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仍將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主導權
2018年,鑒於蔡英文當局實質調整兩岸政策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兩岸政治僵局固化的趨勢明顯。再加上美日等外部勢力打“台灣牌”的誘因續增,以及蔡當局在島內全面推動“漸進台獨”、國民黨等反“獨”力量短期內難有作為、“九合一”地方選舉刺激島內民粹氛圍升高等因素影響,兩岸關係在2018年將面臨“阻力增大、對抗升級、矛盾疊加、風險升高”的複雜嚴峻局面。但是,大陸仍將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主導權,有能力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克難前行。
文|北京 王治國
1月2日,第十五屆海峽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台北段)在台北民族小學舉行開營儀式(圖:中新社)
兩岸政治僵局恐進一步固化
兩岸關係自蔡英文當局上台後陷入政治僵局的癥結,關鍵在於蔡當局及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嚴重破壞了兩岸既有的政治互信基礎。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狀況仍在持續惡化當中,從蔡當局上台以來的兩岸政策發展特點看,2016年蔡英文就職時宣稱“尊重九二會談歷史事實”,到2017年提出“四不”(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不屈服、不對抗)和“三新”(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再到去年底今年初提出的“新三不”(不暴走、不僵住、不走國民黨老路),蔡當局兩岸政策“本質更趨頑固、表述更趨模糊”,其兩岸政策整體上漸趨僵化的態勢明顯,這致使兩岸政治互信嚴重缺乏的局面難以改變。
縱觀2018年,蔡英文當局及民進黨仍然缺乏實質調整兩岸政策的動因和空間,幾乎看不到其靠向“九二共識”或凍結“台獨”黨綱的可能。主要原因:一是由於民進黨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國民黨在黨主席吳敦義的帶領下,雖然逐步推動黨務改革,但未來仍面臨內外諸多結構性困境,短期內尚難以走出低谷,其他政黨及第三勢力更無法對民進黨執政構成挑戰,致使民進黨未來一年在島內政壇仍將“一黨獨大”,完全沒有必要觸及敏感的兩岸政策調整。二是對於骨子裡堅持“台獨”立場的蔡當局而言,當前兩岸關係“僵而不破、鬥而不破”的態勢,一定程度上有利於製造兩岸緊張態勢,進而有利其推動“台獨”施政,鞏固民進黨的執政地位。三是蔡當局因執政績效不彰、爭議不斷致使社會聲望持續低迷的態勢,在今年難以根本改變,這勢必使得其在與島內“台獨”基本教義派博弈中的主導性下降,進而導致其兩岸政策受到基本教義派牽制增大。
2018年,大陸軍機軍艦繞島巡航可能頻繁化。圖為2017年12月11日,大陸空軍開展例行性常態化體系遠洋訓練,多架轟炸機、偵察機“繞島巡航” (圖:新華社)
兩岸對抗態勢可能繼續升高
鑒於兩岸嚴重缺乏政治互信,政治僵局難以破解,2018年兩岸雙方一定程度上的對抗勢難避免。而且從目前態勢看,兩岸雙方似乎已經做好了進行部分對抗的心理準備。
大陸方面,中共十九大政治報告提出的“實現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使得處理台灣問題與國家發展戰略的關係更加緊密,顯示實現祖國統一的目標與本世紀中葉實現第二階段奮鬥目標基本上同步,這也被解讀為大陸已經提出了解決台灣問題的新時間表。但是,鑒於兩岸的政治僵局短期內難以破解,未來大陸對台工作將更強調“操之在我”的策略運用。具體在2018年,軍事上,軍機軍艦繞島巡航可能頻繁化;對外關係上,“鞏固一中格局、限縮‘台獨’國際活動空間”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強;對台社會民間交流上,“藍綠有別”將逐步向各領域擴展;等等。
大陸對台工作“操之在我”
· 軍機軍艦繞島巡航可能頻繁化
· “鞏固一中格局、限縮‘台獨’國際活動空間”力度進一步加強
· “藍綠有別”交流將逐步向各領域擴展
台灣方面,隨著蔡當局及民進黨依靠龐大的執政優勢不斷強化對島內社會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民進黨欲長期執政的政治野心進一步膨脹。為鞏固和擴大執政基礎,可預見未來一年蔡當局及民進黨將加快推動以“去中國化”為核心的“台獨”施政,包括繼續淡化具有一中內涵的體制架構;進一步限制藍營政黨高層以及台灣離退職高級官員登陸;限制大陸對台企業併購及對農漁產品的採購;極力在國際人道救助、公益活動、參與NGO組織等方面尋求擴大參與;等等。
可以看出,兩岸在政治、經濟、社會交流等諸多方面的對抗態勢恐繼續升高,而未來這種對抗態勢的特點更多地將表現為“大陸管控、台灣反制、雙方做多說少”。值得注意的是,鑒於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衝撞式台獨”的慘敗教訓,蔡當局採取的是有限度的“柔性對抗”,尚不敢直接與大陸衝突。
兩岸關係發展面臨四大風險
由於兩岸政治互信難以改善且雙方缺乏正式有效的溝通管道,隨著兩岸對抗態勢的升級以及對抗形式的多樣化,兩岸關係發展面臨的風險進一步升高。主要包括:
