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關係:敢為人先 與時俱進
1月8日至1月10日,法國總統馬克龍應邀訪華。作為2018年訪華的第一位外國元首,馬克龍總統此次在華行程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這是馬克龍上任後出訪亞洲的第一站,也是他首次訪問中國。此次元首外交不僅鞏固已有的穩定成熟的中法關係,更將為新時期的雙邊關係帶來全新機遇,推動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健康發展。
文|北京 史志欽 王美琪
1月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法國總統馬克龍舉行會談。這是會談前,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北大廳為馬克龍舉行歡迎儀式(圖:新華社)
中法關係,中歐關係的前行者
中法關係始終具有特殊的意義。如國家主席習近平2014年3月在法國《費加羅報》撰文指出,“敢為人先、與時俱進是中法關係始終走在中國同西方國家關係前列的重要法寶。”毋庸置疑,中法關係在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中一直具有開創性和引領作用。1964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使法國成為了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成為國際社會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典範。1997年,法國總統希拉克訪華時與國家主席江澤民簽署聯合聲明,中法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紀全面夥伴關係,法國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立這種新型關係的西方國家。2004年在中法建交40周年之際,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法國,中法關係上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此後,中法互辦文化年、互設文化中心同樣是西方國家中的第一。
中法兩國都有著悠久而璀璨的歷史文化,分別是東西方古老文明的典型代表。雖然地理距離相隔甚遠,受到語言和文化傳統等諸多差異的限制,但中法人文交流長期以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推動了政治互信和經貿關係的發展。從密特朗到希拉克等多位法國總統皆鍾情於中國文化,從山東曲阜到古都西安無不留下法國政界要人的足跡。
馬克龍總統所奉行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與戴高樂總統一脈相承,與一些國家對中國崛起的疑慮和擔憂相反,他領導的法國政府對國際地位日益上升的中國有著高度的重視,對中法關係的積極態度不僅將進一步鞏固兩國間的傳統友誼,而且會推動中歐關係的穩健發展。
中國是法國的第二大進口國和在亞洲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法國是中國在歐盟內第三大投資目的國。中法兩國在能源、汽車、航空、醫藥等領域有著密切的經貿合作,同時法國對華存在巨大的貿易逆差。當下法國與中國一樣,正在努力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馬克龍總統任期內的一大目標就是提升法國產業競爭力,而中國將為法國提供重要的海外市場。此次隨馬克龍訪華的阿海琺、空客、歐尚、歐葆庭、賽峰等法國巨頭企業覆蓋農業、航空航天、民用核能、養老服務等多個行業,與中國相關領域簽訂了數額可觀的合同。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法業已建立了包括高級別戰略對話、經濟財經對話及人文交流機制。四通八達的交通和互聯網、逐漸增強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和交流意願,促進了中法文化的溝通與融合。東西方古典藝術的交流展覽活動,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國家大劇院等雙邊合作的建築設計成果,漢語和法語學習的熱潮,與時俱進的中法電影合作,屢創新高的互派留學人員數量等,都體現了中法互相之間強大的文化吸引力。2014年9月中法高級別人才對話機制啟動之後,涵蓋教育、文化、衛生、科技等多個領域,由政商學各界精英共同參與的多樣化交流活動更是蓬勃發展。目前,中國有10萬青年學生學習法語,而法國也有4.5萬人學習漢語。從巴黎機場到核心地鐵線路以及著名購物中心,無不配以中文路標指示,各大旅遊點和購物點隨處可見人民幣業務中心,即使國人已經習慣的微信支付與支付寶也帶進了法國,為諸多中國遊客提供了便利。
法國作為歐盟的核心成員國,對中國與歐盟的關係發展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歷史證明,中法關係穩定與否直接影響著中歐關係的健康發展。2003年中國與歐盟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2014年深化為“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以及《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的制定和推行,都離不開中法關係的不斷推進。歐盟連續多年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但中歐夥伴關係要達到與雙方經貿往來水平相適應的高度,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在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跨大西洋關係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法關係和中歐關係對於法國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出來。
2017年3月29日,來自法國巴黎達寧路女子中學的20多名中學生來到位於北京的中國礦業大學附屬中學,與這裡的孩子們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圖:中新社)
