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評析 對症下藥反「港獨」
陳振寧|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秘書長
必須先全面、客觀和準確評析「港獨」現狀,才能對症下藥反「港獨」。圖為早前舉行的反「港獨」集會
近年以來,「港獨」時常成為輿論焦點。然而社會上這種「港獨」的論調,並非突然冒出。據「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調查稱,由2005年至2007年,持續約有兩成多的「受訪者」表示支持「港獨」。近年來,這種論調逐步轉變成為具體行動,包括出現支持「自決」「港獨」為綱的政團,而其頭目更一度當選立法會議員。事實上,「港獨」在香港並無出路,但是在政治現實裡,「港獨」/「自決」常被反對派用作吸引眼球,進行政治動員的議題,中短期而言並不會在輿論上消失。在考慮應對「港獨」問題時,必須先全面、客觀和準確評析「港獨」現狀,才能對症下藥。
中國著名法學家孫國華教授曾將法律的本質概括為「理」與「力」的有機結合。「理」主要指社會客觀規律、人們廣泛接受的道理以及普遍的法理;「力」則是公權力所提供的一系列強制性保障措施。對法律而言,「理」是基本的,是法律調整,尤其是立法的關鍵;「力」則是必要的,通過制裁違法行為來確保法律得到遵守。
反對「港獨」者比例續升
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於2017年5月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相較2016年7月,受訪者中表示支持「港獨」的百分比由17.4%降至11.4%。據報道,若把受訪者按年齡層進行分析,結果發現15至24歲的受訪者表示支持「港獨」的百分比由39.2%急降至14.8%;反對的則由26.0%急升至43.0%。而25歲至39歲的受訪者表示支持「港獨」的百分比由23.8%下降至21.9%。至於其他年齡層,支持「港獨」的比例均下降,而表示反對的比例均上升。
對於支持「港獨」的比例下降,有意見認為是特區政府換屆在即,有助舒緩「激進」政治訴求的壓力。然而,2016年的調查中受到立法會選舉的效應影響的因素卻被忽略。2016年先有立法會新界東補選,後有立法會常規選舉。當時選舉中被反對派熱炒的內容包括「港獨」「自決」「公投」「取消參選資格」等。隨着立法會選舉結束,此等議題降溫,支持「港獨」的比例下降並不意外。另外,立法會選舉中鼓吹「港獨」「自決」「公投」等的人士,時至今日部分失去立法會議席,部分官司纏身,部分消聲匿跡。這些情況令反對派陣營內彌漫着挫敗、失望的氣氛,進而打擊其支持者對有關主張的支持。而選舉後有關頭目之間的反目、相互指責,以至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的種種表態,可能讓部分人從政治想像中重歸現實,或從未有取態變得有傾向,對有關主張加以反對。
同時也必須留意,雖然表示支持和反對的比例有明顯變化,但是若然把每次調查中表示支持和反對的總數合併起來,會發現2016年7月的是65.2%,而2017年5月的則有57.8%,願意表態者的比例下降。究竟受訪者是否真的無取態,而去選擇一些不會顯示其取態的選項,值得思考。其中一個合理推論是部分因立法會選舉效應而表示支持「港獨」者,政治熱情降溫,傾向選擇較中性的選項;部份因現時「港獨」沉渣泛起,所以不太願意表示真實取向等。
「烙印說」「成熟說」初析
而這個調查結果也讓我們思考年輕人的政治取態的穩定性問題。相較年長受訪者,年青受訪者的態度變化幅度明顯較大。這難免令人考慮此現象是否跟外國學界的研究結果類似,就是年輕人尚處於政治社會化階段,其政治取態尚待成熟,還有一定的變動空間。此種考慮背後通常出現兩種極端的看法,以非法「佔中」為例,筆者姑且把其分為「烙印說」和「成熟說」兩種。
「烙印說」認為受非法「佔中」影響,有年輕人受到蠱惑,對此表示贊同,而其身邊的同輩也會覺得非法「佔中」是他們這一輩的共同事情,抱有同情、不反對的心態。從廣義而言,非法「佔中」成為這一些年輕人的「烙印」,其政治取態變得更為「偏激」。
「成熟說」則認為即使非法「佔中」現時影響範圍較大,但是那只是青年人的「剎那間」的激情,隨着時間過去,年輕人會面對工作、結婚、生育等現實問題,屆時便會變得較為實際,逐漸認識到「港獨」「自決」「公投」等只是一些「政治口號」,並不可行,更重要的是推動經濟發展,改善民生。因此,他們會對阻礙特區政府施政的「不現實」口號或行為感到反感。
