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把更壯美的紫禁城交給下一個600年
2017年6月29日,故宮博物院正式與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簽訂合作備忘錄,在西九文化區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預計2022年竣工亮相。該館將長期展出故宮的文物珍藏,並通過多媒體展示、講座、文創產品營銷等方式展現故宮文化。作為世界上文物藏品和文化資源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故宮博物院在經歷了近600年歲月的洗禮之後,濃縮積澱了燦爛悠久的中華文化。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建成,將令香港文化大都會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本刊記者 馮琳
近幾年,隨著開放面積日益增加、重量級展覽層出不窮,故宮博物院遊客人數持續攀升,已成為當今世界上觀眾來訪數量最多的博物館,在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傳承方面博物院也開拓創新,成績斐然。本刊記者近日專訪了故宮博物院單霽翔院長,他表示,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基石,要把一個更加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讓故宮所有的文物都活起來
記者: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您如何理解文化自信,又將如何帶領故宮實踐文化自信?
單霽翔:學習十九大報告,有兩句話我感觸很深。一是關於文化的,習近平主席說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第二就是文化自信,這是國家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一個把文化比作靈魂,一個把文化稱為力量,這就使我們這些文化工作者切實需要轉變平常的認識。
2017年8月6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到訪北京故宮博物院,並和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與參加故宮博物院青年實習計劃的實習生傾談(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過去的許多報告,都是把扶貧、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等方面作為民生事業最主要的工作,這是毫無疑義的。但今天當人們的溫飽問題解決以後,在大家精神領域的健康、品質生活的養成方面,文化其實起著更加重要的作用。
習主席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復興”兩個字是十九大報告中談及最多的名詞之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並不是都能理直氣壯地談復興的,我認為必須有三個條件。
第一,要有燦爛的文化、輝煌的歷史,才能談復興。習主席曾站在故宮保和殿前向特朗普總統自豪地說,我們中華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中華民族從來沒有斷過流,是世界上唯一不間斷的文明。正是因為中國有這樣的基礎,才能夠說有文化可復興。第二,中華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是遇到過一些坎坷的,一些文化甚至曾被低估。比如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們被帝國主義列強欺辱侵略長達一百多年。正因如此,我們才有了一個全民共識,就是一定要把中華民族復興起來,重建我們的自信,重建我們的美好狀態。有的國家有不光彩的歷史,它就不配談復興。第三就是和平,並非所有擁有悠久歷史的國家都可以談復興,比如一些國家還在戰爭狀態、還在爭取統一,所以他們沒有條件談復興。
2017年12月初,故宮文物醫院內工作人員悉心工作。故宮文物醫院是目前中國國內面積最大、功能門類最完備、科研設施最齊全、專業人員數量最多的文物科技保護機構,也是服務於“平安故宮”工程子項目“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的重要工程(圖:中新社)
我們今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步步走向更加繁榮富強的未來,所以我們有資格、有能力談復興,這三點缺一不可。我理解的文化自信就是建立在這些條件之上的,是建立在我們中華民族一定要實現復興的基礎上的。
當然,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不是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必須要用更大的毅力,更堅韌的意志,一步一個腳印地來實現。而作為故宮博物院來說,我們也是歷經坎坷。如果我們只是單純為了守住這個地方,考慮少開放比多開放風險小,把文物都存在倉庫裡,那我們對文化復興就是沒有積極的態度。
所以,故宮博物院今天也是按照習主席的要求,讓所有的文物都活起來,讓它們融入人們的現實生活中,為人們的未來作出更多的貢獻。有這種積極的態度才有文化自信,有文化自信才有燦爛的未來,所以我們要永無止境地往前走,把故宮博物院做成人民的博物館,讓大家受益無窮。
對於文物保護,對於文化設施建設、博物館文化的弘揚,我們也應該有這種精神,才會不斷地進步。我們希望能把一個更加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建設故宮也需“眾人拾柴火焰高”
記者:近些年,故宮博物院陸續接收了一些文物捐贈。您對這些捐贈有何評價?這些社會捐贈對故宮的發展、文物保護事業有哪些意義?
