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中國脫貧攻堅戰已取得決定性進展

中共十八大後,中國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在此基礎上,中共十九大充分肯定了脫貧攻堅所取得的成就,同時指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全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本刊記者近日就此採訪了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他表示,經過多年努力,中國脫貧攻堅戰已取得決定性進展,並創造了減貧史上的最好成績。

文|本刊記者 魏東升 馮琳

劉永富


離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越來越近

為什麼說中國在過去五年間創造了減貧史上的最好成績?劉永富介紹,從減少貧困人口的成果來看,2012年底中國在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數量為9,899萬人,而到2017年底貧困人口在3,000萬人左右,也就是說,五年累計減貧6,600余萬人,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在這五年時間裡減少了三分之二以上,我們離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越來越近。

從貧困縣摘帽情況來看,中國自1986年設立貧困縣以來,經過3次調整,每次總量都是有增無減。而在2016年,有28個貧困縣率先脫貧摘帽,第一次實現了貧困縣總量的減少。2017年可能還會有100個左右的貧困縣脫貧摘帽,表明中國在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劉永富表示,貧困地區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呈現出了新的發展局面。例如,通過產業扶貧,推動旅遊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等新業態快速發展,進而促進了經濟發展。通過生態扶貧、易地扶貧搬遷、退耕還林,明顯改善了貧困地區生態環境。通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大量投入,貧困地區尤其是基層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增強了發展後勁。通過組織開展貧困識別,實施扶貧項目,增強了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培育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提升了農村基層的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中國脫貧攻堅戰已取得決定性進展

產業扶貧帶動農民脫貧致富。貴州省從江縣斗里鎮馬安村通過“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積極引導當地婦女通過民族手工刺繡脫貧創富,並為此引進電腦設計開發和機械加工工藝,已經初步形成了“開發設計—生產加工—市場交易”的完整產業鏈,實現年產值人民幣480萬元(圖:中新社)


如今,縱覽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已形成全社會合力攻堅局面。劉永富稱,東西部扶貧協作加快了西部地區脫貧攻堅步伐,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定點扶貧暢通了黨政機關,特別是中央國家機關了解基層的渠道,增強了決策的針對性、科學性。貧困人口發揮主體作用,提高了自我發展能力,激發了內生動力,社會各界廣泛參與脫貧攻堅,弘揚了中華民族扶貧濟困、守望相助的優良傳統,營造了向上向善的社會氛圍,彰顯了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

“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基礎,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看著這些來之不易的扶貧成果,劉永富感受頗深,他說:正是源於國家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抓,領導核心非常堅強,才最終形成五級書記抓扶貧、全黨動員促攻堅這樣一個良好的工作格局。劉永富還注意到,不論是貧困地區還是東部發達地區,無論是東西南北還是黨政軍民,“在這方面大家都行動起來,有力出力、有錢出錢,積極主動參與到脫貧攻堅的偉大事業中來,我很受感動”。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中國脫貧攻堅戰已取得決定性進展

易地扶貧搬遷明顯改善了貧困地區生態環境。 2014年底,河南省對全省受洪水威脅較大、能整村外遷的14個村開展搬遷扶貧試點。其中,封丘縣在實施易地搬遷的同時,還在安置區附近開辦“社區工廠”,使搬遷居民能夠就近就業。上圖為封丘縣李莊鎮貫台村的一處老房子。下圖為貫台村民遷入的移民安置社區李莊新區(圖:新華社)


“在我們這麼大的國家,在中國最薄弱的農村地區做精準的事情、做脫貧攻堅,確實是很難的。”劉永富稱,中國以前是農業人口大國,城鎮化率很低,在40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隨著國家建設和發展,農村中有知識、有文化、有想法、有辦法的人都到了改革開放的前沿,都進了城市。在這種情況下,留在農村中的人們文化知識少一些,辦法也少一些,確實需要政府的幫助。

“一開始要把真正的窮人找出來都很難,有對政策的理解問題,有具體工作的組織實施問題。經過這幾年努力,我們一步一步在完善具體的工作,越往後我越有信心。”劉永富堅定地說。

由“打贏”向“打好”轉變

中國精準扶貧事業開展了4年多,攻堅戰持續了2年多,接近70%的貧困人口已經消除了極端貧困。然而,幫助剩下30%多的貧困人口消除極端貧困是最為困難的。

劉永富指出,當前的扶貧工作還存在不落實不到位不精準的問題,還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數字脫貧、虛假脫貧的問題,還存在盲目提高或者降低標準的問題,扶貧資金管理使用甚至還存在貪污浪費的問題。因此,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採取切實有力的措施認真解決。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在劉永富看來,應當清醒地認識到,脫貧攻堅的成績不能高估,困難不能低估,問題不能回避,尤其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脫貧難度大。以“三區三州”為代表的深度貧困地區為例,其基礎條件薄弱,致貧原因複雜,脫貧成本高。在現有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中,老年人、病人、殘疾人等特殊貧困群眾比例大,而越往後比例會越高。

