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經濟增速有望提高到7%以上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代。2018年是貫徹中共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做好2018年經濟工作,要全面貫徹中共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而香港正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港人對國家經濟形勢也十分關注。本刊特邀知名經濟學家李建偉撰文,分析2018年中國經濟走勢及宏觀調控政策著力點。
文|北京李建偉
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圖:新華社)
在歷經2010年到2016年連續7年的回調之後,2017年中國經濟增速企穩回升,前三季度增長6.9%,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從經濟運行的周期性波動情況看,當前中國經濟正在從周期性波動的復甦期向擴張期轉換,主要經濟指標均呈企穩向好發展態勢。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好轉,未來中國經濟走勢將繼續保持向好發展態勢,只要出口能夠保持2%以上的增長,2018年經濟增速就能保持在7%以上。
當前經濟運行
正在向周期性波動的擴張期轉換
從中國經濟增速的周期性波動情況看,當前中國經濟增速的動態均衡值(潛在增長率)仍處於小幅度下行狀態,但經濟增速的周期性波動正處於從復甦期向擴張期轉換的轉折點。
經濟增速的動態均衡值反映了由經濟結構變化所決定的潛在增長能力。2007年一季度以來,中國經濟增速的動態均衡值持續下行,這是中國經濟結構從重化工業相對快速發展的重化工業化階段轉向第三產業相對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後期的必然結果,其深層次的原因是第三產業投資加速數(單位產出需要的投資)遠低於第二產業、尤其是重化工業,在國內居民耐用消費品需求日漸飽和、消費結構從耐用消費品為主轉向服務消費為主之後,第二產業增速下降、第三產業增速相對提高,第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佔比從2013年起已超過第二產業增加值佔比,經濟增速的動態均衡值或潛在增長能力也因此不斷下降,經濟增長也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但動態均衡值本身也具有明顯的周期性演變特征,從動態均衡值的下降幅度看,2010年四季度以來其降幅持續下降,從2010年四季度的0.203個百分點收縮到2017年三季度的0.025個百分點,顯示中國經濟增速的動態均衡值即將達到周期性波動的谷底,未來將逐步進入周期性上升階段,只是受工業化後期經濟結構制約,未來的回升空間較小,未來經濟增速的動態均衡值要遠低於2000年到2010年重化工業化時期的動態均衡值。
綜合看,除外部衝擊引致的短期波動仍處於下行狀態外,中國經濟增速的中期、中長期和長期波動均處於或即將進入周期性擴張期,經濟增速的動態均衡值也即將探底回升,只要外部發展環境轉好,整個經濟增長就會轉入周期性擴張期,經濟增速將超過動態均衡值,進入周期性上升階段。
主要經濟指標均呈企穩向好發展態勢
從工業發展情況看,中國工業企業產成品資金佔用增速在2016年6月下降到-1.9%後開始回升,2017年10月份提高到9%,中國工業存貨周期已經進入周期性上升階段,存貨的較快增長既反映了市場需求已恢復較快增長,也預示了工業景氣回升。2017年1月到11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一直保持在51以上,工業產能利用率也從2016年一季度的72.9%提高到2017年三季度的76.8%,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累計)也從2017年3月份的97.2%提高到11月份的97.9%,工業正在向產銷兩旺的良好格局演變。
消費需求是支撐經濟增長的基礎需求因素。消費需求具有很強的階段性與規律性,在居民耐用消費品需求快速擴張階段,消費需求會快速增長。但在耐用消費品需求逐步飽和之後,消費需求主要依靠耐用消費品的更新換代和服務消費支撐,需求增速也會下降。同時,居民收入與消費需求之間存在很強的循環關聯關係。近年來居民消費支出實際增速不斷下降,但2017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開始提高,全國居民、農村居民、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已分別從2016年四季度的6.3%、6.2%和5.6%提高到2017年三季度7.49%、7.52%和6.59%。不過,受房價過高等未來支出壓力因素影響,2017年前三季度城鎮居民消費實際增速仍處於下降狀態,隨著可支配收入增速的持續提高,未來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增速也將恢復上升趨勢,並為經濟增速回升提供有力需求支撐。
出口是與國內消費同等重要的基礎需求因素。1990年到2010年中國經濟能夠保持年均10.2%的持續高速增長,年均增長18%的出口起到了重要拉動作用。2010年以後經濟增速持續下降,重要原因是出口增速大幅度下降。隨著國際經濟形勢好轉、人民幣有效匯率從高估向基本均衡匯率回歸的適度貶值,2017年中國出口恢復較快增長,前11月累計增長8%。
在國內消費和投資增速下降情況下,正是出口的較快增長彌補了消費與投資增速下降帶來的需求缺口,拉動2017年經濟增速止跌回升。從未來發展趨勢看,美歐日三大經濟體經濟正在恢復較快增長,美國的減稅政策會刺激美國消費及經濟增速進一步提高,國際市場需求有望進入新一輪周期性上升期,未來中國出口仍具有保持較快增長的潛力。
