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與養生―― 春季護眼篇略說
文◎俞明珠 香港註冊中醫 香港中醫學會原理事長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管理科學 專業委員會首屆常務理事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道德事務組委員
春風柳上歸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
刀。」《千金方》載:「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春天,
意味著一個充滿生機的開始,在詩人們的筆下春的信息最早是被柳條漏泄出來
的,「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春風是春的創造者,唐朝詩人賀知章將春
風比擬為「剪刀」,巧工剪裁出鵝黃嫩綠的細葉,披拂在修長曼妙的枝條上絲
絲下垂,那婷裊婀娜的風姿,在江南郊野的河畔阡陌間意態撩人,是筆者數十
載難以忘懷的春景。賀知章也是江南人氏,才能作出如此千古一絕的比擬。
護眼必先養肝
在中醫五行學說中,春屬木性,古人稱「木曰曲直」,正是指大自然中樹木枝幹有曲有直,具有生長、舒展的意象,與春天的欣欣向榮相應; 以人體五臟配屬五行,則由於肝主升發,喜條達而歸屬於木,相應於春,所以春季養生莫不以養肝為先。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的五臟又與頭面的五官相對應,通過仔細觀察五官等的形態,去辨識臟腑功能的榮衰或病理變化,這也就是中醫臨床診斷手法「望聞問切」四診中的「望診」。「肝開竅於目」,眼睛是人體精氣匯集之所,目光炯炯有神,反映臟腑精氣旺盛。人之美,焦點在目,一位眼似秋波水,顧盼有光彩的人,一定是肝氣舒暢,肝血充和,精神怡悅的健康者。
目為肝之標,肝為目之本,故護眼必先養肝。
養肝首重悅志
「肝在志為怒,怒動於心則肝應」,人的喜、怒、思、悲、恐五情的變化可直接影響到相應的五臟功能。肝為情志之本,有時適當的發怒,也是肝氣得以疏泄的一種途徑,以使壓抑的情緒得以宣洩; 但切忌過極,「怒多傷肝」「七情傷人,惟怒為甚」,因為忿怒的情緒會使作為人的後天之本的脾胃功能紊亂,進而傷及其他臟腑。
春天善變的氣候特點,也易使人產生不穩定的情緒變化,所謂「乍暖還寒時節最難將息」。現代醫學氣象學認為:氣壓突降,出現濕悶天氣時人易產生沮喪、抑鬱、多愁的精神狀態; 而暖鋒經過,氣溫驟升時又易出現騷動不安、急躁易怒等病態變化,特別是有精神宿疾者,對春天氣候更是敏感,作為醫者或家人親友宜多加撫慰、疏導和理解。
春天養肝為先,養肝首重悅志,規律的起居,良好的習慣是使情志愉悅的重要因素。
《千金方》又載:春天宜「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形,以使志生; 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春天既為萬物復甦,推陳出新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要順應自然向上向外散發,故在起居上要「夜臥早起」,當然古人的夜臥不能晚於子時(晚上十一時),早起則為雞鳴時段,約清晨五點; 然後緩緩地漫步於庭院,以使精神愉悅,胸臆舒暢,保持蓬勃的生機,宜和顏悅色,如春氣春風的溫熙和暖。
雖然現代人工作繁忙,生活緊張,娛樂誘惑,層出不窮,但君不聞「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春天的早晨還是應該好好珍惜把握的。做些放鬆形體,舒展四肢,活動關節的運動如:慢跑、打太極拳、六通拳、八段錦等以使氣血疏利,鬱滯宣行,改善機體對氧氣利用的功能,增強肺活量,在振奮人的精神上比服用養生藥效果更顯著。
手揮五弦,目送飛鴻
在春天要怡情悅志,養肝護眼,除了在起居上調攝外,莫過於踏青郊遊,登山遠眺了。
香港有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我們的郊野公園加上綠化地共佔了香港總面積的67%之多,這對於一個人煙稠密、高速發展的大都會,實在彌足珍貴。雖然香港居所多狹窄擁擠,但只要我們肯行、肯動、肯走出去,「過春風數里,盡草木青青」。
在明媚的春天,滿目芳草蔥蘢,繁花似錦,置身其間,對長期緊張工作所引起的氣機紊亂,心情鬱忿,肝氣不舒,雙目倦乏均有充分的調節作用。被稱之為「空氣維他命」的負離子,經過呼吸,作用於人的末梢感應而改善於大腦神經功能; 負離子通過人的血液循環促進了細胞代謝活力,包括眼細胞的活力。
量力而行的遠足登山更是春天裡一項上佳的康樂選擇,孔子說「仁者樂山」「仁者壽」,將山、人、壽關聯在一起;也有現代的作家說過:山地的哲學是不知日月,讓我們領悟天地恒昌,而人生短暫!登臨之際不僅鍛煉了腳力筋骨,磨礪了意志信念,更能開闊胸懷,靜寧思慮。以山的安然穩定去平復我們煩急躁動的心,以山的敦厚淳樸去包容人生的種種不如意。
古往今來多少詩意哲理從山而來:「山重水复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行到山盡處,坐看雲起時」……一生坎坷跌宕,流離顛沛的蘇東坡還能在「定風波」詞中吟出:「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那樣瀟灑從容的意境,與蘇大學士親近大自然,享受山水之美是密不可分的。一千三百多年前能寫出傳誦千古的「詠柳」詩的賀知章也壽至八十五高齡,寄情於山水花木之中,詩意盎然,亦能忘憂長生也!
小芙樂有一雙晶瑩清澈的眼睛
登臨遠眺,可以說是護眼的不二法門。現代人的生活離不開電腦、手機、電視,使我們的眼睛不勝負荷,易出現雙目乾澀昏花或紅筋滿佈,腫痛痕癢,皆因長期損耗使肝血不足,不能濡養於目或肝氣上逆易怒急躁所致。經常遠眺,觀樹在風中搖曳生姿,觀山高低遠近不同,觀雲變化疑幻疑真; 甚至可以觀鷹擊長空雄飛盤旋,觀風箏翻飛高升忽遠忽近。舉頭仰目,環視轉動,眼肌得以調節,疲勞得以消除,讓我們「盪胸生層雲,決眥入飛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吧!
我也很喜歡「目送飛鴻,手揮五弦」那種在天地間俯仰自得的情懷,現代人或難以企及,而心足可嚮往之。
編輯:鄒李蕾
本文發表於《紫荊養生》雜誌2018年春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