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版《等待果陀》驚艷劇壇 | 迷你影視

文 |嘻怡

图 |由光華新聞文化中心提供

《等待果陀》是世界公認的20世紀最具代表性劇目,亦是荒誕劇的代表作,是所有從事表演藝術者不可不知、不可不看的劇目。多少劇作家都想改編這部巨作,但談何容易?《等待果陀》劇情簡單、情節不斷重複、對白乏味,看似無聊,所以改編這劇絕對是一個挑戰,然而台灣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吳興國早於1997年便想改編,結果用了8年時間終於在2005年首演,震撼了世界劇壇。今年,香港市民有幸可以觀看此劇,由光華新聞文化中心舉辦一年一度的「台灣月」文化活動,請來台灣當代傳奇劇場在港公演兩場。

京劇版《等待果陀》驚艷劇壇 | 迷你影視

哭哭與啼啼用盡一生在等待。

《等待果陀》是196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山繆貝克特的代表作,一直讓筆者欲看又止,既想觀賞這齣世界名劇,但又被它的「悶名遠播」而懾住,然而當代傳奇劇場的這個版本確實讓人驚艷,居然把京劇融入劇中,中西合璧,讓話劇和京劇碰撞出新的火花。吳興國聰明地用他善長的戲曲形式,以戲曲之說、唱、逗、演、舞的生動表演,成功地提升了整齣劇的趣味性。

等待希望

整個劇目只有5位演員,由兩個流浪漢哭哭(吳興國飾)和啼啼(盛鑑飾)貫穿全劇。吳興國一手包辦導演、編劇、作曲、更親自粉墨登場。顧名思義《等待果陀》講述一個等待果陀的故事,但誰是果陀?無人知曉,既使是花盡一生在等待它的哭哭和啼啼都不知道。它是誰?是神?是死亡?是救贖?是自我?還是一種理想?他們也不知為甚麼要等,更不知道它甚麼時候會出現,只知道要一直等下去。倆人在劇中多次重複:「我們在這裡做甚麼?」「我們在這裡等待果陀。」然而他們始終沒有等到,只是每晚等到一個小男孩——果陀的報信人,「果陀先生今天不來了,但明天一定來。」吳興國說:「這齣劇的主題就是等待,等待生命的過程,等待未來的希望,等待情感的幸福。」

日復一日,哭哭和啼啼每天過著重複的生活,甚至說著同樣的話題,只是無止境地等待,彷彿被困在一個沒有出口的空間裡。然而面對這種困局,哭哭和啼啼的生活態度卻是截然不同,啼啼每天一覺醒來都會忘卻昨日所發生的事情,因此即使每天過著重複乏味的生活,他也可以嘻嘻哈哈、無憂地過活。雖然他也在等待果陀,然而他不會時刻想著,受等待的折磨。哭哭則相反,他記得每天所發生的所有事情,小男孩每晚的出現,一次次為他帶來失望,他受著等待的折磨,生活在焦慮與掙扎中,即便如此,他的內心仍然存有希望。

京劇版《等待果陀》驚艷劇壇 | 迷你影視

劇中5位演員左起:小信差(張詠媗)、哭哭(盛鑑)、啼啼(吳興國)、破梭(馬寶山)、垃圾(潘守和)

我們無法預計也無法選擇生活中所發生的很多事情,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即使面對看似毫無意義的人生,都不要放棄,總會找到生存的樂趣。京劇版《等待果陀》驚艷劇壇 | 迷你影視


本文發表於《知識》雜誌2017年12月號

編輯:莫潔瑩

品讀之後,願享同感。

本文允許轉載,轉載請聯繫編輯,謝謝。

by 知識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