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緊抓住香港新一輪大發展的歷史機遇

春風送暖,萬象更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頻頻傳來關於香港的重大利好消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發展規劃很快會出台實施;港珠澳大橋已具備通車條件,廣深港高鐵深圳到香港段也在加緊聯調聯試;更多中央支持香港、便利香港居民在內地工作和生活的政策措施將陸續推出……佳訊頻傳,讓我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新一輪大發展的歷史機遇正向香港撲面而來。

新一輪大發展的歷史機遇正向香港撲面而來

新機遇來自於國家發展進入新時代。祖國從來都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强大靠山。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正是依托內地大量流入的廉價勞動力、資金和技術,香港才實現了工業化,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40年前,又是受益於祖國的改革開放,原本受國際石油危機衝擊已陷入蕭條的香港才重新煥發生機,利用前店後廠的經濟合作模式逐漸發展成為國際貿易中心、航運中心、金融中心,實現了第二次跨越發展。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人民幣國際化……祖國再次為香港的發展開拓了巨大空間。加之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特別是基礎設施的聯通,為香港利用好國家發展的機遇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線下,港珠澳大橋建成了、高鐵和蓮塘口岸要通了;線上,數據平台建設打通了網絡連接。得益於祖國發展進步的香港,又一次迎來轉型升級新機遇。

新機遇來自於中央對香港的重視與牽掛。今年春節前,在不到10天的時間裡,習近平主席連續3次對香港同胞親自表示關注關心並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充分反映了習主席在日理萬機中始終關心香港同胞的安危冷暖、所思所盼。正如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所講:從強調“只有讓香港澳門居民安居樂業,才能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到去年“七一”視察香港時要求新一屆特區政府“盡心盡力服務市民大眾”,再到這次集中對香港事務作出指示批示,充分體現了習總書記所說的“香港一直牽動著我的心”,充分體現了中央對香港的重視。習主席視察香港時表示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給香港送上了大禮包。

新機遇還來自於香港自身的向好局勢。一方面,香港經濟增速去年創下6年來新高,經濟實質增長由2016年2.1%上升至3.8%,對一個發達經濟體來說,這實在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數字。另一方面,聚焦發展成為民心所向。去年末在市民請願支持下,立法會成功修改議事規則,“拉布”將得到有力遏制;不久前的立法會議員補選中建制派又取得大勝……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看到,香港人已經厭倦了無謂的政治爭拗,如今港人期盼的,是腳踏實地、齊心協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時間不等人,容不得有半點懈怠

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香港,正迎來新一輪大發展的歷史機遇。然而,發展的列車雖快,卻不會停站太久。“時間不等人,容不得有半點懈怠。”機遇稍縱即逝,猶疑與懈怠只會令機遇白白溜走,行動與奮鬥才能將機遇轉化成美好的未來。

這方面,香港不是沒有教訓。回歸之初,特區政府就提出建設“數碼港”,以支持互聯網企業創新發展。彼時,谷歌才剛剛成立,推特還沒有誕生,內地互聯網產業尚處萌芽階段,騰訊正在籌建,阿里巴巴和百度還沒成形……可以說,時任特首董建華和特區政府發展創科產業的眼光是超前的。而且,當時香港帶寬環境優於內地,融資條件也強出不少,若能同心協力,把握時機,深入推進“數碼港”項目,相信香港創科產業發展不僅會在內地之上,甚至可能全球領先。可遺憾的是,由於反對派的短視擾亂和其它種種原因,香港雖然看到了這個機遇,卻未能很好地把握機遇。只一個愣神的功夫,便落後於人了。

歷史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看到機遇了,就要緊緊抓住機遇,快速行動,努力奮鬥,才能創造一個更好的香港。以中央挺港政策CEPA為例,香港特區政府果斷把握機會,在與中央加強溝通不斷深化細化CEPA條款的同時,積極向商界推介CEPA政策,具體到編製《CEPA成功故事》小冊子,指導商界充分利用機會。與此同時,香港企業也積極行動:CEPA實施14年來,香港企業享受了價值約60億元人民幣的關稅優惠;約1,800家港企申請獲得了超過3,100張《香港服務提供者證明書》,以優惠條件進入了內地市場。用實際行動抓住機遇、用好機遇,不僅讓香港很快渡過“非典”危機,實現經濟復甦,而且還促進了香港製造業和服務業轉型升級。

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

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

那麼,今日之香港,當如何把握機遇?

形成發展合力是基礎。一如習近平主席強調的:“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前進。”2012年,特區政府曾亡羊補牢,提議成立創新及科技局,但由於立法會“拉布”,這個部門直到2015年底才正式成立。這三年間,香港錯失了多少迎頭趕上的機會!可見,要想抓住機遇,就要形成真幹事、幹成事的社會合力。對於那些明顯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的提議,再不能毫無原則地反對、一拖再拖;對那些完全沒有討論空間的問題,比如“港獨”,更是壓根不要讓它浪費香港的時間和資源!

抓住發展重點是關鍵。面對機遇,要真抓,也要善抓。內地經濟體量大、發展空間廣闊,給香港帶來的機遇無可限量。香港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集中資源瞄準重點區域、重點產業,更好地把握機遇,實現發展成果最大化。哪裡是重點區域?哪些是重點產業?習近平主席視察香港時給出了明確指引——香港要“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人民幣國際化等重大發展戰略中發揮優勢和作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他又有進一步指導——要“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與香港、澳門互利合作”。

敢於迎難而上是保證。追逐機遇的過程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面對困難時的態度和行動,決定著把握機遇的成敗。“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如果看準機遇就一往無前,發現問題后認真思考、積極應對,則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香港為應對“非典”危機而申請來的“自由行”政策就是一例。“自由行”吸引了大量內地遊客赴港旅遊,令香港傳統支柱產業旅遊和零售業迅速恢復生機,帶動了香港經濟的復甦,毫無疑問是個大機遇,但其實行過程中也曾出現“水貨客”增多影響新界北區居民生活的新問題。好在香港沒有因噎廢食,特區政府一方面積極與中央溝通,因應新情況對政策作出適當調整,另一方面及時改變旅遊業發展策略,努力提升旅遊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正是這樣的決心和耐心,讓“自由行”十幾年來可以一直為香港提振經濟、實現全民就業提供有力支持。

“時來易失,赴機在速。”在國家發展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香港只要“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就定能如林鄭月娥所言,“在國家發展的大前提下,香港的前景將會非常好。”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4月號

編輯:鄒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