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參與中華民族復興正逢其時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

獅子山是香港的地標,也是香港人拼搏精神的象徵(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十九大對國家的未來發展做了詳細規劃, 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由2020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達至這些目標,十九大報告提出十四個基本方略,而“堅持‘一國兩制’和推動祖國統一”是十四個基本方略之一。報告提到,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這一重要基本方略,為香港提供了未來三十幾年融入國家重大發展的重要機遇。

香港回歸祖國之後,重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已經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部分。對於“一國兩制”,我們必須有一個正確而精準的理解,“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是國家為實現祖國統一提出的基本國策。按照這一基本國策,國家再制訂了對香港的一系列方針、政策。而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之下,在實行社會主義的國家母體內,容許特定的地方實行資本主義,這是一種兼納包容的國策。這基本國策提供更大的制度彈性,去處理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一國兩制”的兼納包容的性質,對香港而言,是一種機會而不是制約。在“一國兩制”方針、政策底下,香港不應劃地為牢,而是應在前所未有的機遇下去尋求發展。

就算香港在回歸之前,還未納入國家管治體系時,香港其實已在不同階段,跟國家母體有著各種的經濟聯繫。包括最初有限度的貿易和轉口,到改革開放之後,大規模進入內地投資和協助發展貿易出口,以及扮演其它投資中介角色。在回歸之後,香港具備“一國之利、兩制之便”的優勢,面對國家母體經濟體積越大實力越強越趨開放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時,香港這制度上的優勢就越明顯。只要和其它內地省市一比,香港具有兩制的包容兼納的彈性,就顯現其在競爭上的優越性。

在香港回歸祖國前後的發展過程中,一直都有一些對國家懷疑,甚至是敵視的人士,他們利用自己的政治勢力,以誇張、失實、歪曲、誤導,甚至捏造事實的手法去挑動社會矛盾、敵視中央,而令到社會出現不安、仇恨、對抗、撕裂的現象。原本是彈性開放、包容兼納的“一國兩制”,成為反對派抗拒進步發展,宣揚孤立排外意識的口號,甚至發展出一些跟國家母體分離的愚蠢行為。

例如“全面管治權”的闡釋,只不過是反映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的歷史和香港權力的來源。回顧香港回歸的歷史過程,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制定並依照基本法,授予香港高度自治權,就能明白中央全面管治權和香港高度自治權的權力關係。但反對派對“全面管治權”這五個字就是如鯁在喉,這也反映出他們不肯接受香港回歸中國母體的事實。

又例如“一地兩檢”,高鐵建設已經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對香港亦是如此。然而,如不採用“一地兩檢”方式,高鐵香港段根本不能發揮高鐵的真正效能,上千億港元的基建投資就要報廢。但反對派就是要反對,而且天馬行空,不著邊際去幻想,甚至捏造一些假想,這正是“仇中”再加上孤立的心態組合起來的結果。

香港向來以開放包容、積極進取的商業城市形象來自我定位,這種文化是經年累月的奮鬥和成就集結而成。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發展目標的達成,香港面對著一個越來越富足、開放的龐大市場,藉著“一國之利、兩制之便”可以謀求更大發展。尤其是在國家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兩步走戰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程中,香港所處的基礎地位更高。無論是尋找投資機會,開拓中國內地市場;還是國企走出去,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香港都可以大顯身手,一展所長。在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中國已經是全球124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比美國足足多出二點四倍。在未來全國上下奮鬥成為現代化強國的30幾年,中國會是一個怎樣的國家?香港市民,只要用上個多小時,讀畢十九大的報告,就可以有一個大概的印象。

“一國兩制”的成功,不再是局限於維持香港的繁榮穩定,而是放眼國家未來發展,謀求中華民族復興,參與到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強國的偉大工程之中。香港可以躬逢其盛,參與其中,誠為我們這一代香港人的幸事。香港參與中華民族復興正逢其時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1月號

責編:鄒李蕾

編輯:李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