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垃圾自己帶走「你點睇」?
文、圖 |陳珈悠
左起:許瀚賢校長、鍾麗螢、鍾麗淇、張紹峰、吳光爍、周英杰、簡仲威老師。
若問市民的周末好去處,相信只要當日天氣不錯,郊遊絕對是一個最佳選項。然而,郊遊時免不了會產生垃圾,走在山林中,不難看見垃圾桶塞滿各種垃圾的畫面,位於露營熱點周遭的垃圾桶所承受的垃圾量就更誇張了。當郊野公園不再設有垃圾桶時,那將會是怎樣的光景呢?
其實自2017年12月中旬起,漁護署已經把全港郊野公園山徑內合共553個垃圾桶全部移除,市民行山要帶走自己的垃圾,在郊野公園亂拋垃圾可被罰款1,500元。在這之前,漁護署在2015年就於部分郊野公園分兩階段實行「自己垃圾自己帶走」計劃,逐步減少郊野公園內的垃圾桶。到2016年,就減少約一半沿遠足徑而設的垃圾箱及回收箱。
全面移除郊野公園內的垃圾桶到底會提升市民自行帶走垃圾的意識還是會讓市民在郊外亂拋垃圾?就讀於天主教新民書院中六的鍾麗螢、鍾麗淇、張紹峰、吳光爍和周英杰,各自發表了他們的看法。
記者曾在露營熱點蒲台島看過垃圾桶被塞滿的畫面。
加強市民環保意識
市民是否有足夠的環保意識成為5位同學的討論關鍵,周英杰認為早前漁護署的「自己垃圾自己帶走」試驗計劃成效理想,垃圾減少有3至9成不等,反映市民現時的環保意識足夠,即使全面移除郊野公園的垃圾桶,亦不會加重環境負擔;而鍾麗螢則持相反意見,她認為在郊野公園全面移除垃圾桶後,市民或許會將垃圾丟在山野上,在缺乏誘因的情況下,或許較難達致預期效果。加上有不少外地遊客來香港旅遊時都會到郊區行山,全面移除垃圾桶或會造成外地遊客的不理解。
在全面移除郊野公園內的垃圾桶後,更有團體建議減少燒烤場垃圾桶,5位同學一致認為此建議未必可行,張紹峰與鍾麗淇均表示由於市民到燒烤場燒烤時會產生帶有液體的垃圾和食物殘渣等,故較難帶離燒烤場範圍,對市民來說亦會構成過度不便。
教育與實踐保護環境
全面移除郊野公園內的垃圾桶是否可行有效,關鍵在於市民的環保意識。要提升及推動市民的環保意識,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吳光爍曾參加香港外島清理海灣垃圾活動,他認為如能配合傳媒報道,同類型活動能有效引起公眾反思,提升市民的社會責任感。而近年社會提倡升級再造(Upcycling),即是將垃圾作為原材料,以其特質製作成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新產品。吳同學認為政府可為相關企業提供資助推動其發展,並從不同方面引導社會和公眾使用環保新產品。
全面移除郊野公園內的垃圾桶只是起點,未來能否全面移除城市內的垃圾桶,嚴格實施垃圾分類就是後話了。但可預見的是,香港政府最快於2019年落實垃圾徵費,或許源頭減廢、減少製造垃圾會成為市民的一個新課題。在生活中又如何減少廢物呢?5位同學就以接下來的學校旅行日作例子,提議用不鏽鋼餐具代替即棄餐具、以野餐墊代替膠枱布、將可再用的水樽代替膠水樽等。
本文發表於《知識》雜誌2017年12月號
編輯:莫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