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交流模式亟待調整改進
文 |林金源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遠望》雜誌社社長
兩岸交流政策需要優化設計,以助兩岸統一。圖為全球華僑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日前在意大利舉辦
自從1987年兩岸打破隔絕狀態起,30年來,台灣海峽雖然風雲詭譎,但都無法阻斷民間對於兩岸交流的渴望。過去30年間,兩岸經貿的往來、人員的互訪、交流的範圍,大體呈現長期穩定增長趨勢。但交流是手段,並非目的。對於期盼國家統一者而言,大家最關心的是:30年來的兩岸交流,是否有助於反「獨」促統,交流模式今後應如何改進,才能更有助於反「獨」促統。
反「獨」與促統看似一體兩面,但其實是不同層次的問題。前者較易,後者相對有難度。只要中國國力夠強,外國勢力自然不易介入,「獨」派不成氣候,就不敢宣布「台獨」。但如何讓藍營及綠營,衷心以做中國人為榮,願意攜手邁向統一之路,就相對困難了。
30年來,大陸方面希望透過兩岸交流,化解台灣人對大陸的誤解與偏見,並經由民間往來的擴大與深化,助力邁向兩岸融合和統一。但是交流30年來的效果,顯然不如預期。說明交流政策必須做出一定調整,否則難以達成促統目標。
島內已無遏「獨」有效力量
1987年的台灣,多數民眾自認是中國人。晚年具有偏安思維的蔣經國,儘管為了表達對台灣本土的認同,說出「(我)也是台灣人」的話,但蔣此話的前半句先說:「我是中國人」。當時台灣社會對蔣的表態只有讚許,沒有攻擊。換言之,此時台灣社會認定「中國人」與「台灣人」之間的關係,即便不是大範圍國家民族認同(中國)涵蓋小範圍地方認同(台灣)的關係,至少也是相容並蓄、毫不衝突的關係。
但1992年之後,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民意調查顯示:台灣民眾自認是廣義中國人(含「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率,從1992年的70.9%逐漸下降到2017年的40.4%;自認是台灣人(但不是中國人)的比率,則從1992年的17.6%逐漸上升到2017年56.0%。兩者此消彼長的拐點,就發生在馬英九上任的2008年,並在馬推動兩岸擴大交流中繼續拉大差距,直到2014年發生學生佔領「立法院」事件後,廣義中國人降到最低點36.0%,台灣人(但不是中國人)增長至60.6%。
有關「統獨」立場方面,台灣民眾在1994年主張「永遠維持現狀」(即隱性「台獨」或「獨台」)、「偏向獨立」、「儘快獨立」的比率分別是9.8%、8.0%、3.1%(合計20.9%),當時支持統一者仍有20.0%。前三項數字到2017年分別增至25.1%、17.9%、5.7%(合計48.7%),支持統一者剩11.8%。這些數據顯示,台灣的反中、分離意識越來越強,即便在馬英九執政時兩岸交流不斷擴大的趨勢下也未消止。
1987年的台灣政壇,國民黨獨大。當時剛成立的民進黨,還不敢亮出「台獨」立場。30年後,綠營不但贏取最高行政職位,也成為立法機關最大黨。正在執政的民進黨,正逐步建立「台獨」的「正當性」,又成功將國民黨徹底分裂,今後即使蔡英文無法連任,繼任者難保不是綠營政客。表面上看來,國民黨尚佔有部分政治版圖,考慮到台灣存在「身份認同」問題的選民結構,藍營若想贏回政權,很有可能在「獨台」的路上越走越遠。所以大陸方面必須認識到:台灣內部已無扭轉、遏止「台獨」的有效勢力,大陸必須直接面對「台獨」。
從上述認同民調的長期趨勢,以及「獨派」政治版圖的明顯擴張,表明「反『獨』促統」運動在過去30年來並不成功,也表明大陸方面對台措施與交流模式有待調整。
認清台灣「統」「獨」真實現狀
制定正確、有效的對台政策與交流模式之前,必先認識真正的台灣現況。在「太陽花運動」之前,大陸幾乎把馬英九主政的8年,當作對台戰略機遇期。台灣發生學生佔領「立法院」事件後,國民黨「不但無法牽制『台獨』甚至還助長『台獨』」的真相才漸被認清。但即便如此,有大陸學者還是表示交流的「速度」太快,嚇到台灣民眾,才會引起反彈。他沒看清的是:被綠營綁架的台灣,反彈、反對的是兩岸經貿整合的「方向」,不是交流的「速度」。
甚至還有學者認為,民調中「永遠維持現狀」的比率高達四成九,顯示「台獨」遭遇重大挫折。這種看法是把主張「永遠維持現狀」的民眾,視為反「台獨」民眾,才會得出如此樂觀結論,卻忽略了許多求「獨」但忌諱大陸動武者,只好以「維持現狀」遮掩求「獨」的真正心意。事實上,「台獨」在很多人台灣人心中早已取得法理「正當性」。
