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星搖籃:職業足球員培育計劃 | 香江故事
文 | 陳珈悠
仁濟醫院董之英紀念中學(下稱:董之英中學)足球隊多年來在學界足球享負盛名,素有「學界巴塞」之稱。2010至2011學年起更與香港超級足球聯賽勁旅傑志體育會合作開辦「職業足球員培育計劃」,讓學生可在常規課程外,接受專業的足球訓練。當中更培育了不少有潛力的明日之星。現時就讀於董之英紀念中學,17歲的黃梓豪就是其中一位成員。
黃梓豪司職守門員,現時效力於傑志,主要參與預備組聯賽。接觸足球的起點源於電視播放的足球比賽,他十分喜歡當時效力英格蘭超級聯賽球會曼聯的守門員雲達沙,覺得守門員的飛身救球既新鮮又有型,那股魔力使他有樣學樣地走到街場踢球,自此當上了守門員。
從小就以成為職業足球員為目標的梓豪,生活離不開球場,儘管父母反對,希望他專注學業,卻阻擋不住這位足球小子的熱誠,使家人態度軟化,支持他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既是學生,又是職業足球員
梓豪的足球路說不上荊棘滿途,但絕非一帆風順,光是中學,就讀過4間。
他中二時曾北上到廣州入讀有中國足球超級聯賽班霸之稱的廣州恆大所開辦的足球寄宿學校,但礙於中國足協政策禁止內地球會引入中國內地居民以外的守門員,故此在廣州的一年,梓豪只能操練卻無法真正落場比賽,回港後加入傑志足球學院,輾轉之下跟著隊友(俞永康)轉校到董之英中學就讀,參加「職業足球員培育計劃」,再獲傑志賞識簽下職業足球員合約,穿上30號球衣,使他兒時夢想漸漸成真。
簽約成為職業足球員後,梓豪(右二)的訓練時間與職業隊隊員無異。
2015至2020年度本地足球發展策略方案《力爭上游──萬眾一心》裡提到「10,000小時法則」──若一個人要在任何活動達致國際級水平,必須完成約10,000小時的針對性訓練。而「職業足球員培育計劃」就是以「10,000小時深層訓練」為原則,讓學員利用日常上課時間練習,為此董之英中學分了足球班和普通班,學術課程設計上亦會較一般中學輕鬆,以致學生更有效地分配時間。原本就讀於董之英中學足球班的梓豪,簽約職業足球員後,為配合職業隊訓練時間,需轉回學校普通班。現時梓豪每星期固定會有6節的職業隊及U18梯隊訓練,加上每周約2場的預備組比賽和青少年聯賽。比賽犯錯後的自我檢討,再額外加操、依照球隊健身教練指引的體能訓練,成了梓豪的進步方法。「別人會說年輕是一種本錢,容許我慢慢學習,但我覺得要趁年輕時逼自己上心,要在細節上做得更仔細,從而養成一種習慣,才能令自己變成令人信賴的球員。」
目標成為「大港腳」
能夠入選香港足球代表隊、代表香港踢比賽是不少在職球員的夢想,對梓豪來說亦不例外。今年4月,梓豪首次獲選代表香港青年隊參加第十三屆全運會男子足球U18組賽事,「能夠代表香港隊比賽,覺得有一種使命感,所以往往會有超水準發揮,記得第一次代表香港隊時非常緊張,開賽前熱身又喘氣又接不實球,幸好到真正比賽時發揮良好。」以入選「大港腳」為目標的梓豪說道。
或許現已退役的雲達沙不會知道當時的飛撲會造就了另一個人的足球夢,但相信梓豪會與偶像一樣,未來將會在球場上持續發亮。
本文發表於《知識》雜誌2017年12月號(總第88期)
編輯:莫潔瑩
品讀之後,願享同感。
本文允許轉載,轉載請聯繫編輯,謝謝。
by 知識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