這兩種看法會帶來兩種應對「港獨」的不同態度:認同「烙印說」者傾向認為必須採取主動,例如對於任何傾向「港獨」的言論或行為,必須予以反駁,不能再令更年輕的一輩受到影響。其理據主要是回歸以來,基本法被有意無意地曲解,若欠缺權威的說法,則可能令「錯誤」的理解變成「主流」意見,將來難以逆轉;後者認為對於「港獨」議題,可用「被動」的態度處理,例如出現任何涉嫌違法行為,嚴格執法便可。其理據主要是香港的「多元意見」來自其獨特的政治發展歷程,只待時間過去便能逐漸調適市民心態,但若高調應對,可能會「適得其反」,即只會令本身不關注有關議題的市民變得關心,更可能令部分市民同情鼓吹「港獨」者,形成推波助瀾的效果。
事實上,上述兩種看法各有其理,而現實環境裏這粗略劃分的兩大類市民也缺失存在,關鍵問題是哪一邊佔的比例較多、如何變化。在缺乏其他有效的分析工具下,一個常見的做法是對相關民調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看其比例變化,但這也只能做出較粗略的判斷。
青年人對於「港獨」的看法十分複雜,必須針對不同情況有針對地應對。圖為某青年活動
青年人態度複雜 應對方法不同
若從研究者的角度看,青年人對於「港獨」的看法十分複雜,如在「贊同」「港獨」者中,確實有一些歷史知識貧乏、欠缺基本常識和思考能力的青年,對「港獨」言論盲從盲信,被誤導、被煽動而要「追求」所謂「自決」「港獨」。他們在「港獨」議題上扮演激進支持者的角色;但更多青年人本身對「港獨」並無明確的認知和強烈的認同,只是對非法「佔中」等一系列事件持有「同情」心態,且主要是對現時社會的各種問題心存不滿。他們更多在「港獨」議題上扮演追隨者的角色。因此這兩部分人應有所區別,應對的角度也應有所不同,應對前者需要更關注教育工作;應對後者則需要更着力改善社會民生,並積極引導他們理性參政,營造和諧良好的政治環境等。
在反對「港獨」者中,部分年輕人主要關注其個人以至整個社會的競爭力,認為不應為政治事件「吵吵鬧鬧」,應更着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也有部分人認為「港獨」議題「不切實際」,主張關注「政改」議題。這部分人,更多視「港獨」為工具、手段,他們的價值取向 (如「爭民主」「爭普選」等)與某些「港獨」支持者相同或極為相似。這兩部分人中,後者在某些重大政治事件上,更容易向支持「港獨」的方向變動。
就此,研究「港獨」問題,除了依靠重複多次的橫斷面(repeated cross-sections),即像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那樣,在相隔一段時間後,向另一批隨機抽出的受訪者詢問同一條問題,以觀察總體變化外,還可考慮更多研究方法,例如進行固定群(panel)研究,即向同一批人定期詢問有關問題,觀察個體變化;組織「焦點小組」,了解相關政治取態背後的理據、邏輯等。當然,「港獨」問題有其敏感性,研究起來自有難度,這需要多管齊下,把不同方式得出的研究結果互相比較和引證,才能更全面了解有關情況,把握「港獨」的「虛」與「實」以及「虛」與「實」之間的轉換。
要關注25至39歲
年齡層人群的動向
值得留意的是,在眾多年齡層反對「港獨」比例均上升時,唯獨25歲至39歲年齡層人群卻呈現逆向變化,其反「港獨」比例由45.3%下降至34.2%。該年齡層正群體進入人生另一個階段,包括結婚、生育等,普遍認為他們理應變得更為「實際」,但情況卻與預想的不同。筆者認為,這一現象同該年齡層面對的困境與壓力有關,沉重的生活壓力及難解的社會問題,尤其香港樓價和租金屢創新高、向上流動的機會被認為日益減少等,令這一群體十分焦慮和不安,某種程度上也影響其政治取態,故相關研究應關注這一年齡層人群的情況。
最後,在評估有民調的11.4%受訪者支持「港獨」的比例,以及其帶來的實際政治效果時,必須取得進一步的參考資料。筆者認為,相關分析研究更應關注口頭上支持「港獨」和實際行動上支持「港獨」的差別。後者應可從問卷設計中進一步探討,例如受訪者曾否參與「港獨」/「自決」的遊行、投票予提倡有關立場的候選人、加入有關政團、捐款予有關政團、為有關政團擔任義工等。這些都需要更多的研究方法並用,才能作出全面、客觀的現狀評估,也才可能提出確實有效的應對方法。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雜誌2018年1-2月號
編輯:李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