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畫代表伍月柳 籲從小培養美的視野 | 香江故事

文、图 | 嘻怡


嶺南畫代表伍月柳 籲從小培養美的視野 | 香江故事

「結子滿塘話秋涼」是香港嶺南畫派大師伍月柳的近作,看著眼前的畫境,不僅想到「秋塘風頓靜,柳莠敗荷黃,枯葉殘梗。難覓紅妝,不見游魚禽影。」詩中一片蕭瑟之態,但畫中的「猶有殘荷幾瓣紅」卻描繪出另一番意趣。

嶺南畫代表伍月柳 籲從小培養美的視野 | 香江故事

伍月柳近作「結子滿塘話秋涼」。


人們常說畫如其人,如果只看伍老師的山水畫,或許會以為畫家是位灑脫不羈、奔放粗獷的男士,然而卻相反,伍老師形象溫婉、靜雅、端莊,她筆下的荷花彷彿就是伍老師脫俗的寫照。


伍月柳1943年生於廣州,師從嶺南派大師趙少昂及黃君璧,為嶺南畫派的第三代傳人,是當今最具代表性的嶺南畫家之一。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香港嶺南藝術會會長、嶺藝會會長等,作品被收藏於北京人民大會堂、釣魚台國賓館及各大藝術館、博物館、大學及圖書館等。


嶺南畫代表伍月柳 籲從小培養美的視野 | 香江故事

伍老師常常帶著畫簿到處寫生。


開創「月柳皴紋」

伍老師自幼喜歡畫畫,因父親鍾情徐悲鴻,使她對國畫產生了興趣,然而卻從未正式拜師學藝,直至偶然在朋友家中看到趙少昂大師的畫被震驚後,經丈夫趙榮裕醫生的引介下成為趙大師的入室弟子。從此,伍月柳的人生再也無法與畫割捨,畫筆一揮,已然40多年,於人40而不惑;於畫,她早已尋得屬於自己的「伍氏風格」。嶺南畫派的傳統特色是糅合中西古今的畫技,用色絢麗。伍老師在繼承傳統技法後,開創自己的創作風格,充分發揮「以毛筆作畫」的精細畫技。以傳統技法為基礎,融合潑墨潑彩、破墨織墨等新技法,形成彩墨交融的意境,更織出了獨一無二的「月柳皴紋」。


古人說:「人品不高,用墨無法。」從伍老師作品用墨的神乎奇技中,大致可窺見她人品一二。伍老師常懷謙卑感恩之心,除了她的恩師外,她說師姐顧媚對她影響極深。「每個畫家在創作路上都會遇到瓶頸位,但我很幸運,顧媚師姐一直在我身邊鼓勵我、指導我,使我得以找到自己的個人特色。」趙大師與顧媚的教導及鼓勵,影響伍老師日後的教學觀,她秉承師父有教無類的精神,對於推廣嶺南藝術不遺餘力。多年來,學生從幾歲的幼稚園兒童,到幾十歲的年邁老人,伍老師均親自教導。


賴玉蓮是伍老師最得力的學生之一,她與老師亦師亦友,很多時更像倆母女:「在老師身上,我們不止學畫,更重要的是學做人。有些畫家教學生總會留兩手,但老師對我們卻是毫無保留的,而且老師不僅教畫,還會關心每一個學生。所以我們都很敬重她。」


嶺南畫代表伍月柳 籲從小培養美的視野 | 香江故事

伍月柳(左)與學生賴玉蓮感情深厚。


進入創作黃金期

伍老師堅持每天畫畫,她說:「不可能不畫,如果有天不拿起畫筆,我會混身不舒服,有時一畫就通宵達旦、廢寢忘餐,別人家的母親總是喊兒女吃飯,我們家卻相反,總是兒子催我就餐。」家庭環境教育對子女成長很重要,兒孫每天看著伍老師畫畫,耳濡目染都對畫畫產生興趣,更舉辦過三代同堂的畫展。對於如何培養年輕人對繪畫藝術的興趣?伍老師表示,一定要從小培養美感,接觸各類畫,多參觀畫展、美術館,訓練一雙懂得賞美的眼睛。她亦鼓勵年輕畫家,多寫生,練好基本功,在寫生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如何看畫、如何構圖,同時會促進自己不斷思考創作的方向,如果遇到迷惘期,就休息,給自己思考空間。


她自稱畫是她的影子,如影隨行。已過七旬的伍老師,進入她的創作黃金期,人生經驗的累積、筆法的磨練,40多年的功力,如今揮灑自如、能收能放,也是她的人生態度。嶺南畫代表伍月柳 籲從小培養美的視野 | 香江故事



本文發表於《知識》雜誌2017年12月號

編輯:莫潔瑩

品讀之後,願享同感。

本文允許轉載,轉載請聯繫編輯,謝謝。

嶺南畫代表伍月柳 籲從小培養美的視野 | 香江故事

by 知識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