斯雙年展,可惜十幾年來卻未能培養出大藝術家,反而遭到越來越多人的反對和抗拒。香港文化底子非常薄弱,如果不能腳踏實地,扎實地做一些實際的事情,那麼想要成為「亞洲的文化中心」恐是黃粱一夢。
又比如香港非常缺乏藝術硬件和軟件,雖然香港文化局的缺席是一件令人沮喪的事情,但幸得中央政府為香港西九文化區送來了一座故宮博物館。
香港目前人心散亂,有年輕人否認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假若不從教育和文化做起,GDP再高也沒有任何意義。一些香港的文藝家貴為博士、教授,卻連一些基本的審美理念、人文意識都沒有,又如何捍衛文化藝術的建設和精神價值?
全球化絕對不是美國化、英國化,而是要虛心學習各國真正優秀的東西,結合自己民族的特色和環境,不斷進行消化和思考
激活自信 加強文化自覺認知
全球化絕對不是美國化、英國化,而是要虛心學習各國真正優秀的東西,結合自己民族的特色和環境,不斷進行消化和思考,最後才會化為真正強身健體的東西。在缺乏母體文化的自覺和認知下,想要接受另一種文化的營養,則會造成嚴重的先天基因缺陷。這種基因缺陷會在人生的前進道路上埋下種種障礙。所以加強文化的自覺認知和自信,豐富自己的脛骨,腳跟自然就穩當,也就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佩服。
人文關懷是一個好的目標,是值得關注的批評利器和標準。美國智者愛默生有一句話:「我最憎恨兩件事,沒有信仰的博學和充滿信仰的愚昧。」文化藝術和文藝評論總是文化人做的事情,假如沒有了信仰,還不如一位農夫。因為農夫從不自喻為「文化藝術家」,不會利用信仰去欺騙和愚弄他人,他們也不懂偷心、盜人、掠術。所謂的指鹿為馬、弄虛作假、濫竽充數等都是文化藝術圈的通病,往往自恃知識廣博的人,欺騙性越大。
中國是個偉大的大國,人口眾多、人民既聰明又勤勞,所以應要培養自身的文化自信和自覺,重新認識和挖掘母體文化的精髓。這不是一種自救,而是一種自信的重新激活。文藝家亦應該要有自己的大胸襟和超凡眼力,不斷磨練和塑造自己,才能洞悉這個複雜和多變的世界。筆者相信,「中國夢」必然是建立在「中國文化復興」的基礎之上,人民有能力、有智慧,只要積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便能為世界作出一點貢獻。
作者係香港油畫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