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香港的發展機遇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中共十九大報告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要判斷,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在中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藍圖上,香港須緊抓進入新時代的契機,積極參與國家實現「兩個一百年」偉大目標的建設,肩負起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責任,珍惜好、維護好、鞏固好和進一步提升自身優勢,全面深化兩地合作,優勢互補,齊擔責、共榮光、同圓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香港的發展機遇

經受時代和外部局勢變遷的考驗,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均推升到一個史無前例的嶄新高度。圖為近年快速發展的上海浦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道路決定命運,中共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其重要意義恰恰在於明確宣示中國共產黨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擔負什麼樣的歷史使命、實現什麼樣的奮鬥目標,將提出怎樣全域性、戰略性、前瞻性的行動綱領。

  十九大報告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要判斷,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個「新」字,既關乎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也牽動著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有宏大敘事,又關乎萬家燈火,背後承載著千萬言,背後蘊含著大歷史。而在新時代的非凡節點上,充滿制度生命力、制度韌性、制度自信和制度延展性的「一國兩制」,也為香港開啟了「制度優勢實踐」的新篇章,賦予了香港「一國兩制」成功實踐新的歷史使命。

  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在中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藍圖上,香港須緊抓進入新時代的契機,積極參與國家實現「兩個一百年」偉大目標的建設,肩負起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責任,珍惜好、維護好、鞏固好和進一步提升自身優勢,全面深化兩地合作,優勢互補,齊擔責、共榮光、同圓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香港的發展機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事實和歷史的驗證下,被證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石所在。圖為人頭湧湧的廣州北京路街頭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探索,但卻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長卷中描繪出了最為壯麗的畫卷。要帶領一個有五千年文明史,13億人口的大國一步步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中國共產黨在每一個里程碑式的歷史節點上,都不斷回應著國家人民的時代訴求,並持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治國理論方略創新,始終將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發展歷史邏輯相統一。從建國之初,「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畫圖」;到改革開放之初,發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號召;再到穿越近40年改革和建設的洪流,經受時代和外部局勢變遷的考驗,將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推升到一個史無前例的嶄新高度。社會主義事業在中國的發展,讓《資本論》重新暢銷,讓「歷史終結論」黯然破產,甚至讓西方學者感歎「西方必須向中國學習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事實和歷史的驗證下,被證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石所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香港的發展機遇

中國創新型重大科技成果天宮、蛟龍、天眼、墨子奔向科學的星辰大海浩瀚征途。圖為蛟龍號潛水器


中國發展已站到新歷史起點

  今天,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人民幣增長到80萬億元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創新型重大科技成果天宮、蛟龍、天眼、墨子奔向科學的星辰大海浩瀚征途;「一帶一路」倡議越高嶺渡遠洋,開啟包容性全球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用經濟觸達萬物,將社會潛力無限釋放;深化改革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邁向現代化,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總而言之,成就之全面,開創嶄新大局,變革之深刻,觸及肌理根本。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這些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標誌著中國的發展已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以此為標識和基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和世界形勢不同,國家人民的需求不同,國家的任務方略就不同,正所謂「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針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新矛盾,中國的發展需要新的治國理政方略和戰略,需要新的指導思想。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針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制約因素新矛盾,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高度上,對新時代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出了系統而全面的回答,包括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基本問題,並且根據新的實踐對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統一戰線、外交、黨的建設等各方面作出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新時代的到來,對應著國家層面的「大變化」,也映射著社會民生的「小確幸」;是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簡政放權,便捷民眾;是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是不斷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讓每一位國民「幼有所育,老有所養」;是更高的就業質量和收入水準;是買房子用來住,不用來炒;是更豐富的社會文化活動,是更清新的空氣,更美麗的中國。對於身處變革大潮中的每一個人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將投射在具體而微、清晰可感的直觀認知上。正如這幾年,青山綠水回來了,奇葩證明消失了,群眾身邊的「四風」和腐敗問題減少了,高鐵、電子支付、共享單車、新媒體文化帶給我們顛覆式的切身體驗一樣。這份報告,這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許國民以信心,許國家以未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香港的發展機遇

圖為天宮(左)、墨子(中)、悟空(右)


