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最美最有希望的事業 | 訪第二十三屆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主席余毅

文 |上福

图 |由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提供

古希臘先賢蘇格拉底說過,「美德就是知識」。也被譯為「知識就是善」。在香港就有這樣一批人堅持「善行天下,教育為先」,23年不變,出錢出力,幫助莘莘學子汲取知識、成為社會有用之材。

余毅主席出席青海省循化縣道幃鄉拉科村正心希望小學落成典禮,與該校的藏族學生一起。

他們就是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的賢達們,23年來籌得善款3.48億港幣,在內地捐建了600所「希望小學」,幫助萬餘名學子完成學業,獎勵了548名寧夏、青海最美鄉村教師。助學善舉延伸到香港、台灣,為本港40多所中學提供助學獎學金,並在台灣南投援建兩所「希望小學」,善行義舉得到海峽兩岸和香港當地教育界的稱讚。就在12月9日基金會為香港北區、大埔區40所中學200名品學兼優、自強不息的學生頒獎前夕,記者採訪了基金會現屆主席余毅。

余毅主席在介紹基金會助學善舉的理念時說,基金會各位同仁都認為行善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境界,是一份對社會的責任。因為幫助貧困孩子接受教育,讓貧困地區在經濟還沒富之前教育先富起來,是解決中國教育的最後一公里問題,是一項最見到未來希望的事業。基於這個認識和責任感、榮譽感,許多福建在港鄉賢一參加到這個行善隊伍來,就再沒捨得離開。他也是15年前戴上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金色「善」字徽章後,就再沒放棄。

教育是最美最有希望的事業 |  訪第二十三屆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主席余毅

謝燕川籌委主席(左一)陪同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高翔(左二)代表基金會接受余毅(右一)、余周巧雲伉儷遞交的170萬港幣捐款。

他還記得當年參加基金會一場活動,基金會有人遞給他「善」字徽章問,這個你會戴吧?他一見是善字,接過便戴上。對方又激勵他,以後賺到錢,記得捐錢給希望工程啊。十幾年來,余毅在生意上有高潮,也有過低谷,但他在董事、執行董事、副主席的崗位上堅守,沒有懈怠,體現出一種信念上的毅力。作為一個小企業主,他不吝付出,先後為基金會的希望工程捐款380多萬港元。從一介小商家而言這已難能可貴,但更難得的是肯拿出時間,有呼必應,把身心投放到助學的慈善事業中。

余毅滿懷熱情地加入基金會慈善助學行列,最早是2003年在桑梓之地漳州市為平和縣鄉村捐建一所小學。其後,跟隨習近平主席當年主政的福建省對口扶貧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步伐,余毅隨基金會大流,到西部山區,主動為中寧縣深山走出的孩子捐建余長順希望小學(原紅梧完小),並捐建了電腦教育室。他從孩子們求學雀躍的神情中看到了教育的希望,進而從助學轉向助教,發起創立了寧夏首個獎教基金「余毅最美鄉村教師獎」。幾年下來先後有300多位教師獲獎。今年的獲獎教師之一左莉就是一位表示願把青春奉獻給鄉村,「在鄉村教育事業中,行著高尚的美麗足跡,追尋著最美的教育人生」的教師代表。基金會獎教行動也在青海推行,為西部教育留住了一批值得信賴和托付的教師。

接過基金會主席之棒,余毅忙得不可開交,常常為了會務顧不得公司的事務,個人大部分時間給了基金會。在他帶領下,基金會各項事業也風生水起:基金會籌得本屆善款2200萬港幣,在內地捐建希望小學23所。為加強與內地助學事業的聯繫,不到一年已先後5次帶團到內地交流。

教育是最美最有希望的事業 |  訪第二十三屆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主席余毅

余毅主席(左)贊助寧夏回族自治區——最美鄉村教師,並赴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向獲獎老師頒發證書和獎金。

基金會在做了多年內地慈善助學之後,近年視線移向自己賴以立足和發展的香港,在香港開始助學獎學計劃,2017年度更是發揚光大,在新界東的北區和大埔區中學推行「楊自然、楊自順、吳天墅、劉輝峰、余毅獎學金計劃」,鼓勵貧苦學生發奮求學。基於血濃於水的同胞感情,基金會還把海峽對岸福建鄉親對教育的關愛帶進寶島台灣。當年基金會在台灣「八八風災」後參加福建省考察團赴台考察,資助台中43名孤兒學習費用,並援建南投縣榮華小學和雙龍小學兩所希望小學。如今這兩個援建項目都已兌現落實,改善了當地的辦學條件。

對香港和台灣的慈善助學目前正日益成為基金會事業的新增長點,通過這些助學,余毅主席希望海峽兩岸及港澳的學子不僅有血濃於水的民族情,更有一顆中國心,學有所成,日後助力中華民族復興。教育是最美最有希望的事業 |  訪第二十三屆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主席余毅


本文發表於《知識》雜誌2017年12月號

編輯:莫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