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小小科學家」在港比拼創意發明

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著力推動STEM教育,提升學生的STEM素養,還被寫入「行政長官2017年施政報告」。坊間均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由仁濟醫院開展的「香港國際學生創新發明大賽」至今已舉辦了五屆,旨在推動STEM教育的發展。2017年度總評、公開展覽及頒獎典禮已於2017年12月16日在數碼港舉行。

百名「小小科學家」在港比拼創意發明

文、圖 | 莫潔瑩


本屆大賽由仁濟醫院院屬6間中學及5間小學合作籌辦,當天大賽頒發了多個獎項,包括初小及高小組的金、銀、銅、優異獎及各組個人創新發明大獎等。其中,東華三院王余家潔紀念小學的蕭樂謙同學,以作品「防近視椅套」獲得初小組「仁濟個人創意盃」。仁濟醫院陳耀星小學的白雪彥同學,憑藉作品「雪櫃提示裝置」獲得高小組「仁濟個人創意盃」。來自馬來西亞的SJK(C)Tun Tan Cheng Lock 學校憑藉作品「Backsaver」獲得「仁濟團體創意盃」。此外,大會特設「仁濟金禧盃」,頒予提交最多發明品並獲獎最多的學校,仁濟醫院蔡衍濤小學以3金3銀1銅的總成績獲此殊榮。


百名「小小科學家」在港比拼創意發明

仁濟醫院陳耀星小學的白雪彥同學展示參賽作品「雪櫃提示裝置」。


融合知識學以致用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表示,2016年12月他曾到訪仁濟醫院院屬中學,與學生分享自己動手設計及組裝音響的心得,更鼓勵學生要珍惜學習機會、裝備自己、追求夢想。他深信本次大賽不僅激發了青少年對創新發明的興趣,亦為教師提供聯校合作和交流的平台。


要有效推動STEM教育,資源運用十分重要,仁濟二中校長余大偉表示,學生在準備作品時,需懂得使用基本的資訊科技技能,如使用電郵、網上搜尋及製作海報等,而比賽中的口頭匯報,更可訓練學生的三語表達能力。


愛心小發明點亮生活


是次展覽共設置72個展位,展出的小發明大多數來源於青少年在生活、學習中迸發出的創意火花。仁濟醫院陳耀星小學的白雪彥同學留意到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會忘記關緊雪櫃門,或者會有小朋友把雪櫃門打開來玩。她所發明的「雪櫃提示裝置」就是在雪櫃門沒有緊關時給予提醒,從而節省電力。「雪櫃提示裝置」的成本僅需約港幣10元,而且安裝簡易,更可選擇聲音或燈光提示。這樣一個既不複雜又實用的小創意,得到了在場評委的一致認可。


百名「小小科學家」在港比拼創意發明

仁濟醫院蔡衍濤小學的林俊而(右)和李浩榮同學展示參賽作品「浴室安全守衛」。


仁濟醫院蔡衍濤小學的林俊而和李浩榮同學憑參賽作品「浴室安全守衛」獲得高小組的金獎。他們表示,發明的初衷是盡自己能力幫助在家獨處的長者。超音波感應器能探測到長者跌倒的情況,自動將信息發送給其家人,以獲得及時救助。面對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重的香港,「小發明家」們針對長者的認知特點發明助老設備,用行動給出答案。來自海外的參賽隊伍也帶來彰顯人文關懷的小發明,例如來自馬來西亞的Tarmizi、Ariffin及Shah發明了「Silent Sound Alert」,應用光電知識,為失聰者或有聽力障礙的司機帶來方便。這些創新發明源於生活,解決實際問題,同時體現同學們的社會責任感。


百名「小小科學家」在港比拼創意發明

馬來西亞的參賽者展示參賽作品「Silent Sound Alert」。


來自台灣的Chiang Yu-Chun、Chiang Yu-Chiao和Yen Yu-Teng發明了「Intelligent aquaculture in Haidong」,使用PH酸鹼值測試魚塘水質,利用風能發電為魚類供氧,並用樂高積木搭建魚塘模擬環境,幫助漁民防止因水中含氧量過低所引起魚類缺氧而死亡的現象。他們說:「我們前後修改了20多個版本,直到展覽的前一天還在不停地完善作品」。他們認真的態度打動了一眾評委,贏得了「國際創意盃」。不難發現,從構思到實踐的整個過程,「小發明家」們都在不斷思考設計的可能性及設計應用在現實生活的可行性。這些思維的形成,對他們成長為創新人才極為重要。


百名「小小科學家」在港比拼創意發明

台灣的參賽者展示參賽作品「Intelligent aquaculture in Haidong」


自2013年起,仁濟醫院林百欣中學陸續邀請院屬中小學合辦「香港國際學生創新發明大賽」,至今已進入第五屆。本屆大賽參與學校共70間,分別來自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台灣、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國家及地區,收集作品共326件,學校數量及參賽作品均達到歷屆之最。



本文發表於《知識》雜誌2018年1月號

編輯:莫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