單霽翔:長期以來,故宮博物院的建設得到了大眾的支持,其中一種支持就是社會有識之士和群眾對故宮博物院的捐助,比如捐贈私人藏品等。每年有700多位人士向我們捐贈藏品,故宮博物院也設立了捐贈榜,以對這些捐贈者進行表彰。從前年開始,國家鼓勵用現金來捐贈,故宮博物院現在也接收慈善人士對我們的現金捐贈。這些捐贈者既有收藏家,也有普通人,包括農民朋友。
我希望這些捐贈行為能讓社會公眾了解,所以每次捐贈我們都會加大宣傳力度。捐贈宣傳有多種形式,一方面是開媒體發布會,另外一方面就是把他們捐贈的文物定期、經常展覽。通過出版物和紀念文章,也包括一些周年紀念、十周年紀念等方式,使人們銘記這樣的善舉。對於一些重要藏品,比如歷史上曾經搶救過來的藏品,我們在出版或者陳列展覽時都要標注捐贈信息。總之,故宮博物院在今後的建設中,確實也要依靠“眾人拾柴火焰高”。
我們接受捐贈的藏品以古代藝術品居多,特別是跟故宮文化有關的。比如香港世茂集團董事局主席許榮茂先生最新捐贈的《絲路山水地圖》,它就跟故宮博物院的歷史息息相關,是我們最喜歡的藏品。對於當代藝術品,我們則持比較慎重的態度。
有人說故宮博物院是最嚴苛的接受藏品的博物館,我們確實有三項規定。第一,捐贈的書畫作品,一定是世界級大師的作品。第二,捐贈作品不僅是大師的作品,而且還要是大師的代表作。第三,無論名氣多大,我們只收十件以內。這樣規定,是為其他收藏提供機會,同時我們也希望故宮博物院在兩百年、兩千年以後仍然藏有各個歷史時期最好的藝術品,目前珍貴文物佔館藏文物的93.2%,我們希望這個比例可以繼續保持下去。
青銅之寶酗亞方樽 陶瓷之寶郎窯紅釉 穿帶直口瓶 琺琅之寶掐絲琺琅 纏枝蓮紋象耳爐
香港的熱情令人感動
記者:隨著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項目的推進,我們感覺近來故宮博物院和香港的交流也愈發頻繁起來。您個人對香港有怎樣的印象?
單霽翔:過去我去香港的次數不太多,但是這些年去得很多。我對香港的印象有很大的改變,比如香港青少年的求知欲之強令我印象非常深。我兩次在香港的伊利沙伯體育館做報告,每次都是兩千多人。香港的聽眾非常有耐心,報告期間沒有人走動,他們都能靜下來聽完兩個多小時的報告,這令我很感動。
“八代帝居——故宮養心殿文物展”於2017年6月29日至10月15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周年的慶祝活動之一(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我們故宮博物院之所以特別愛去香港舉辦一些好的展覽,就是因為香港觀眾人數之多和他們的熱情出乎我的意料。我們原以為在香港大家都很忙,沒有時間看展覽,但每次展覽都爆滿,都可謂不虛此展。
所以,後來香港特區政府和我們一起商量在香港建立故宮文化博物館。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周年之際,我們又與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攜手,為香港市民奉上了兩項精彩的故宮文物大展。一個是“萬壽載德——清宮帝后誕辰慶典展”,另一個是“八代帝居——故宮養心殿文物展”。
另外,香港有很多出色的企業家,他們都有奉獻社會的抱負。對於慈善事業,他們都認為是自己應當承擔的職責。
這些年我們和香港、澳門的學生交流機會比較多、時間也比較長,他們可以深入到故宮博物院的各個部門參與工作,參與修文物、設計展覽,進行一些研究工作。他們後來寫了很多文章,我看了以後都很感動。所以,我覺得持之以恒地把這些事情做下去,對香港年輕人的未來成長會有很多潛移默化的幫助。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1月號
編輯:鄒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