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交流 打破少數族裔的溝通隔膜
香港是個多元社會,根據政府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撇除外籍家庭傭工後,非華裔人士佔全港700萬人口中約4%,即約28萬人,當中以白人及南亞裔為首。
左起:何詠欣、練家妙、李詠儀。
然而文化差異、溝通隔膜,彷彿令少數族裔成為社會被忽略的一群。社會各層面又該如何幫助少數族裔青少年融入社會呢?就此,本刊邀請了3位田家炳中學的同學,分別是中六的李詠儀、練家妙以及中四的何詠欣,就此議題作討論。
生活難處源於不認識
練家妙同學的母親是泰國人,因此她較一般人容易接觸少數族裔青少年,從中亦發現了一些他們在港生活的難處,例如語言上的溝通問題、因不認識香港人文而對社區有較低的歸屬感或就業問題等。
何詠欣同學則認為香港社會中對少數族裔絕非抗拒及歧視,亦非不願意接觸,反而是沒有機會接觸和了解少數族裔的生活和文化,所以產生隔膜。就此,她們今年以「共冶一爐」為題,與社福團體舉辦活動讓少數族裔青年及本地華人青年通過煮食工作坊加強兩者之間的互動及交流。
她們接觸過的少數族裔個案有些非常極端,有青少年因不懂中英文而沒有上學,等到18歲就在不同少數族裔公司從事簡單工作;亦有青少年各方面條件都好而考上香港大學,畢業後於國際企業工作。
在「共冶一爐」活動中,她們發現除了膚色、語言外,少數族裔和本地華人學生其實沒有太大分別,大家有著共同的話題,看同一事物有相同的觸覺,甚至連開玩笑的點也一樣,膚色帶來的只是表面不同,但內在卻是相同的。
從教育入手改善語言困難
那麼又該從何入手呢?李詠儀同學認為少數族裔學生的語言溝通問題可從政府的教育政策入手,改善現存教育制度中並沒有為母語非中文的學生提供中文教學的方式,這讓少數族裔學生難以學習中文。若少數族裔學生獲派入讀本地中文中學,會感到更吃力,因為少數族裔學生與本地華人學生學習中文的標準並不一樣,卻又要放在同一標準上進行評估,變相會影響他們的學業成績。
此外,現時的教育政策直接將國際學校和本地學校完全分隔,少數族裔學生多數入讀國際學校,並以英文作日常溝通用語;本地學校則以中文作日常溝通用語,此舉使兩者只能於各自的生活圈學習,變相限制了他們互動的機會。若能加以改革,加強兩者間的互動和交流,將使少數族裔更容易融入社會。
「共冶一爐」以煮食打破少數族裔學生和本地華人學生間的距離。
社福機構應主動打破交流隔膜
練家妙同學認為現時的社福機構對於少數族裔服務的推廣不足,令少數族裔遇上困難時不知如何尋求幫助。她認為社區中心應主動發現急需幫助的少數族裔人士,並以不懂中文的少數族裔人士作重點,提供幫助,而非被動地等待求助個案。
此外,社福機構目前的文化共融活動亦較為單向,或者向本地華人學生介紹少數族裔文化;或者向少數族裔介紹香港本地文化,但兩者不會安排在同一場作直接交流。這樣的交流起不到實質加強互動的功效。
要打破不同民族的溝通隔膜,認識共同生活於這城市的人,讓香港成為一個有文化凝聚力的城市,或許需要參與的不止是以上各個持份者,還有共同屬於這城的你和我。
本文發表於《知識》雜誌2017年12月號(總第88期)
編輯:莫潔瑩
品讀之後,願享同感。
本文允許轉載,轉載請聯繫編輯,謝謝。
by 知識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