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畫家落款的「小秘密」
文 | 子曰
我們往往在欣賞中國古書畫時,只顧著欣賞作品中的主題內容,卻忽視了最不顯眼的落款。落款雖小,卻包含了作者的構思。
范寬的《溪山行旅圖》落款署名就落在樹上
款,又稱落款,就是在書寫本文外所寫作者姓名、年月、軒號等。
其實宋代之前,古代畫家大多不署名。而宋代繪畫中有的也只是窮款、隱款,山水、人物、花鳥各畫科都存在這一現象,而且宋代畫家基本上沒有加蓋印章的習慣。
范寬,宋代繪畫大師,又名中正,字中立。性疏野,嗜酒好道。擅畫山水,為山水畫「北宋三大家」之一。范寬的《溪山行旅圖》落款署名就落在樹上。
此外,還有南宋梁楷《六祖截竹圖》、林椿《梅竹寒禽圖》、馬麟《勾勒蘭圖》、馬遠《觀瀑圖》、夏珪《十二景山水》等等,數不勝數。
元朝以後,文人畫開始流行,文人也開始有「知識產權」的意識了。不僅落款,也會在明顯的位置加上題記或詩文。為了彰顯特點,也為了防偽劣假冒,有些文人就會在落款中藏一些小心思。
文徵明《歸去來兮辭》 落款徵明
文徵明早年名文璧,但「璧」字一定要從「土」不從「玉」。47歲後則多是不寫姓,只寫「徵明」兩字。因此,後人不寫姓者,都說學的文徵明。
唐寅(唐伯虎)的署名,「唐」字多是用一竪連「口」字,用一橫連「口」字的多是有問題。
落款可看出創作時期
清代的畫家們,在題款這方面更多的似乎更隨著自己的個性了……有趣的是,他們的變化大都是從晚年開始的。大概是因為浸淫書畫多年,漸漸形成了自己的名氣和書畫觀,也自然有了些不與世俗的特點。
八大山人畫作
八大山人晚年畫作
王時敏,「清四王」之一,開創了婁東畫派,到了晚年,其真跡者,署名時一定是斜的,從右往左斜,不斜者多是他的兒子王撰代筆。
八大山人的署名很有個性,70歲以前,「八」字是寫成「> <」,70歲以後則寫成「八」。
王時敏《南山圖》
唐寅《事茗圖卷》
來源:壹號收藏網
本文發表於《知識》雜誌2017年12月號
編輯:莫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