為了幫助這些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從2016年開始,國務院扶貧辦做了許多工作。劉永富舉例道,一是建立區域間的勞務協作,由貧困地區和東部城市的政府部門組織企業、倡導企業接收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去務工。據不完全統計,這個數字已達577萬人,這些務工人員不僅有工資,還有社會保障,屬於穩定就業。二是根據產業結構發展,在一些貧困地區建檔立卡貧困村建造扶貧車間,把城市裡一些屬於資金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的企業轉移到農村裡,利用舊的學校、辦公場所、農村院落開設車間。這樣一來,當地的農民,特別是一些貧困人口就能在家門口務工,每月收入可達三五百元(人民幣,下同)至一兩千元。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中國脫貧攻堅戰已取得決定性進展

安徽懷寧縣石鏡鄉太平村產業扶貧基地,農民喜迎豐收(圖:中新社)


“脫貧攻堅是我們的總體目標任務,我們完成這個目標任務,要根據工作的進展、根據形勢的變化調整工作的著力點。”劉永富道。從目前的進展來看,總體上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問題不大,就是要由“打贏”向“打好”轉變——以前是考慮能不能完成、怎麼完成,而現在是不僅要完成,而且要把它完成好。

在劉永富看來,“打好”體現對脫貧質量的重視。經過政府、社會各方面的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通過努力,思想觀念有了轉變,環境條件有了變化,勞動技能有了提升,當他們有了穩定的收入渠道後,脫貧質量也就穩定了。比如以往的扶貧工作是大水漫灌式的,在2013年習主席提出精準扶貧後,扶貧部門專門花了4年多的時間來找誰是窮人。“現在農村的窮人基本上都找出來了,而且找得還比較準確。所以,下一步我們就要讓他們能夠穩定脫貧,保證脫貧質量,減少返貧的數量。”劉永富說。

基層一線工作者是脫貧攻堅的生力軍

劉永富稱,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共有三個硬措施。第一個硬措施,是中西部22省的省委書記、省長向中央簽署脫貧攻堅責任書,立下軍令狀,並且嚴格考核。第二個硬措施,是脫貧攻堅期內,832個貧困縣的縣委書記、縣長保持穩定。向貧困村派駐工作隊即是第三個硬措施,也是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大亮點。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為了加強脫貧攻堅一線工作力量,中央要求向貧困村選派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指出,“注重選派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的優秀年輕幹部到貧困地區駐村,選聘高校畢業生到貧困村工作。根據貧困村的實際需求,精準選配第一書記,精準選派駐村工作隊,提高縣以上機關派出幹部比例。”

2017年10月8日,習近平主席對脫貧攻堅工作再次作出重要批示,強調“基層一線扶貧工作者是脫貧攻堅的生力軍,對他們要在政治上關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保障,支持他們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奮發有為、大顯身手。”

關於深度貧困村的駐村幫扶工作,劉永富指出有兩項原則。一是選派優秀幹部。深度貧困村脫貧任務重,需要有能力、有擔當、能吃苦、和群眾打成一片的幹部。目前一般是科級幹部、或者科級後備幹部、甚至是處級幹部去擔任駐村工作隊長。二是因村派人。黨組織建設薄弱的村,就派懂黨務的幹部去;經濟產業發展落後的村,就派懂經濟的幹部去。對深度貧困地區,不僅在派駐力量上作為重點來進行調整充實,而且要在資金的投入、政策支持方面給予傾斜。

據劉永富介紹,中共十八大以來,28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選派駐村幹部277.8萬人。目前,全國共選派駐村工作隊23萬個、駐村幹部77.5萬人。廣大駐村幹部扎根基層,不怕吃苦、勇於奉獻,推動了精準扶貧政策措施落地,提升了貧困村治理水平,提高了貧困群眾的發展能力,為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這支隊伍中,有好幾位駐村幹部光榮當選了黨的十九大代表,有9位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甚至還有很多幹部為脫貧攻堅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湧現出了無數的感人事跡。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中國脫貧攻堅戰已取得決定性進展

