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廣縱隊和廣東解放

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是解放戰爭期間在華東戰場誕生的一支英勇善戰的勁旅,它曾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過重要貢獻。兩廣縱隊以廣東和廣西籍戰士為主,其中也有很多香港籍戰士,他們和其他指戰員一樣英勇奮戰, 浴血犧牲,也立下赫赫戰功。

文|香港 尹素明

位於深圳葵涌的東江縱隊北撤紀念碑,當年東縱戰士就是從這裡登船撤往山東,然後組建了兩廣縱隊

東縱北撤 組建兩廣縱隊

兩廣縱隊的前身是在華南參與抗戰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6月,為了執行國共兩黨“雙十協定”撤出13個解放區的協定,為了堅決執行黨中央的決議,為了和平,他們忍痛離開自己流血犧牲創立起來的根據地,離開和他們血肉相連的廣東父老兄弟,踏上北撤的征程。

1946年6月30日從廣東大鵬灣上船,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主力、連同珠江縱隊(89人)、韓江縱隊(47人)和粵中縱隊、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部分人員等共2,583人,搭乘美國運輸艦588號、589號、1026號,在一艘驅逐艦護航下經過五个晝夜的航行,於7月5號抵達山東煙台,進入山東解放區。由於國民黨只承認東江縱隊一支部隊是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所以其他部隊都是以東江縱隊的名義統一北撤的。

北撤山東後,由於當時國內形勢有了很大的變化,內戰已經全面爆發,部隊需要學習和整訓。北撤部隊10月移駐臨沂地區整編,1,400餘人進華東軍政大學等學校學習,其餘人員編成東江縱隊教導團。1947年3月,解放戰爭進入第二年,中共中央決定以東江縱隊為基礎組建兩廣縱隊,一方面增加我軍實施戰略進攻的作戰力量;另一方面,把它作為一面鮮明的旗幟,號召國民黨統治區特別是兩廣地區的人民,原兩廣籍的國民黨官兵以及海外僑胞,更加廣泛地開展反對國民黨統治的鬥爭,在政治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同年4至5月,東江縱隊教導團及華東軍政大學等學校畢業的東江縱隊人員和解放入伍的廣東、廣西籍戰士以及渤海地區入伍的新戰士,組成兩廣縱隊教導支隊。8月1日,兩廣縱隊在濱縣正式成立,曾生任司令員,雷經天任政治委員,林鏘雲任副政治委員,姜茂生任參謀長,楊康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1、第2、第3團和教導總隊,共4,800餘人,隸屬華東野戰軍。

兩廣縱隊和廣東解放1947年11月6日,兩廣縱隊在山東濱縣龍王廟舉行反攻誓師大會

參加多次戰役 戰績彪炳

兩廣縱隊正式成立後,雖然直屬華東野戰軍建制,但在多次戰役中,由於作戰需要,曾歸屬華東野戰軍的好幾個縱隊和兵團,以及中原野戰軍有關縱隊的指揮,也都能以全局利益為重,嚴格執行命令,堅決完成任務。在華東野戰軍的領導和指揮下,先後參加了江淮、南麻、臨朐、諸城、豫東、濟南、淮海等戰役。兩廣縱隊的幹部,大多數經過長時間抗日游擊戰爭的考驗,以後又經受了大規模運動戰和陣地戰的鍛煉,他們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不斷總結經驗,發揚了艱苦奮鬥、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一仗比一仗打得好。豫東戰役第二階段,在阻擊敵邱清泉兵團的作戰中,他們負責守備杞縣縣城,在敵人優勢兵力和火力的三面猛烈進攻下,英勇奮戰,堅守了兩天,和其他縱隊一起完成了阻擊任務,保證了華野主力對區壽年兵團的合圍。在濟南戰役中,他們擔負拔除濟南外圍堅固據點長清縣城的任務,僅用了90分鐘就攻克該城,全殲守敵兩千人,提前三天半完成任務,保征了攻城集團順利作戰。淮海戰役第二階段, 他們以三個團的兵力,擔任徐州以南十一公里正面和十公里縱橫地域的堅守任務。廣大指戰員前仆後繼,浴血奮戰四晝夜,頂住了敵孫元良兵團在飛機、大炮掩護下的輪番猛攻,牢牢地扼守住敵人南逃主要通道之一的盧村寨、大方山陣地,對粉碎徐州敵人南逃的企圖,起了重要作用。兩廣縱隊的這些光輝戰績,業已載入中國革命的史冊。

1949年3月,淮海戰役已經結束, 渡江戰役即將開始,幾大野戰軍系列也已經確立。兩廣縱隊原屬華東野戰軍建制本應歸入三野,但是三野進軍方向是華東,而四野進軍方向是華南。當時中央軍委希望兩廣籍的幹部和戰士儘量回兩廣工作,於是兩廣縱隊就改屬四野建制。接到命令後, 兩廣縱隊迅速從華東地區準備渡江作戰的前綫移駐中原。1949年7月24日, 兩廣縱隊在河南襄城誓師南征,7月25日起分批南下,1949年8月31日, 兩廣縱隊於湖北浠水回龍磯渡口乘船渡過長江。幹部戰士冒著酷暑暴雨,翻山越嶺,兼程進軍,於9月27日到達江西贛州附近待命。

