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經濟如何高質量發展
中共十九大報告的一大亮點,是提出“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緊接著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這說明國家決策層把推動高質量發展擺在重要位置,其間透露出新時代許多重要的新信號,需要深入解讀,從而參悟其給香港帶來的新機遇。
文|香港 王春新
今後中國將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圖為在江蘇南京舉行的軟件產品和信息服務交易博覽會上,參觀者在觀摩大數據信息應用展示(圖:新華社)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轉型已初見成效,經濟增長由高速轉向中高速。決策層從國家經濟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正確判斷,制定並實施與之相適應的一系列政策框架,新動能成為推動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動力。儘管如此,目前經濟發展中仍存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在發展質量和效益仍不够高,創新能力還不够強。一方面,不少行業的產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供給側跟不上需求側轉型升級的步伐,民眾和企業高質量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不少消費需求及中間需求流向國外。內地鋼鐵產能過剩數以億噸計,每年卻還需要進口一千多萬噸特種鋼材就是一例。
正因如此,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今年,國家將重點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在改革開放領域推出一系列具體可行的措施,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扶貧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同時繼續加強和改善民生。可以說,這是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及其運行規律的準確把握,也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走向。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四大操作重點
新時代中國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其內涵主要包括四大操作重點、兩項重要支撐。
四大操作重點是求實、創新、興農、協調,分別觸及發展路向、增長動力、三農問題和區域協調發展等多個政策層面,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四大硬件。
求實,即注重實體經濟。十九大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說明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主要依靠實體經濟,而不可能靠虛擬經濟來推動。
有見及此,中國未來將採取如下兩大舉措:一是打造製造強國和發展現代服務業。今後中國將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同時採取措施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人創新創業。與此同時,中國還將瞄準國際標準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尤其是高技術服務和戰略性新興服務。二是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重點在產能利用、待售房產、企業負債率和短板領域投資上下功夫,同時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未來中國將把提升供給質量和防控風險結合起來,走出一條“強實抑虛”的新路子。
創新,即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這個操作重點是要解決經濟增長動力的選擇問題。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未來將採取多項措施加以推動,包括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質量、航天、網絡、交通五大強國和數字中國、智能社會提供支撐;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支持中小企創新等等。與此同時,實行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並舉,培養造就一大批具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所有這些,都將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從依靠勞動力和資本等中低端生產要素轉向依靠創新和人才等高端生產要素,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對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具有決定性作用。今後5-10年是全球產業變革的關鍵時間節點,中國新興產業迅速崛起,不但符合世界發展的大方向,且在不少領域是後發先至,有機會成為全球新興產業的發展重心,潛力巨大,前景看好。
興農,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個操作重點是要加快解決農村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問題。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不可能真正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也就不可能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擬採取的主要措施,首先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其次是確保粮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再次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為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打好基礎;最後是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相信這些政策將帶動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從而有助發展農村經濟及縮小城鄉差距。但也要看到,由於農業農村問題較為複雜,要實現現代化可能需要突破土地制度等障礙,這也可能是中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難度較大的一個環節。
協調,即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這個操作重點是為了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對此,未來國家將繼續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並將從如下幾個方面推動:首先是確立區域整體發展思路,包括加大力度支持老少邊貧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以及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先發展;其次是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最後是推動京津冀協調發展及長江經濟帶發展,包括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引領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相信這些政策有助於各大區域板块全面發展,加快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並將出現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三大世界級城市群並起的局面。以城鎮化為例,過去五年有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城鎮化率年均提升1.2個百分點,預計到2020年,還將有約5,000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中國城鎮化率將提到60%以上。
推動高質量發展有兩項重要支撐
推動高質量發展有兩項重要支撐,一項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另一項是形成全面開放新局面。說明高質量發展最終必須依靠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和全面對外開放,二者是高質量發展的兩大軟件。
完善體制和全面開放的主要舉措,是推進國企改革和PPP改革,以及貿易強國建設、支持民企發展、防控金融風險、放寬市場准入、探索建設自貿港等。到2017年底,央企公司制改革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是推進股份制改革,引入各類投資者,以實現股權多元化。不久前國家工信部等16個部門聯發指導意見,明確民企是製造業發展的主力軍,並向其下屬部門布置8大項共36個任務,希望激活民間投資活力和引導民企轉型升級。與此同時,國家實行高水平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大幅放寬市場准入,例如取消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單一持股不超過20%、合計持股不超過25%的限制。此外強調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通過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充分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人民銀行建立雙支柱調控框架,既要保持幣值穩定,又要維護金融系統的穩定,真正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高質量發展並不會
大幅降低經濟增長速度
2018年是貫徹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開局之年,如何落筆至關重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此作了全面部署,今年將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重點做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局面、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建立新住房制度以及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8項工作,推出更加具體有力的政策措施。總體來講,有以下特點。
一是在改革開放領域提出諸多具體可行的措施。如要求依法甄別糾正社會反映強烈的產權糾紛案件、農業政策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下調部分產品進口關稅以擴大進口等等,對於增強企業長遠投資信心、推進農業現代化和促進貿易平衡,都將發揮重要作用,進而有利於建立高質量供給體系,並回答了高質量經濟“如何發展”這一重大問題。
二是政府非常重視解決民生難題。如要求解決好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擇校熱等突出問題,加快實現養老保險金全國統籌,儘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等,在解決民眾普遍關心的住房、教育、養老保障等重大民生問題上走出了重要一步。這是兌現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鬥目標”的莊嚴承諾,將使廣大民眾更具獲得感,必然得到民眾普遍拥护,同時也回答了高質量經濟“為誰發展”這一核心問題。
三是未來三年要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扶貧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今年要開好局、邁大步,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瞄準特定貧困群眾精準扶貧,年內再脫貧一千萬人;打贏藍天保衛戰,加大節能力度和考核,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減少,同時啟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這三大攻堅戰都將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極為重要的環境條件。
為了推動高質量發展,今年中央將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將更具針對性,主要是做好結構性調整,尤其是針對上述所提的幾項重點工作而展開;貨幣政策則將更加穩健,甚至可能略有偏緊,目的是為了穩定宏觀槓桿率,嚴控地方債務和影子銀行風險,但實體經濟的合理融資需求仍會得到支持。
最後,必須強調指出,高質量發展並不會大幅降低經濟增長速度。相反,推動高質量發展可帶來更健康、更穩定、更長遠的經濟增長。根據筆者推算,如果中國內地工業凈產值率能提高至世界平均水平,那麼在未來十年可帶動GDP年均增長1.2個百分點;如果工業凈產值率能提高至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未來十年可帶動GDP年均增長1.8個百分點。這還不包括高增值服務業崛起帶來的更重要貢獻。由此可見,高質量發展的能量非常大,潜力有待發掘,前景應可看好。
(作者係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2月號
編輯:李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