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百年貨幣發展歷程回顧
文|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
圖為約1880年的寶靈海旁(即現今的德輔道中),左方三層高的建築物為第一代滙豐銀行
曾有人抱怨香港作為國際化都市,在其他國家城市已經逐步踏入無現金社會的時候,香港卻停留在「一蚊幾毫」的找零錢時代。其實,香港的貨幣有著深遠且特別的故事,值得重視。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香港以前曾流通過數國的貨幣。雖然舊有的貨幣已不再流通,但正因其發展過程中不斷的「更新換代」,使得香港的貨幣歷史有了研究的價值。
香港曾流通多國貨幣
1841年英軍佔領香港島時,島上的原居民連同水上的蜑民所使用的貨幣主要是中國唐代至清代所鑄的圓型方孔銅錢,以及可用銅錢兌換的銀錠(1,200至1,300枚銅錢可兌換銀錠1兩)。此外,還流通著大量由外國鑄造的「貿易銀元」,當中有西班牙位於中南美屬地如墨西哥、秘魯、智利等鑄造的「孖地球」、「雙柱」銀幣和荷蘭的「馬劍」銀幣等,當中數量最多的是墨西哥於1824年開始鑄造的「鷹洋」銀幣。
上述銀幣的名稱源自幣面上的圖案,如「馬劍」銀幣上鑄有一持劍騎馬戰士、「雙柱」銀幣為兩條繞有飄帶的柱狀物(即「$」,1元符號的起源)。至於「鷹洋」銀幣,則是墨西哥於1824年獨立後所鑄,上有鷹及蛇圖案的八雷爾(REAL)銀幣,一般視其為面值1元。
圖為約1900年的皇后大道中,圓屋頂的建築物是第二代滙豐銀行,後方為渣打銀行
當時在廣東以至香港一帶流通的,還有葡萄牙、日耳曼、西班牙以及英國等的銀幣,亦有用銅錢兌換之中國紙幣「大清寶鈔」和用銀兩兌換的「戶部官票」,而兩者後來演變為紙幣的代名詞──「鈔票」。
1844年,港英政府憲報規定西班牙美洲屬地銀元、英鎊、印度盧比及墨西哥鷹洋銀幣為合法貨幣。到1862年至1913年間,英廷同意鷹洋銀幣為「可用作繳稅」的合法貨幣。
香港銀行業大起大落
1845年,香港第一家銀行──東藩匯理銀行(又名東方銀行、金寶銀行及麗如銀行)在皇后大道中與砵典乍街交界開業,並在翌年發行了香港首批總值兩萬多元的鈔票。
隨後發行港鈔的,有成立於1857年的「印度及倫頓中國三處銀行」(1901年改名為「有利銀行」)和「呵加刺匯理銀行」,以及1859年的「印度新金山中國匯理銀行」(1911年及1956年分別易名為「印度新金山中國渣打銀行」及「渣打銀行」)。其中呵加刺匯理銀行與渣打銀行同於1863年開始發鈔。
1865年,「香港上海滙理銀行」正式成立,在1881年時更名為現今業務遍布亞太地區的「香港上海滙豐銀行」,並正式開始發鈔。1866年5月,「印度商業東方銀行」成為了香港的第6家發鈔銀行。然而兩個月後一場來自英國的金融風暴,導致這家僅發鈔兩個月的銀行,連同呵加刺匯理銀行及另外4家無發鈔銀行一併倒閉。
緊接其後,作為香港首家銀行的東藩匯理銀行亦於1884年結業。直到7年後的1891年才有新的銀行在香港成立,即香港的第7家發鈔銀行──坐立於皇后大道中5號的中華匯理銀行。可惜好景不長,該行開業20年便宣告結業。
圖為約1915年,由急庇利街東望文咸東街的景象,照片中可見多家中藥店及銀號
早期香港硬幣非港鑄
香港本土的硬幣有著150多年的歷史,最早可見於1863年英國鑄造並在香港流通的1毫、1仙以及1文的硬幣。而這些硬幣翌年開始鑄上香港兩字,變為香港1毫、香港1文、香港1仙。約1866年,坐立於銅鑼灣京士頓街的香港鑄幣廠正式運營,香港的硬幣才算是正式的本地生產。不過兩年後鑄幣廠結束營運,硬輔幣便重新由英國鑄造。
由於當時1元銀幣供應不足,港英政府除鷹洋銀幣外,還大量引入美國及日本的貿易銀元在港流通。1895年再引入被稱為「站洋」及「港光」的英國貿易銀元,以取代其他國家的貿易銀元。在1元銀幣嚴重短缺期間,滙豐銀行於1872年獲得授權,開始發行1元鈔票。
值得一提的是,1912年前,多家銀行均有發行25元面額的鈔票。經歷百年時間,至今已成為稀有珍品了。
圖為約1915年由高士威道望向避風塘(即現今的維園)。照片中間坐著的路人對面一群建築物為舊鑄幣廠
香港淪陷時期軍票嚴重貶值
1913年起,除了英國貿易銀元外,所有內地及外國貨幣禁止在港流通。到了1935年,銀幣停止發行,港英政府開始印製1元鈔票以取代貿易銀元及滙豐銀行的1元貨幣。同年,港英政府發行5仙及1毫的鎳質輔幣。然而約6年後,大量鎳幣被充當物料使用而消失於市面上,港英政府便改為印製1仙、5仙及1毫的紙鈔用作應急。