香港邁入「制度優勢實踐」新節點

  十九大召開的這一年,也恰好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之際。「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從中國實際出發,把和平共處的原則用之於解決一個國家的統一問題,這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的。正如鄧小平所言「我們搞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所以才制定『一國兩制』的政策,才可以允許兩種制度存在。」

  20年的實踐證明,「一國兩制」不僅是解決歷史遺留的香港問題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香港作為直轄於中央政府的特別行政區順利納入國家治理體系,既彰顯了國家主權,令國家安全和利益得到維護;同時香港繼續保持既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馬照跑,舞照跳」,保持了繁榮穩定,經濟平穩增長,社會事業不斷進步。然而不可否認,任何毫無前例可依循的新生事物,其實踐過程必然遭遇風雨歷練。這20年來,隨著「一國兩制」實踐不斷深化,香港社會存在的深層次問題、經濟社會發展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日益顯露,尤其是涉及「一國」和「兩制」關係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保障國家安全的基本法第23條立法,遲遲未能提出清晰的時間表,針對香港青少年的國民教育計劃推行收到阻滯,依照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制定的普選法案未能在立法會通過,甚至出現非法「佔中」、旺角暴亂、「港獨」沉渣泛起、極端民粹激進勢力透過選舉制度入侵議政架構,動輒拉布甚至以暴力衝擊癱瘓議會秩序等事件。

  面對這些挑戰和衝擊,「一國兩制」制度顯示出強大生命力和制度韌性等優勢,這與國家始終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同時不斷通過應對和化解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來提升對「一國兩制」規律性認識密不可分。從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是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面臨的嶄新課題」,十七大進一步表述為「重大課題」,到十八大提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是「根本宗旨」,再到十九大報告將堅持「一國兩制」列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這一不斷遞進的歷史脈絡,體現國家一直是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審視香港工作,對港工作的大政方針一脈相承、貫徹始終,且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一國兩制」事業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域中具有新的政治定位,角色更加重要。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並維護中央對港澳的全面管治權,既是現實層面「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前提和基礎,更事關「一國兩制」實踐的正確方向,事關香港市民的共同福祉。

新時代的到來,對應著國家層面的「大變化」,也映射著社會民生的「小確幸」,比如房子是用來住,不是用來炒。圖為香港房屋


堅持「一國」之本 善用「兩制」之利

  仔細研讀十九大報告內容不難發現,「香港」二字出現共16次,是十八大報告中出現7次的兩倍有多。數字上的小小變化,折射的卻是國家戰略方針中香港角色越趨吃重的不爭事實和中央對香港發展的殷切期許。「要讓香港、澳門同胞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這不是一句隨隨便便就許下的承諾,僅「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這四塊誘人的「重量級發展大蛋糕」,已為香港的優勢競爭力提供了無出其右的力量加持,更為「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實踐邁入新節點,開闢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和緯度。毫無疑問,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建設目標是打造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新高地。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粵港澳大灣區」還承擔著國家「一帶一路」擴大對外開放的戰略意圖。香港最大的平台優勢就是對各經濟體的連結作用,在地緣性自發性的「粵港澳」合作,和政府積極推動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兩大基礎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規劃建設,可以更多地刺激經濟、社會和民生的三地要素便捷流動,除了經濟方面的「錦上添花」,民生共用上的「雪中送炭」更將為香港解決長期以來的一些深層次矛盾提供更具開放性的思路和助力。

  作為國家的特別行政區,能夠同時得享「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這幾份「發展大蛋糕」,能夠擁有國家在戰略部署上的這一份「偏心」,一切都離不開「一國」之本和「兩制」之利,離不開「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不動搖、不走樣、不變形。新時代的香港,只要繼續堅持「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從「國家所需」角度挖掘「自身所長」,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就一定能在國家不斷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新時代,扮演好重大國家戰略的首要境外推進平台、全球創新要素集聚平台、對外交流的參與和傳播平台、國家「軟實力」提升和展示平台。「一國兩制」制度優勢的實踐,勢必通過這四大平台角色,從而獲得更為豐富的內涵和更為強勁的可持續發展動力。香港的未來,一定會如歌曲所唱的那樣「明艷紫荊風中爭勝,讓萬眾掌聲響一世紀」。


作者係香港資深新聞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