全球治理的夥伴,多邊主義的推動者
中國和法國同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全球事務上共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新時期,面臨著恐怖主義、逆全球化和氣候變化等全球治理問題,中法既要攜手迎接挑戰,又要把握住以此推動中法合作的機會。
中法雙方都支持自由貿易,積極倡導和維護公平、透明的貿易和投資秩序,反對貿易保護主義。馬克龍在法國總統大選中挫敗了勒龐領導的極右翼民粹主義勢力,主張歐洲一體化和全球化,致力於法國和歐盟的改革與發展。尤其是在英國脫歐進程深化、德國大選後默克爾組閣困難的情況下,法國在歐盟“三巨頭”中話語權和領導力將有所提升。中國作為新興大國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一貫堅定支持歐洲一體化,並將和法國一道為推動全球自由貿易作出貢獻。法國支持中國提升人民幣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對人民幣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法雙方在氣候變化方面的共同領導能力是國際社會有目共睹的,兩國向來遵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及該框架下的各項協定。2015年12月,習近平主席出席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為《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的通過做出了積極努力。中國作為締約方中的大國之一,一直遵守節能減排的承諾,積極承擔大國責任、履行國際義務。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之後,中國更是成為在國際氣候治理問題上支持法國主張的關鍵力量。例如,中方出資200億元建立的中國氣候南南合作基金,法國舉辦的“同一個地球峰會”,“法中環境月”,法國開發署在華投資的生物發電、節能改造等方面20餘個氣候治理項目,展現出中法合作治理氣候變化的決心。
中法兩國是多邊主義的倡導者和維護者,向來反對單邊主義,主張加強國際地區問題上的協調。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遭到中國和法國的一致批評和譴責。近來美國單邊主義呈現出加劇的傾向,對於特朗普宣布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計劃搬遷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等事件,法國都曾表示遺憾和擔憂。在核問題上,中法兩國共同參與多方會談,推動了伊朗核談判取得實質性的成果,對於朝鮮核談判也在持續做出努力。在恐怖主義問題上,2015年以來法國多次遭遇恐怖主義襲擊,已將反恐列為外交的“重中之重”,中國也面臨著恐怖主義的威脅。對此,中法共同呼籲各國就反恐問題進行多邊合作,並分別在歐洲和亞洲的區域治理中起到領導性作用。
中法未來合作展望
馬克龍所領導的法國執政黨“共和國前進”運動作為一個新生政黨,超越傳統的左右翼政黨之爭,積極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倡導兼容並蓄精神,與中國“一帶一路”的內涵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有著共通之處。法國在“一帶一路”西邊的歐洲經濟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也是“一帶一路”戰略在歐盟實施的重要推動者。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法國對此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馬克龍從競選到就任之後都表現出了支持法國參與“一帶一路”的意願,此次來華訪問的第一站正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
中法兩國在工業領域有著許多共性,合作前景廣闊。中法率先在核能領域進行合作。在“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即交通、能源和通信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法國以特許經營為主的公共事業模式是發達國家中最值得中國借鑒的之一。“新工業法國”計劃與“中國製造2025”作為同一時期的國家戰略,在所追求的創新、高質量和環保等工業發展的目標上高度契合。中法在非洲等地的第三方合作是新型大國關係的典範。法國的先進技術、核心裝備與中國的中端裝備和生產線相結合,將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兼具裝備水平和高性價比的工業項目,加快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中法第三方合作既有助於中國國內的經濟結構調整,又能夠拓寬法國的全球市場、提高產業競爭力,長遠看來對於全球經濟復蘇和綠色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儘管中法雙方的合作還面臨著一些挑戰,如社會制度和發展階段的不同,戰略認知的差異等,但朋友越走越近,良言越說越親。通過充分溝通交流,增強政治互信,共同完善雙邊投資協定和第三方合作協議,中法可以共同克服這些挑戰,在互相尊重和求同存異的基礎上維護雙方合作的良好發展。馬克龍總統此次訪華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開端,中法兩國將站在新的起點上,為中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共建美好的未來。
(史志欽係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
王美琪係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碩士生)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2月號
編輯:莫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