前述政大選研中心的認同與「統獨立場」調查,就是較能顯示台灣局勢真相的指標,也是對台工作績效的考核依據。如果長期以來的對台政策、交流方式是正確、有效的,島內主張統一以及自認中國人的比率應呈現長期上升趨勢才對。在短時間內,對於低階層單位的考核,可能會以招待多少台灣人、辦多少活動、動支多少金額,作為績效評量指標。但對於越高層單位、越長時期的考核,越不能如此。
台灣現有多項關於「認同與統獨立場」的民調,其結果出入不小,這和問卷的設計、誘導有關。政大的調查方式比較素樸、直接,其結果也較具參考價值。另有一類粉飾太平的民調,設計者明知「獨」焰正熾,但他們擔心大陸對台灣提高警覺,會祭出對台緊縮政策,讓目前窘況畢現的台灣更窘;或者他們為了替綠營找台階下,擔心大陸施壓會逼使綠營更「獨」,所以主導出一些較「樂觀」的民調結果,盼能緩和兩岸局勢。大陸官方、學者如果聽信這類民調,台灣現狀的真相將受蒙蔽。
為免於台灣經濟依賴大陸,綠營確實抗拒兩岸經貿往來,但他們並不排斥人員交流。因為綠營認為,「台獨」思維獲得多數人接受之後,台灣多數民眾已經產生根深蒂固的「獨」素,前往大陸交流也很難改變。反而可以誤導他們或抱著搜集情報的心態,或抱著搜集大陸落後、不民主、不文明的證據,強化自己的「台獨」立場。抱持這樣心態的台灣人到訪大陸,不但不會對中國產生認同,反而更固化其分離意識,綠營因此對兩岸交流有恃無恐,甚至有時還有些歡迎。
對於與大陸交流後,由「獨」轉統者,未來應提高接待規格。圖為台灣日月潭美景
交流內容需有針對性設計
交流是促統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錯誤交流甚至造成負面效果。所謂錯誤的交流,至少有兩層意義。第一,不宜沒有區隔的以同樣方式接待每一個台灣人。大陸或許基於「以大事小」的胸襟,以往對所有台灣的團體、個人都熱情相待,即便「台獨」立場鮮明者也不例外。這會造成親痛仇快的副作用,更增添「獨」派回島內興風作浪的籌碼。與「獨」派對話、溝通,無可厚非,但應「以直報直」,切忌討好。交流之後,該人士在台言行是否改變,應密切觀察。由「獨」轉統者,應提高接待規格;仍執迷不悟者,應降低規格,甚至停止交流。
對於反「獨」但也拒統的「獨台」派,亦應比照前述原則辦理。台灣有一知名大報,「獨台」立場鮮明,該報主導言論者屢屢受邀赴陸交流,但回台後繼續宣揚「獨台」理念。大陸重要媒體無視該報特質,多次與之進行團體交流,越發讓該報有恃無恐。「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大陸廣發胡蘿蔔、不動棒子的做法,容易縱容「獨台」和「台獨」者。
第二,交流的項目與內容,必須針對台灣的特殊狀況精心設計。大陸接待的不是一般遊客,當中有不少是長期遭受「洗腦」、深具分離意識的台灣人。接待單位如果不了解這些人「反中」、「求獨」的心態及其歷史背景,就不能有效展開宣傳工作。
須防形體交流 無心靈交集
就大陸的發展與成就與進步來說,很容易讓任何不懷敵意的訪客留下正面印象。接待這樣的訪客,不需多言,只要誠摯打開大門,任憑他們走進大陸任何角落,都可達到增進了解、提升感情的目的。唯獨來自台灣的訪客,很多人心中已有「定見」,想拉近與他們的距離必須精心設計,否則可能只做到形體交流,卻毫無心靈交集。
根據資料顯示,仍有約三分之二台灣人沒去過大陸。為了讓更多台灣人實地了解大陸,福建將針對首次到大陸且選擇去福建發展的「首來族」現金補貼。凡是前往福建求學、投資、創業、就業、探親等,皆在補貼之列。此一政策用心良苦,它背後的邏輯似乎是:台胞訪陸有助國家認同。但因為多數台灣人沒去過大陸,導致台灣社會對大陸仍有敵意。如果補貼、鼓勵他們訪陸,就有助於反「獨」促統。
值得注意的是:兩岸交流30年來,累計去過大陸的台胞越來越多,但是台灣島內的分離意識卻越來越強烈。上述補貼「首來族」的邏輯面臨挑戰。如果「首來族」值得補貼、鼓勵,那麼走訪大陸越頻繁者是否也會有越強的國家認同?這是值得客觀調查的問題。但觀察許多在大陸賺錢、久住的台商,仍支持「台獨」,更突顯出單純鼓勵台灣人到訪大陸,效果是否理想的問題。
台灣人是否願意客觀、善意看待大陸,遠比是否去過、去幾次大陸更重要。與其補貼「首來族」金錢,不如贈送他們一套精心設計的文化產品,以淺顯的方式,介紹兩岸在近代歷史中的連結、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美與高明、有別於西方民主的中國政治制度、中國有別於西方的外交政策等等。
(本文為台灣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台灣《遠望》雜誌社社長為《紫荊論壇》撰寫的文章。文中所述均為作者個人觀點和看法。)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雜誌2018年1-2月號
編輯:李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