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和媒體入手 徹底剷除「港獨」思潮
文|傅霾澈學研社研究員
反思既有的香港教育,需要把確立香港學生對國家認同和政治認同作為正式的教育目標。圖為香港理工大學學生正在學術交流
習近平主席在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親臨視察,並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為近年的政治爭拗一錘定音。褫奪議員資格案和司法覆核等事件的勝利固然可喜,但這不過是除去了「港獨」思潮冒出地面的「草」。筆者認為,它的「根」一天未除,他日還會長出新的「草」來,而「港獨」思潮的「根」,就是教育和媒體。只有從這兩個方面入手,才能從源頭上淨化有害思想,為香港樹清正之風。
「港獨」刻意對立
阻礙經濟社會發展
習主席早前在香港的講話中指出,「任何危害國家主權安全、挑戰中央權力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權威、利用香港對內地進行滲透破壞的活動,都是對底線的觸碰,都是絕不允許的。」這段話清晰地表達了中央的立場,「港獨」分子卻刻意無視習主席的金玉良言。
習主席又指出:「陷入泛政治化的漩渦,人為製造對立、對抗,那不僅於事無補,而且會嚴重阻礙經濟社會發展。」事實上,「港獨」分子的生存之道就是要人為製造對立、對抗,一心阻礙經濟社會發展。世界各地的反對派都是力求把局面搞得一團糟,以此來證明政府的無能,激起民眾的不滿,來為自己「上台」創造條件。只要認清這一點,便足以對「港獨」分子死心,因為他們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筆者一直認為,好話說盡依然不聽,就不能怪人家不客氣。最近香港特區政府的立場漸趨強硬,反對派接連敗退。繼2016年「青政雙邪」因瀆誓被褫奪立法會議員資格後,2017年7月又有4人步其後塵,被高等法院原訟法庭裁決失去立法會議員資格;同年8月東北發展案中13名原本被輕判的被告,在律政司提出司法覆核後,改判即時監禁8至13個月;緊接著在衝擊政總案被輕判的「雙學三丑」也被改判即時監禁6至8個月;同月,法院對旺角暴亂的4名參與者分別定罪量刑;10月再有9名嫌疑犯被控暴動罪和刑事毀壞等10項罪名,被裁定表面證供成立。
上述事件可見,法治得到了彰顯,而「港獨」的囂張氣焰也被消減了不少。社會對是非黑白總算有了清晰的認識,但是卻不能過於樂觀。
社會瀰漫歪風是本
「港獨」亂象是標
正如衝擊政總案的判決書批評中表示,近年社會瀰漫著一股歪風,有人以「追求心中理想」又或「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力」作為藉口,肆意違法,一些「有識之士」更鼓吹「違法達義」,鼓勵他人犯法。近年香港包括「港獨」在內的一切亂象都是源於這股歪風,歪風是本、亂象是標。如果不能及時剎停這股歪風,各種亂象便會甚囂塵上。誠然,「港獨」分子趁2017年9月開學之機,通過校園平台瘋狂反撲,又趁機奚落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家中的不幸事件,搞得各大學校園烏煙瘴氣。
後來十所大學的校長齊聲譴責,校園「港獨」之風方才漸止。可在2017年10月份的兩場香港隊主場的足球比賽中,再有人向國歌喝倒彩,令國歌法的本地立法迫在眉睫。另外,香港特區政府在2017年11月份正式啟動「一地兩檢」的「三步走」程序, 估計反對派現已摩拳擦掌,準備在2018年的本地立法階段時「搞事」了。
至於「抗爭」從體制和街頭走向校園和球場並不奇怪。2014年非法「佔中」企圖癱瘓經濟,迫使中央在普選方案讓步,最後以失敗告終。此後,反對派認為「和平」手段已經失效,激進思潮開始冒起,並在2016年年初的旺角暴亂達至頂點。事後多名「港獨」分子和激進本土派當選立法會議員,孰知中央政府通過釋法將6名議員逐出立法會,意味著他們再也不能通過選舉晉身體制內進行抗爭。
法院一系列的嚴格判決,同樣為社會運動的參加者帶來了另一個沉重打擊。日後過激的抗爭行動將面臨著更高的法律風險和成本,變相堵住了「港獨」和激進本土派街頭抗爭路線的出口。不過在他們眼中看來,種種「義舉」不但毫無作用還備受打壓,是故需要宣洩多年積聚的怨氣,如同火山一樣,哪個環節最脆弱,便從哪裡爆發。