及後抗日戰爭爆發,香港被佔領時,日軍用的手票(又稱軍票)在港行用。最初為兩港元兌換軍票1元,翌年改為4港元兌換軍票1元。
以當時的米價而言,1942年年初每斤米僅賣軍票兩毫。其後短短3年間,每斤米已漲到軍票250多元,可見其貶值的速度極快。
香港淪陷時期,日軍曾強迫滙豐銀行總經理及若干名高級職員簽署一批留在庫存並尚未發行的面值1.19億的鈔票,用作在澳門及內地購買物資。此批鈔票因不獲政府及銀行承認而價值暴跌,甚至有人用20%至25%不等的價錢購入屯積。後來在香港恢復和平之後,迫簽鈔票流出市面而引起貨幣系統的大混亂。最後港英政府及銀行不得不承認貨幣的合法性,使迫簽鈔票成為合法貨幣,所以當時大量屯積者可謂獲利甚豐。
圖為1950年底的中環,不久後將進行填海工程。照片中可見皇后碼頭及天星碼頭,以及即將落成的中國銀行大廈
日軍投降後的第15天,軍票停止發行,市面流通的約19億元軍票一夜之間變為廢紙。及後一批新鈔包括港英政府發行的1仙、5仙、10仙和1元重新流通。3年後再發行5仙、10仙以及50仙的硬幣。約1960年,港英政府發行1元硬幣以取代1元紙幣,並在10年後發行5元硬幣以取代兩家發鈔銀行的5元紙幣,同時發行2元硬幣。百餘年來,香港貨幣面值最高只有500元。直到1975年時港英政府為紀念英女王訪港,才首次發行一批面值1,000元的金幣。
另外,當時內地物價飛漲,內地流通的「大洋」面臨貶值危機,使得不少內地人為保財富,將「大洋」兌換為「港鈔」,所以被稱為「西紙」以及「鹹龍」的港鈔便大量流入內地。
圖為1954年的中環及尖沙咀,當時仍未有政府總部新廈。照片正中可見剛落成的歷山大廈,亦可見中國銀行和滙豐銀行。而尖沙咀仍見舊天星碼頭
抗戰勝利後香港貨幣迎來改革
香港各家發鈔銀行於19世紀發行的鈔票,圖案都是簡單的票據形式,與股票格式相似。直到20世紀,便開始印有西方神話人物,以及中國風景和街頭的景象。
抗戰勝利後,香港發鈔銀行如滙豐銀行、渣打銀行及有利銀行先後發行新鈔,圖案與抗戰前無異。當時的鈔票因規格巨大,須摺疊兩次方可放入錢包,故被稱為「大棉胎」。1959年,鈔票尺碼縮小,圖案卻無明顯變化。直到1970年渣打銀行發行的鈔票才開始印有香港景物,如大會堂、海運大廈,以及中國吉祥瑞獸,如龍及麒麟等的圖案。
約1985年,滙豐銀行及渣打銀行的鈔票尺寸再度調整,成為現時所通用的規格,而滙豐銀行的鈔票圖案亦以香港景物為主。同時,兩家銀行取消了鈔票上的「COLONY」字樣。由這一年開始,香港鈔票便正式成為「香港製造」,由香港的銀行印製。
不過,在1992年及1995年起,滙豐銀行及渣打銀行分別停止發行10元鈔票,至2002年時改由香港特區政府發行,流通3年後,10元鈔票得到了重新設計,以塑料印製,成為大家至今可見的模樣。
此外,香港的輔幣上原鑄有英女王肖像,後來在1993年起才改用洋紫荊圖案。渣打銀行及滙豐銀行的鈔票亦分別採用洋紫荊及獅子圖案,以取代英國皇室紋章。
其後,中國銀行於1994年開始發行港鈔,成為香港第8家發鈔銀行。鈔票以花卉配以香港的建設和景色為圖案,十分悅目,當中最大的特色是鈔票上首現銀行大班用的中文簽名。
圖為曾在香港流通的方孔銅錢,分別為順治通寶(左)、康熙通寶(中)、乾隆通寶(右)。《紫荊論壇》記者 陳嘉鴻攝
香港紀念貨幣引發認購熱潮
繼英女王紀念金幣後,港英政府於1976年發行第二套紀念金幣──「農曆年十二生肖紀念金幣」,而滙豐銀行及渣打銀行亦於翌年開始發行被稱為「金牛」的1,000元紙幣。
香港回歸祖國之時,香港特區政府遂發行了一套鑄有特別圖案的硬幣以及一款千元金幣以紀念香港回歸。次年發行一款新機場紀念金幣,全球僅有1.5萬枚,在港發行的僅有8,000枚。2002年再推出一套以「五福臨門,世代相傳」為主題的紀念銀幣。
除了在特殊節日推出紀念貨幣外,中國銀行於2008年以北京奧運為主題,推出了香港首張紀念鈔票,並於2012年及2017年分別發行該行成立一百周年和香港分行一百周年的紀念鈔票,引起認購熱潮。而渣打銀行及滙豐銀行亦分別於2009年及2015年發行面額150元的鈔票,以紀念兩者的港行成立一百五十周年。
香港的貨幣不斷「更新換代」,見證了香港經濟的發展歷程。不少古老的硬幣至今已難以覓得,若能有幸得到刻有歲月痕跡的老硬幣,著實具有極高歷史價值,是不可多得的歷史見證。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雜誌2018年3-4月號
編輯:李惟