蔡當局以“公投”、“修法”等手段推動“漸進台獨”的可能性增大。從中短期看,蔡當局雖不敢明目張膽搞“法理台獨”,但會繼續以“切香腸”方式推動“漸進式台獨”。特別是2017年12月台灣通過“公投法”修正案,徹底打開了島內民粹動員的潘多拉魔盒,低門檻“公投”將轉變為蔡當局以“民意”對抗大陸的又一工具。2018年,蔡當局可能繼續縱容支持島內“急獨”勢力對“領土變更”、“憲法改造”、“新憲複決”等敏感議題進行包裝,進而推動“公投”。更不排除民進黨當局通過“打擦邊球”方式發動變相“公投台獨”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蔡當局的這些行為欺騙性強,不僅將進一步損害兩岸政治互信,影響兩岸關係發展氛圍,更將對“一個中國”原則產生衝擊。
美國加大打“台灣牌”的誘因正在增強。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公布的首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33次提到中國且明確將中國定為競爭對手,並表示將按照“與台灣關係法”強化對台關係,顯示未來美國欲拿台灣作為槓桿與籌碼向中國大陸“叫牌”、“喊價”,利用台灣問題給中國製造麻煩,迫使中國讓步、遲滯發展進程的圖謀愈發彰顯。而且從2018年特朗普政府可能的高層人事變動態勢看,美國“鷹派”上升勢頭明顯,再加上今年11月美國中期選舉臨近等諸多因素作用,未來一年特朗普政府利用台灣問題大做文章的可能性急劇上升,進而可能引發台海、南海、東海“三海聯動”的情況發生。
兩岸關係發展四大風險
·蔡當局以“公投”、“修法”、等手段推動“漸進台獨”的可能性增大
· 美國加大打“台灣牌”的誘因正在增強
· “多獨合流”的風險增大
· 兩岸關係“意外衝突事件”發生幾率上升
“多獨合流”的風險增大。2018年是十九大後中國大陸各項工作的開局之年,同時也面對國際形勢的風雲變幻,重大敏感時間點較多。在此背景下,為相互減輕壓力,營造更大聲勢,島內“台獨”勢力與“港獨”、“藏獨”、“疆獨”分子勾結串聯的可能性進一步升高。不排除蔡當局打出“民主牌”,在香港、西藏等問題上製造事端,進而掀起新的“多獨合流”浪潮。
兩岸關係“意外衝突事件”發生幾率上升。兩岸開放交流30多年來特別是馬英九執政的8年期間,兩岸社會各領域交流大幅擴大,在降低兩岸民眾的敵對意識和相互疑慮,以及強化雙方感情聯結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未來一年乃至更長的時期內,兩岸交流對雙方社會民意的融合發展將繼續發揮積極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長期的隔閡和歷史原因,兩岸民眾的相互不信任感並未從根本上消除,未來隨著民進黨繼續加大“去中國化”力度,部分台灣民眾在身份認同上“去中趨台”,在價值認同上“親美媚日”,尤其是青年世代“親綠傾獨”的趨勢可能進一步強化。與此同時,大陸方面社會內部尤其是網絡空間的“反獨”民意持續上升。未來兩岸這種在認識與理解上的矛盾分歧,若不能加以引導管控,極可能引發兩岸民意的激烈對撞,進而釀成類似2016年“周子瑜事件”、2017年“中國新歌聲在台大演出遭鬧場事件”等兩岸關係的意外衝突。
蔡當局執政績效不彰、爭議不斷致使社會聲望持續低迷的態勢在今年難以根本改變。圖為台灣反年金改革團體在抗議
台海地區的“大氣候”仍將有利於大陸
總體看,未來一年乃至更長的時期內,台海地區的“大氣候”仍將有利於大陸,大陸仍將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
自身綜合實力的持續快速增長是大陸應對兩岸關係發展各方面挑戰和促進祖國統一的根本保障。決定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是兩岸之間甚至是兩岸與美國三方的力量較量。從未來一段時期看,“大陸強、台灣弱”的態勢將進一步強化,大陸對比台灣的實力差距將進一步拉大;與此同時中國大陸與美國的實力差距正在逐漸縮小。這使得大陸已有足夠信心與實力在台灣問題上抵禦外部勢力的干擾和介入,也有足夠手段和工具遏阻“台獨”分裂行徑。未來大陸方面只要繼續維護和利用好戰略機遇期,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擴大開放,不斷增強自身實力,就仍能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
大陸堅決遏制各種“台獨”,繼續確保兩岸關係發展正確方向。“台獨”長期以來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最大威脅。面對2018年蔡當局勢必加緊推動“台獨”施政,台海地區“反獨遏獨”鬥爭更加複雜嚴峻的局面,大陸多次高調重申“反對台獨”的堅定立場,明確提出“絕不容忍‘法理台獨’、絕不坐視‘漸進台獨’”,顯示大陸未來“反獨遏獨”力道將增大,手段將增多,將更有力地維護和推動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穩定發展。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社會基礎仍然存在。近年來,大陸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戰略,搭建了眾多兩岸交流平台,出現了一批與兩岸關係發展息息相關的“兩岸族”,這也成為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穩定力量。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顯示未來一年乃至更長時期內大陸決心在自己可以掌控的範圍內,採取各類措施吸引台灣青年和基層民眾來大陸生活、發展。這將進一步厚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社會基礎,為未來兩岸關係“保溫蓄能”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問題專家)
編輯:李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