兩廣縱隊和廣東解放1949年10月,南路軍南下解放廣東中山縣

解放廣東功不可沒

1949年9月28日,廣東戰役聯合指揮部司令員兼政委葉劍英, 副司令員陳賡簽發了“戰聯字第一號作戰命令”,規定:第二野戰軍四兵團(司令員陳賡,政委謝富治)為右路軍,第四野戰軍十五兵團(司令員鄧華,政委賴傳珠)為左路軍,兩廣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粵中縱隊為南路軍,由曾生、雷經天、林平(任粵贛湘邊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統一指揮。解放廣東戰役正式打響。

南路軍快速疾進,經和平、河源沿東江挺進珠江三角洲,解放惠陽、博羅、東莞、寶安、番禺、順德。後又收復中山縣城及橫琴、三灶等島嶼。

與南路軍行動的同時,右路軍和左路軍亦迅猛向南挺進。曲江、英德地區和廣州外圍守敵不戰而逃(大部分逃向西江)。右路軍於10月14日佔領英德後,沿三水、四會、高明、鶴山、開平、台山、恩平等地急速追擊逃敵。於25日26日,將敵第23、第39、第50、第70軍等4萬餘人包圍殲滅於陽江、陽春地區。左路軍於14日襲擊佔領增城並進入廣州。潮汕之敵軍於24日乘船逃走,雷州半島之敵軍逃向海南島。至此,廣東戰役宣告勝利結束。

兩廣縱隊和廣東解放廣東戰役示意圖

此段歷史已經鮮有人提起,有的人還以為解放廣東是四野一支部隊的功勞。其實,應該是右路軍、左路軍和南路軍三路大軍相互配合、浴血奮戰、英勇犧牲取得的共同戰果,否定任何一支部隊的戰功都是不公平的。

“香港仔”也立下戰功

兩廣縱隊是以廣東廣西籍戰士為主的,其中有很多香港籍戰士,他們被稱為“香港仔”,他們和其他戰士一樣英勇奮戰, 浴血犧牲,也立下赫赫戰功。劉培與丘特就是其中兩位傑出的香港籍英雄。

劉培(1922-2002):

1922年出生在香港九龍城寨,東江縱隊第五支隊支隊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南海艦隊榆林基地副司令。1938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入伍。同年12月9日,率隊挺進香港西貢,參加過大營救。12月底,奉命組織護航大隊,建立海上武裝。1943年7月,任護航大隊大隊長。護航大隊控制了大鵬灣海域,開拓了大鵬半島抗日游擊基地,是抗日期間著名的土海軍。1945年8月,調任東江縱隊第五支隊支隊長。

1946年6月30日,劉培隨東江縱隊北撤山東,先後擔任兩廣縱隊第三團、第二師第五團團長。1949年7月,隨兩廣縱隊南下,參加廣東戰役。1951年3月,任中南軍區萬山水警區副司令,1953年,調南海艦隊,任榆林基地副司令。1984年離休,2002年病逝。

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62年升為大校。曾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獨立功勳榮譽章。

丘特(1924-2002):

原名丘慶宏,香港新界沙頭角鄉新村人。東江縱隊第五支隊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高炮指揮部作戰處處長。

1939年入伍,194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入伍後,歷任戰士、班長、小隊長、中隊長等職。1944年9月,先後任東江縱隊獨立第三大隊正副大隊長,五支隊參謀長。在珠江隊奮戰寶太綫作戰中和在擔任獨立第三大隊大隊長時,戰功卓著。在頻繁艱苦戰鬥中鍛煉成長為優秀的青年軍事指揮員。

1946年6月30日,丘特隨東江縱隊北撤山東,在華東軍政大學結業後,擔任兩廣縱隊第二團參謀長,參加豫東、濟南、淮海等戰役和解放廣東戰役。在第二團執行任務時他總是率突擊營打頭陣,對取得戰鬥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解放後,丘特任廣東軍區珠江軍分區獨立第十五團參謀長,正副團長。1952年率領團隊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調空軍高級防空學校學習。1954年起,歷任華南軍區警衛團、高射炮兵第536和532團團長,防空軍廣州防空學校校長,空軍高炮作戰指揮部作戰處處長,北京軍區空軍高炮第七師副師長。1979年8月離休,2002年在廣州病逝。

1955年被授予中校軍銜,1963年升為上校。曾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1988年授予獨立功勳榮譽章。兩廣縱隊和廣東解放

兩廣縱隊和廣東解放1946年12月29日,部分香港籍指戰員北撤山東後,在山东煙台留影(圖:作者提供)

(作者係香港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會長)


編輯:李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