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最重要的是一家人齊齊整整 團團圓圓 | 朗讀
“紫荊 · 朗讀” 欄目,用粵語朗讀內地作品,用普通話朗讀香港作品,讓最美的文字搭配動聽的聲音,希望你會喜歡!
農曆新年將至,本期(第六期)新年特別節目邀請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香港站周偉琪,為大家朗讀古龍作品《吃膽與口福》,並預祝大家新春快樂,狗年興旺!
朗讀者|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香港站 周偉琪
(滑動對照原文)
《吃膽與口福》
古 龍
我從小就聽人說吃得是福,長大後也常常在一些酒樓飯館裏看到這四個字,現在我真的長大了,才真的明白這四個字的意思。
吃得是福。能吃的人不但自己有了口福,別人看著他開懷大嚼,吃得痛快淋漓,也會覺得過癮之至。
會吃無疑是種很大的學問,做菜是種藝術。從古人茹毛飲血進化到現在,有很多佳肴名菜都已經成為了藝術的結晶,一位像大千居士這樣的藝術家,對於做一樣菜的選料配料刀法火功的挑剔之嚴,當然是可以想象得到的。菜肴之中,的確也有不少要用最簡單的做法才能保持它的原色與真味。所以白煮肉、白切雞、生魚片、滿台飛的活蝦,也依舊可以保存它們在吃客心目中的價值。
當代的名人中,有很精於飲饌的前輩都是我仰慕已久的。他們談的吃,我非但見所未見,而且聞所未聞,隻要一看到經由他們那些生動的文字所介紹出來的吃,我就會覺得饑腸轆轆,食欲大振,半夜裏都要到廚房裏去找點殘菜餘肉來打打饞蟲。
後生小子如我,在諸君子先輩麵前,怎麽敢談吃,怎麽配談?
我最多也不過能領略到一點吃的情趣而已。
在夜雨瀟瀟,夜半無人,和三五好友,提一瓶大家都喜歡喝的酒,找一個還沒有打烊的小館子,吃兩樣也不知道是什麽滋味的小菜,大家天南地北的一聊,就算是胡說八道,也沒有人生氣,然後大家扶醉而歸,明天早上也許連自己說過什麽話都忘了,但是那種酒後的豪情和快樂,卻是永遠忘不了的。
我總覺得,在所有做菜的作料中,情趣是最好的一種,而且不像別的作料一樣,要把分量拿捏得恰到好處,因為這種作料總是越多越好的。
在有情趣的時候,和一些有情趣的人在一起,不管吃什麽都好吃。
就在2月1日,春運,這場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短期遷移,正式拉開了序幕。
尤其對在外打工、旅居異鄉的人來說,不管通過什麼途徑,我們總會在除夕夜前趕回家,與家人一起吃一桌溫暖的年夜飯。
而在豐盛的年夜飯中,總會有一道道父母為你精心烹飪的美食。
這道菜,或許是你小時候最愛吃的糖醋排骨,又或許是你上大學前每逢過年與父母置辦年貨的臘腸臘肉……在父母的記憶裡,你愛吃的他們永遠不會忘,你也依舊是那個長不大的孩子。
後來,你離家遠了,在外地上學上班。有一次,你在電話裡跟父母說,“爸媽,今年過年我不回家了,想出去旅遊。”
電話那頭早已火冒三丈,即刻下了死命令,“我不管,說什麼你也一定要回家過年!”
你接著解釋道,“今年冬天家裡特別冷,我想帶你們去外地過個溫暖的年。”
“你姥姥年紀大了,出不了遠門,我們想在家陪著她。”
你突然明白了,父母牽掛著他們的父母,而我們卻在流行生活方式的當下,忽略了扎根在他們心中不可磨滅的傳統習俗文化。這種傳統文化和儀式感代代相傳,作為年輕人的我們,更需要繼續傳承和發揚。
其實,過年對於父母來說最重要的是一家人齊齊整整、團團圓圓。多忙都要記得,回家過年。
吃得是福。能吃的人不但自己有了口福,別人看著他開懷大嚼,吃得痛快淋漓,也會覺得過癮之至。
相關朗讀
責編:鄒李蕾
策劃:李惟
朗讀: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香港站 周偉琪
歡迎點讚並轉發到朋友圈
轉載請留言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