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史教育的新路向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籌備工作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而香港與內地文化交流亦越趨頻繁,兩地青年交流團不斷增多。在教育局宣布將中史納入為初中必修科之後,筆者作為中國歷史教育者有責任將中史更好地推廣出去,為更多年輕人所接受。而想要新一代的年輕人接受關於過去的知識,自然是需要緊貼時代的教育方法。
筆者過往在香港接受歷史教育,至今銘記前輩學者和教師的諄諄誘導。但對於新時代面臨的新挑戰,我們不能墨守成規,沿襲舊路。理應在政通人和、萬象更新之際,提出中史教育的新方針、新路向,以求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面貌。而故宮西九分館的建成、中史成為必修科等,或許就是其中的突破點。
想要新一代的年輕人接受關於過去的知識,自然是需要緊貼時代的教育方法。圖為香港某中學課堂
推廣中史 突破初中必修限制
其中一點必須突破的是,中史不應只限於初中生學習。中史成為初中必修科只是一個契機,未來讓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乃至社會上的普羅大眾培養學習中史的良好興趣,才是教育的宏大目標。學習中史不僅僅是為考試備戰,而是培養對中史的意識、興趣,使其成為一件融入生活中的事。各行各業融入對中史學習、教育和宣傳的意識,便可以杜絕反歷史、反知識、反智性的電影和電視劇。所以中史的學習,不能只是學生的事。
傳統的中史課程材料多數是建基於文獻所得來的歷史。純粹的文字介紹對中史的普及略嫌不足,縱然加上精美圖片,也是無補於事。因為這些圖片只是文獻材料的輔助插圖,未能成為主要教材。若要充分使用圖片講述歷史,便需要藝術史的訓練。然而香港缺乏藝術史人才的培養,導致圖片只能作為插圖,而不能成為主要教材,也造成了普羅大眾與中史之間的阻力,使中國的精美文物未能透過圖片與學生、社會大眾做到良好互動。
圖為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的秦代銅權平面照片
與時俱進 革新多元化內容
為此,中史教育需要新內容,以及新的傳播方法去推廣宣傳,讓大眾能培養起新的歷史思維與意識。除了依靠文獻材料進行教育,還可以透過藝術史的新角度介紹中國歷代的精美文物,擺脫中史學習一貫以來的枯燥背誦,達到以思考、分析,還有美的欣賞和實物的接觸等方面增添其趣味。
而故宮西九分館的設立便是一大契機,為香港的中史教育注入更多的新內容。其實香港的博物館都展有許多精美文物,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一直未能被全面使用。很多時候文物只作了幾次展出,便收回到庫房保存。縱然有網上圖片庫,但大眾缺乏相關的訓練與意識,也不知該如何利用。年深日久,如何讓公眾有更多機會接觸文物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未能有效討論。
所以我們應該利用故宮分館成立的契機、大眾對故宮文物的熱愛,喚起大家對藝術史及中國文物的興趣。將該文物的藝術史加入到中史教材之中,並將其廣泛宣傳,教育大眾可如何接觸文物,如何多元化學習中史。
若要接觸文物,理想之法自然是去實地展覽,但關於文物的展覽機會有限,而平面圖片只能看到該文物的單一面。所以,文物的3D模式應運而生。與別不同的是,它可以與使用者進行互動,從而增強中史學習的興趣。所以這些網上的互動教材,便可以成為新的中史教學內容了。
除了網上的3D模型,我們還可以透過實地製作3D投影,增強趣味性和互動性。筆者曾構建一件青銅四足獸的3D模型,然後在桌子上用特製儀器將其做成3D投影。假若老師在課室中以此教學方法展示中國文物,肯定能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掌握了文物3D模型技術之後,便可將其上傳到網站,讓社會大眾瀏覽,其效果猶如身歷其境,手觸文物。再者,若能做到實地3D投影,放置於地鐵、機場、公共圖書館等人流密集之公眾地方,讓社會大眾都可看到,並與之展開互動,將能為中史教育起到非一般的宣傳作用。而故宮分館、香港諸多博物館的文物,都可如法炮製,讓其接觸面更加廣泛。真實的文物,仍然可以作實地展覽,但其3D模型的分身則可以同時在多處地方「展覽」,免去安全、運輸和保險的擔憂。
圖為銅權的3D模型
以高科技手段實現趣味教學
現今社會流行快速消費,大眾接收的內容也呈碎片化、快速即食化的現象。雖然個人力量無法挽回社會大勢,但教育工作者仍可透過以學生和大眾較能接受的方式,刺激其興趣,進而引領到較深入的層次。
如何切合大眾方式,是中史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首要任務。筆者認為,將有關中史的內容轉化為趣味短片,配以貼切背景音樂,既能教育大眾中國歷史,又能切合大眾方式,十分值得探索。
筆者曾到秦始皇陵用航拍機拍攝皇陵巨大的封土堆、背後雄偉的驪山,以及著名的兵馬俑坑。其後在課堂上播放短片之時,學生們皆被秦始皇陵的視覺效果所震懾。如此看來,只要找到著名的文物、歷史遺跡,將其拍攝成趣味短片,定能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甚者,可以將其推而廣之,讓社會上的人也可感受到歷史所帶來的震撼衝擊。
位於西安的兵馬俑坑是規模宏大、布局講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墓陪葬坑
除了讓喜歡中史的學生能夠學習以上內容之外,更可與不同系別的學生合作,共同以高科技手段來研究中史,以及中國文物。筆者曾與電腦系的學生共同研究中國絲綢之紋飾,讓其以人工智能辨認絲綢上的紋飾。如此,不同背景的學生不單可以合作研讀中史,發揮其擅長之技能,又可增強其趣味性。筆者建議教師多以不同方法推動學生研習中史,培養其多元興趣。最後推廣開去,讓社會大眾都可取法此道,吸引更多人關注。
筆者教授的中國藝術史,正是使用了新的內容和傳播方法,包括引領學生去「接觸」文物、3D展示、播放趣味影片、讓學生們共同協作完成課題,為學生帶來視覺震撼,從而吸引他們有志於學習歷史。然而個人力量仍不足以將其進行大範圍推廣,是故將此內容介紹予大學以外的群眾。內容的獲得實在來之不易,除了人力物力、旅費設備費等壓力,更須要與內地、國際博物館、考古所通力合作。但是筆者深信,積極鼓勵新內容、新方法的推行,足可應對新時代的新挑戰。
參考文獻:
[1] Levoy, M. et al. 2000. “The DigitalMichelangelo Project: 3D Scanning of Large Statues,” in Proc. 27th Annu. Conf. Computer Graphics and InteractiveTechniques, SIGGRAPH 00’,” New York. Pp. 131-44.
[2] LI, Kin Sum (Sammy). 2017a. University within Inches: Bronze MirrorsDonated by Professor Mark Kai-keung方圓天地:麥氏贈鏡. Hong Kong: Art Museum,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 137.
[3] Li, Kin Sum(Sammy). 2017b. “To Rule by Manufacture: Measurement Regulation and MetalWeight Production in the Qin Empire.” T’oungPao, 103.1-3: 1-32.
[4] Xiang Huanget al. 2016. “Computational Imaging for Cultural Heritage: Recent Developmentsin Spectral Imaging, 3-D Surface Measurement, Image Relighting, and X-rayMapping,” 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September 2016, pp. 130-8. DOI: 10.1109/MSP.2016.2581847.
作者係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