只有從源頭上淨化有害思想,才能為香港樹清正之風。圖為中環的聖誕樹
對國家欠缺認同
是分離興起的首要因素
面對這種「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局面,斷然不能被動應對。哪裡有洞便去那裡堵漏,將注定疲於奔命,況且要堵住所有漏洞也不太實際。所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是長久之計。至於「根本」,不少意見認為,回歸以來各種經濟民生問題未能盡如人意,成為反建制思潮萌芽和壯大的土壤。但筆者認為,這不過是反建制思潮出現的充分因素,而非必要因素。
世界上很多地方的經濟民生比香港差得要多,也沒出現分離運動。比如泰國前幾年代表中產利益的黃衫軍和代表基層利益的紅衫軍輪流「坐莊」,社會雖然是高度撕裂,但雙方始終認為大家是一家人。而10月初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獨立公投則不一樣,加泰羅尼亞人從來不視自己為西班牙的一分子。以前經濟穩定,算是暫時掩蓋了矛盾,一旦經濟逆轉便立刻萌生去意。由此可見,對國家欠缺認同才是產生「民怨」的主因。
一些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缺乏對國家的認同感。如果說過去是殖民地政府刻意為之,那回歸後依然如此就是一個大問題了。因此習主席坦言:「香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制度還需完善,對國家歷史、民族文化的教育宣傳有待加強。」
教育和宣傳,正是「港獨」問題的癥結所在。人的很多觀念都是在求學期間形成,所以學校對於塑造一個人的精神氣質起著莫大的作用。人在工作以後需要了解社會,而媒體則是最主要的渠道。新興的社交媒體對年輕人的影響尤其顯著,但這兩個領域的話語權基本落在反對派手中。學校藉著樹立學生反思能力和批判意識的名義,對中國歷史和文化進行歪曲和貶低,使學生對國家缺乏認可,更遑論感到自豪了;而媒體則打著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的旗號,對中國內地發生的事件選擇性報道、極盡抹黑之能事,使香港社會對內地充斥著負面觀感和言論。
矯正媒體報導 確立教育目標
香港教育的問題,不僅是2012年國民教育推廣的失敗所致,更是回歸20年來香港沒有讓學生形成對國家最基本的認同和對「一國兩制」的全面準確理解所致。學生對國家長期抱有負面評價,成為了沒有家國情懷的浪子。反思既有的香港教育,需要把確立香港學生對國家認同和政治認同作為正式的教育目標,在課程上要得到反映和保障,並且從課程到師資,乃至考試安排等都要做出一系列改變。
甚者,香港的媒體亦需矯正。不少媒體從業者對西方的價值觀高度認可,卻不知西方主導的全球化正迅速退潮,而中國則成為全球化最新的動力。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及秩序正在劇烈重構,媒體一味宣揚內地的負面消息、敵視情緒及片面化信息,令香港不少的年輕人被洗腦,是故當前香港急需一個相對平衡及健康的輿論氛圍。在學校和媒體長年的渲染下,香港青年不「反中」才是怪事,而「港獨」思潮的出現似乎也變得順理成章,如同加泰羅尼亞一樣。以前香港經濟環境良好的時候,各種矛盾被掩蓋,一旦經濟形勢逆轉,矛盾就浮上了水面。所以有人提出,通過經濟手段解決問題,包括設法提高青年的收入,協助他們置業等等。但在筆者看來,實在是治標不治本。須知經濟的周期性起伏乃是常態,這次以經濟手段解決了問題,等下次經濟低谷之時,相同問題依舊出現。所以,經濟不景氣只是「港獨」滋生的合適條件,錯誤的教育和宣傳才是「港獨」思潮崛起的根本。
想要撥亂反正,必須徹底剷除「港獨」的根本。只要香港人都把自己視為中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哪怕極少數頑固的「港獨」分子想要興風作浪,哪怕香港再次面臨經濟低谷,最後也能穩如泰山,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一部分。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雜誌2018年1-2月號
編輯:李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