向貧困村派駐工作隊是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大亮點。2016年,駐村扶貧工作隊鼓勵貧困戶劉青青(左)開辦農村淘寶店,還幫她進行了裝修。她在網上銷售自製特產,也幫其他貧困戶免費代賣土特產及幫鄉親們網購,日子正在慢慢好起來(圖:新華社)


劉永富坦言,目前駐村工作隊選派管理工作也存在選人不優、管理不嚴、作風不實、保障不力等問題。為了加強管理,根據中央領導指示精神,國務院扶貧辦認真總結各地經驗,牽頭起草了《關於加強貧困村駐村工作隊選派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2017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了《指導意見》,並於12月24日全文公布。

《指導意見》規範了駐村人員的選派要求,明確了駐村工作隊的主要任務,對駐村工作隊的日常管理、考核激勵、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具體的政策舉措。劉永富表示,《指導意見》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很強,國務院扶貧辦將加強協調和工作指導,把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中國脫貧攻堅戰已取得決定性進展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勒爾村阿土列爾、阿土特圖2個村民小組的居民,200多年來只能靠攀爬一條垂直落差800多米、蜿蜒長度為4公里的“藤條和木棒捆綁”的附岩懸梯(如圖)走出山外。實施精準扶貧後,州、縣兩級財政出資將藤梯變成了鋼梯,平穩好走得多,還有了安全扶手


進一步提高精準扶貧的針對性、有效性

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發起了脫貧攻堅的總攻動員令——“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我們的莊嚴承諾。一諾千金。到2020年只有3年的時間,全社會要行動起來,盡銳出戰,精準施策,不斷奪取新勝利。3年後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這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發展上將是首次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現象,讓我們一起來完成這項對中華民族、對整個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

劉永富表示,國務院扶貧辦將根據中央的決策部署和脫貧攻堅的形勢變化、工作進展情況,在做到“五個堅持”的基礎上,實現“五個轉變”,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五個堅持”指: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體制機制,堅持現行扶貧標準和脫貧目標,堅持大扶貧工作格局。“五個轉變”是:從注重全面推進幫扶向更加注重深度貧困地區攻堅轉變,從注重減貧速度向更加注重脫貧質量轉變,從注重找準幫扶對象向更加注重精準幫扶穩定脫貧轉變,從注重外部幫扶向注重外部幫扶與激發內生動力並重轉變,從開發式扶貧為主向開發式與保障性扶貧並重轉變。

下一步,國務院扶貧辦將重點抓好七項工作。

一是扎實推進精準施策。按照“五個一批”的思路,做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扶貧等工作。

二是聚焦深度貧困攻堅。強化對“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的精準支持,強化對老年人、殘疾人、重病患者等群體的精準幫扶。

三是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明確將2018年作為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用1年左右的時間集中解決扶貧領域作風突出問題,確保取得階段性成果,並且要把作風建設貫穿到脫貧攻堅的全過程,持續推進。

四是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通過政策引導、教育引導、典型引導和村規民約等方式,樹立勤勞致富光榮脫貧導向,讓貧困群眾敢想敢幹、能幹會幹,加快補齊“精神短板”。

五是強化駐村幫扶。認真貫徹《關於加強貧困村駐村工作隊選派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以省為單位加強督查,以縣為單位開展考核,加強對駐村幹部的關心支持,激發他們幹事創業的熱情,確保駐村工作實效。

六是完善大扶貧格局,進一步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完善黨政軍機關、武警部隊的定點扶貧工作;進一步動員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參與脫貧攻堅。

七是做好宣傳培訓。總結宣傳扶貧領域先進人物和典型案例,推動各地受啟發、找差距、明方向。輪訓基層扶貧幹部,提高精準扶貧的工作能力。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中國脫貧攻堅戰已取得決定性進展

1月8日,河南省張樓村青龍河合作社為貧困戶提供龍蝦種苗的繁育大棚被暴雪壓塌。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合作社社員暴雪過後立即開展生產自救,以保今年3月份為全縣龍蝦養殖貧困戶提供足夠龍蝦種苗(圖:中新社)


劉永富表示,去年12月召開的全國扶貧工作會議上,我們對現有貧困人口的數量和結構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在堅持精準扶貧“五個堅持”的基礎上,進一步適應情況的變化,進一步提高精準扶貧的針對性、有效性。具體來說,首先要確保完成任務,堅持目標不動搖,既不拖延也不搞層層加碼;堅持標準,既不提高也不降低。同時,瞄準深度貧困地區的問題,加強作風建設,加強對扶貧幹部、特別是基層幹部的培訓,以提高他們的能力。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2月號

編輯:鄒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