受產能過剩制約,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持續下降。從影響因素看,除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影響較大外,其他投資取決於國內消費和出口增長狀況。因此,未來隨著出口的好轉和消費需求增速的企穩回升,投資增速也將止跌回升。
綜合存貨、消費、出口和投資等需求因素的增長狀況和經濟運行的周期性波動特征,目前中國經濟正處於從周期性波動的復甦期向擴張期轉換的關鍵點,隨著各類需求增速企穩回升,特別是出口保持較快增長,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向好態勢,預計2017年全年增速在6.9%左右。利用模型進行模擬預測的結果顯示,在不同出口增速的情景下,未來經濟增速也會出現較大分化,但只要出口能保持2%以上的增長,2018年中國經濟增速就能在7%以上。
未來宏觀調控政策
將著力於穩增長、控風險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期,仍然面臨諸多因素制約和挑戰。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要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我認為,在繼續推進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各項政策措施的同時,2018年宏觀調控將著力於穩增長和控風險。
一是穩定人民幣有效匯率,確保出口較快增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2010年到2015年期間,人民有效匯率持續大幅度升值,2015年12月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比2010年升值26%和30%,導致人民幣匯率出現較大幅度高估,也對出口增長產生了重要負面衝擊。2017年出口恢復較快增長,國際經濟形勢好轉是基礎,但人民幣有效匯率適度貶值後保持了基本穩定,也是出口穩定增長的重要因素。在國際經濟形勢持續好轉情況下,未來中國出口增長狀況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民幣有效匯率的走勢。
二是改善消費環境,刺激消費增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發揮好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在可支配收入增速提高的情況下,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增速依然下降,重要因素是預期支出壓力加大導致消費支出意願下降、儲蓄傾向提高。改善消費者預期、刺激消費支出增速提高,一方面需要優化收入分配結構、縮小收入差距、提高中低收入階層收入增速;另一方面,需要改善消費環境,包括推進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完善社會保障與醫療保障體制、完善義務教育與助學機制等。
未來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增速也將恢復上升趨勢,並為經濟增速回升提供有力需求支撐。圖為浙江義烏国际商貿城商家在忙著打包發貨。近年來,網購帶動了消費增長(圖:新華社)
三是鼓勵企業創新,增強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培育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技術進步是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經濟轉型發展的基礎,也是新常態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近年來中國企業技術創新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中國專利申請量佔全球專利申請量的比重已從2010年的7.49%提高到2016年的18.55%,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從增強中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力角度,需要繼續深化科技創新管理體制改革,鼓勵企業創新發展,維護好當前技術進步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四是切實推進房地產改革,嚴防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同時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保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也是2018年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八項重點工作的一方面內容。近年來大中城市房價的持續高漲,不僅是抑制居民擴大消費支出的重要因素,房價的泡沫化也是社會資金脫實向虛的根源和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主要隱患。解決房地產市場泡沫化問題,需要採取多方面措施綜合治理,包括切實推進大中城市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禁止利用金融機構資金進行商品房炒作、逐步解決地方政府土地財政問題等。
(作者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所長、研究員)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1月號
編輯:莫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