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故事 潤澤心靈 | 香江故事
文 | 嘻怡
图 | 嘻怡、由受訪者提供
踏入12月,世界各地都被聖誕節的歡樂氣氛籠罩著,聖誕老人的角色源於北歐的傳說故事,至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及消費模式。所以千萬不要小看故事的影響力,「香港安徒生會」深明此理,於是希望透過故事服務社會,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安徒生會」的故事吧!
小義工正在為其他小朋友講故事。
「安徒生會」由一群熱心的外籍人士於1963年在鑽石山木屋區成立,希望透過提供講故事培訓及相關資源配套、創意親子遊戲活動等,為本港基層與弱勢家庭及兒童提供適切的服務,協助孩子與知識型社會接軌。
童話故事伴隨著每個兒童成長,「安徒生會」公共關係經理陳詠詩強調,故事對兒童的心智發展有相當重要的影響,「我們深信閱讀有助兒童擴闊眼界、潤澤心靈。」「安徒生會」成立至今已超過半個世紀,服務遍布全港,2006年成立童話夢工場,更針對性地提供相關資源。陳小姐介紹道:「中心備有逾千本中英文圖書可供會員免費借閱,並推出『家長及學校故事資源套』,為不同圖書度身訂造講故事道具及延伸活動」。
香港雖然是現代化大都市,然而離島地區的資源仍相對缺乏,因此「安徒生會」近年積極服務離島地區,大澳中心主任鄧綺玲表示,「由故事作為服務社區的切入點非常有效,特別是改善親子關係、家庭問題等,所以我們會提供技巧培訓、理論及經驗分享,讓家長成為出色的故事爸媽,運用故事化解衝突、促進親子互動關係。」
人們或許覺得故事是屬於兒童的,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喜歡聽故事,只是故事的內容及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從小培養子女對聽講故事或閱讀的慣性,有助激發他們無窮創意,因為故事可以開拓兒童無限的想像空間,「我們講故事時,常常會讓小朋友猜猜故事的發展或結局,他們總會有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故事沒有對錯,他們可以隨自己創意發揮,在這個過程中引導他們思考,對於培養他們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皆有很好的作用。」鄧小姐說。
梁詩卓喜歡聽爸爸講故事。
梁詩卓從幼稚園開始便常參加童話夢工場的活動,目前雖已升讀小學,但仍是中心的常客,父親見女兒喜歡聽講故事,更參加了中心的義工培訓,每星期去幼稚園講故事,深受歡迎。「我和太太每天都會抽時間講故事給詩卓聽,有時更是她講給我們聽,時間久了,我發現她的表達能力比同齡的小朋友好,例如她講話很淡定,與人溝通時懂得望著對方的眼睛。」
通過聽講故事的培訓,不但可以提升小朋友的自信,更可增強他們的抗逆力,梁先生說:「當詩卓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她會想到某本故事書的主人公是怎麼面對困難,或怎麼解決問題,她自己會透過讀過的故事自我療癒。」
陳詠詩(左)及鄧綺玲均認為故事可以啟發小朋友無窮創意。
很多家長都有給子女講故事的習慣,然而鄧小姐提醒家長,在講故事的時候切忌說教,「有些父母總喜歡講故事時問子女這個字怎麼讀?那個字什麼意思?這樣很容易打斷小朋友聽故事的情緒及連貫性,慢慢會對故事甚至閱讀產生抗拒。另外,也有些父母講故事時喜歡聯繫到子女的行為,例如他們會說『你看小明多整齊,不像你平時東西亂丟。』這樣也會讓小朋友產生反感。」她建議父母在講故事時,應集中在故事的情節及意義上,多問些與故事相關的問題,啟發他們思考。
陳小姐和鄧小姐均表示,其實每個故事中所傳遞的道理,不止適合學生,而是適用於每一位成年人。大人總覺得很多道理自己都懂,但其實很多時候會遺忘,而每次和小朋友講故事的同時,其實也是一次自我提醒。
本文發表於《知識》雜誌2017年12月號(總第88期)
編輯:莫潔瑩
品讀之後,願享同感。
本文允許轉載,轉載請聯繫編輯,謝謝。
by 知識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